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讲课的需要,最近又重新阅读了曾昭旭老师的《让孔子教我
们爱》这本书。这本书隐含一个基本理论架构,就是以“自由”与“
爱”为道或真理的两端。此架构可说是曾老师解读《论语》的特色,
我自己则希望从“命运”的角度切入,尝试思索此架构的意义。
人生的课题大半在“追求”两字,年龄不同,追求的事物也随之
而异。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这种种迫切的需要,姑且称为“真”:对小朋友
来说,玩具就是他的“真”;对中学生来说,考上好学校就是他的“
真”;对年轻人来说,成家立业就是他的“真”;对中年人来说,打
拼事业就是他的“真”;对老年人来说,安享晚年就是他的“真”。
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却也是人最大的忧患、恐惧、疑惑、痛苦之所
在。因为人力总是有限,以人力对抗“命运”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所
谓命运,就是世间一切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追求获得好结果,我们
固然会感到幸福或“好命”;追求得不到好结果,就会遭受到深重的
打击、挫折或“坏命”。但好命、坏命又在人力无法触及之处,我们
顶多只能选择以有效的方式,尽量提高好结果发生的机率,却没有必
然保证。
儒道思想的精华就在于“翻转”,将人的关注焦点、生活重心、
价值追求从形而下的命运层次,转成形而上的道或真理层次。命运虽
然是无法选择、不由自主,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处理命运的态度和
方式。这态度或方式也有好坏之分,其标准就称为“义”。在追求人
事物的过程中,怎样的选择、做法才合乎义,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课题。即使心中有许多忧患、恐惧、疑惑、痛苦,依然要坚守义。
但义不义的根据又是什么?完全不是来自外在的社会规范、体制
运作,而是人心。孟子说仁义内在:“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义就是根据人心(仁)而走出的路。仁者爱人
,仁的具体内涵就是忠信,所以孔子说:“主忠信”(《论语‧学而
》)。忠是就自我来说,信是就别人来说,人心(仁)蕴含了自我与
爱两端。自我与爱都是心灵的体验、感受,不受外在条件决定。自我
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由,或如孟子说的敬:“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孟子‧尽心上》)自由就是将对方看成和自己同样平等的人相互
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有其自由意志,知道怎么做对
自己最好。虽然我们不一定喜欢或认同对方的选择,但只要彼此愿意
承担起选择的后果,我们依然要接受。让自己做回自己,也让别人做
他自己,以自由为前提,人与人的交往才有意义。
人心或道的另一端是爱,自由本身飘忽不定,如果不选择走爱人
的路,就容易流于冷漠空虚、危疑不安,只有自由是不够充分完整的
。但爱人也有动机与结果两端,如前文所述,结果是由命运决定的,
很难由人力掌控。所以爱人的重点应该放在动机上面,慢慢放下对外
在条件、特定结果的执著。品质方面要净化、升华,过滤掉私心、欲
望等杂质,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回归到真爱、纯爱;数量方面也能够
普遍爱所有人,化小爱为大爱,如孔子说的“汎爱众”(《论语‧学
而》)。凡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也许心与心就能够逐渐
相通,达成人我合一的终极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