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记 (42) 培养整体观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6-11-06 16:46:33
  我在〈儒道对社会的贡献〉这篇文章里说:“良心时时刻刻对我
们下命令,凡事依照良心的命令而行,自然会有充实感、悦乐感,体
会到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其实这说法还可以再讨论,不妨由我提
出问题,自己和自己辩论。依良心的命令而行,真的会感到快乐吗?
就处事来说,学生在上课、唸书、准备考试时,常觉得痛苦、压力大
,尤其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更是如此;出社会在政府或私人机构上
班,也有许多琐碎、烦人的事要做,或面临工作期限截止的压力;但
本于良心,又不得不去完成学业或工作,是否感到快乐就很难说。就
待人来说,虽然我们由良心出发,愿意主动去关怀别人,但别人的回
应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并无必然保证。有时我们的付出对方并不领
情,而以冰冷的态度回应。甚至别人还会利用我们的善意,满足自己
的欲望,却对我们的福祉或尊严漠不关心。在遇到打击、挫折的时候
,忠于良心是否仍然是快乐的呢?
  我认为在这些情境下,忠于良心仍然是充实快乐的,但良心的功
效不完全从当下的感受来,我们必须培养“整体观”,才能慢慢分辨
、看出、体会到这些功效。整体观如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
二章》)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当下感受到的辛苦是具体而真实的,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但人的感觉其实是丰富多样,虽然辛苦,但在学
习或接受工作挑战时,也可以满足好奇心、累积成就感;即使是面对
自己不太感兴趣的科目或工作,只要抱持认真积极的态度,仍然会有
一些收获。如果心灵的觉察力不够敏锐或细致,往往就会被负面情绪
淹没,看不到这些正向的价值或成果。正反两面同时成立才是整体。
  待人也是如此。从理想面来说,孔孟相信人之性善,每一个人都
是以“与别人相亲相爱”为根本愿望,只是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经验
与环境的影响,使良心被埋藏起来,发不出爱人的动力,不懂得尊重
自己与别人,也无法与别人有恰当的互动与和谐的关系。我们容易因
为看到别人的负面言行,而开始怀疑人之性善;但这只是受伤、生病
的表象,事实的全貌为何,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从现实面来说,性善虽然是超越的理想,但也经常能落实实现。
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德行都很平凡,起码能做到六十分,虽然不是圣贤
或天使,却也不至于沦为魔鬼或禽兽。如果大多数人是魔鬼或禽兽,
每天互相屠杀、残害,社会早就土崩瓦解了,人们也无法过著安定的
生活。虽然现在社会很乱,道德沦丧的事情可以说不断在增加,但将
标准放宽,整体来说六十分以上的人还是比不及格的人要多。我们秉
持良心与别人相处,一时之间好像会遇到挫折或看不出成果,但人的
性善、良心不可能永远埋藏,仍会随时突破限制,从夹缝中显露出来
,促成人我的共鸣。只要人间的伦常道德持续存在,长远来说忠于良
心还是会有回报,带来充实、悦乐的感受。
  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这三种人遇到现实上种种挫折、打击都能够自我消化,将负面情
绪(忧、惑、惧)转化为正面力量(仁、知、勇)。但孔子从来没有
称许任何活着的人是仁者,可见要成为仁者,也不只看一时的表现,
而要从人一生的待人处事,能否为后世立下人格典范而定。仁者的本
质便是忠于良心,常怀抱爱与理想,每做一分工夫,内心的负面情绪
就减少一分,临终时对人生也就更感到满意而不后悔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