《无睡意哲学》序

楼主: AngryYouth (0-0)   2017-08-09 12:38:04
存个老师写的序。
/
引内文:
“(二) 不要勉强普及
很多搞普及哲学的人都有一个谬误,以为要“迁就”大众的程度,于是降低自己,用一些
包装来讲哲学,如电影、漫画、流行曲等。老实说,这太小看所谓的“大众”了。一般愿
意花钱买哲学书、来听哲学讲座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大众”,本身已经有浓厚兴趣,
对你也有期待,也准备学一些hardcore的哲学,刻意迁就,以为普及,反而可能弄巧反拙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哲学变成吹水,白白浪费了读者学习的热情。读者其实是聪明的
,玩gimmick、用哲学做噱头,人家会看得出来。所以,有心教育大众,不用回避哲学家
的思想,也不必时刻想着要普及化。认认真真写作严谨的哲学文章,不厌其详,把问题说
得连一个从没有受过任何哲学训练的读者也看得明白,永远是正路。默默耕耘,必有回响
,这是我近年写中文哲学书和文章的心得和结论。”
/
我觉得这真的很有趣,前几天去浮光的时候,听到书店老板和老师在谈论办讲座相关事宜
。老板提到“因为他的客人都是真的有在‘看书’的人,很怕讲者给了那种很浅不知所云
的东西。”,然后手指向某个书柜说道:“我的客人都是看这边的书欸。”
哈哈哈 XD
我也听过那种很烂的讲座
对于这种把人当笨蛋的讲座真的会觉得超浪费时间XDDD
还是说其实是讲者...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睡意哲学》序
黄国钜
“01哲学”邀请我为《无睡意哲学》系列第一册写序,我一口答应了,因为这本书正符合
了我一向对哲学教育的理念。
本书收集了“01哲学”团队30多篇文章,每篇大概一万字,重点介绍西方哲学史里一些重
要哲学家的思想,从柏拉图、中古哲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康德、到德国观念论等。
我除了佩服01团队这群年青人学问的广博和扎实之外,更叹一句: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
工作!
记得自己大学时期办学生报,用笔名写了一些文章介绍叔本华、哈伯马斯、胡塞尔。有一
次在图书馆碰到一个读书非常用功、一天到晚影印学术期刊来刨的同学,他问我:“你有
冇睇《学苑》𠮶条友写𠮶篇胡塞尔?”我支吾以对,他不知道正是我写的,还继续说:“
写这种文,懂胡塞尔的,就不用看你,不懂的,看了也不懂。”我尴尬地苦笑一下,借故
溜走。
他讲得对吗?这种文章真的没有价值吗?我反复思量,多年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文章还
是要写的。
(一) 一定要读哲学史
正如我在“01哲学”的一篇文章所说,我是没有哲学史的哲学教育的受害者(《没有哲学
史的哲学教育》),当年写这些文章,也是一点使命,要填补这个缺陷。固然,哲学思考
终归要回到问题,而不是重复前人说过的话,但研读前人的思想成果,能为问题思考提供
稳固扎实的概念训练。尤其今日推行的所谓通识教育,动不动就要学生批判、评论,但没
有经过好的思想训练,尤其相关问题和概念的历史沿革的知识,这种批判只是建筑在浮沙
上的姿态而已。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花时间研读胡塞尔的原文,就算读了,也未必懂
,所以这种一万几千字的文章,对于一个在茫茫学海无从入手的学生,作为入门,还是需
要的,写得好不好则是另一回事。
(二) 不要勉强普及
很多搞普及哲学的人都有一个谬误,以为要“迁就”大众的程度,于是降低自己,用一些
包装来讲哲学,如电影、漫画、流行曲等。老实说,这太小看所谓的“大众”了。一般愿
意花钱买哲学书、来听哲学讲座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大众”,本身已经有浓厚兴趣,
对你也有期待,也准备学一些hardcore的哲学,刻意迁就,以为普及,反而可能弄巧反拙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哲学变成吹水,白白浪费了读者学习的热情。读者其实是聪明的
,玩gimmick、用哲学做噱头,人家会看得出来。所以,有心教育大众,不用回避哲学家
的思想,也不必时刻想着要普及化。认认真真写作严谨的哲学文章,不厌其详,把问题说
得连一个从没有受过任何哲学训练的读者也看得明白,永远是正路。默默耕耘,必有回响
,这是我近年写中文哲学书和文章的心得和结论。
(三) 不用回避术语
坊间有一些哲学文章,里面有一大堆术语,十分赶客。我个人完全理解读者这种感受,但
问题可能不在术语,而是写的时候不加解释,假设读者明白,读者第一个术语不懂,已经
有点沮丧,看到第二个又不懂,慢慢就不想看下去,造成不必要的挫败感。其实术语是理
解一套哲学的钥匙,一个好的术语、定义清楚、内容含意丰富,更可以为作为思想训练的
好工具。只是写作时一定要有一个原则:每次提到一个术语时,一定要解释其意义,如果
没有这个准备,而只是表示你熟悉那套哲学,或是不自觉的习惯,那就不要提术语。我的
结论是:不必回避术语,但也不要抛书包,搬弄术语,而是要不厌其烦,每次提到一个术
语,一定要解释到连自己也看得懂、看得通为止,能做到这点,你会发现,你自己会把问
题理解得更清楚、更通,而不止读者,作者自己也慢慢进入了哲学家的思想世界。
“01哲学”努力推广哲学,无论如何,都是可喜的事,值得鼓励和嘉许。不知道什么原因
,香港近年吹起哲学风,除了大量出现哲学媒体网站之外,更有电视台节目谈哲学,这是
以前难以想象的。对于教哲学的人,当然令人鼓舞,但究其原因,却又令人费解,甚至担
忧:究竟这现象原因何在?如何解释?我自己比较相信尼采的说法:一个文化兴盛的时候
,不需要哲学,哲学流行,可能是文化出现危机或衰败的征兆。香港近十年政治败坏、社
会纷乱、荒谬不义之事无日无之,尤其雨伞革命后,年青人感觉到沮丧迷茫,希望在哲学
中寻找出路,也是正常之事。唯希望这不只是一时之间的潮流,在认知、思考、沈淀之后
,得出什么的答案,才是让香港历史学家最期待的。
至于“无睡意”一词,根据编辑所说,是来自读哲学书的一些经历:“倘若读到一本写得
精彩绝伦的哲学书,直教人手不释卷,到了睡觉前还在读,因为读得太起劲、太兴奋了[
……],以至于睡意全无……。”却又令我想起读书时代的事: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夜阑
人静,喜欢在临睡前抱著书看,看着看着,不自觉闭上了眼睛,室友看到,问:“你不是
说要看书吗?怎么去睡觉了?”我答:“让我闭上眼思考一下嘛!”话音未落,就已经呼
呼大睡。想到这里,不禁又要说: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比较认真!
作者: EEERRIICC (大尾魯蛇)   2017-08-09 12:58:00
商业靠gimmick其实跟普罗大众水准有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