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记 (41) 找回人际互动的本质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6-10-30 17:01:00
  上一篇文章提到儒道对社会的贡献是教人凡事依良心而行,这比
较偏向从自我修养来说。其实人际关系也是儒道非常重视的课题,这
方面的智慧对现代社会也有暮鼓晨钟的刺激、警惕效果。人际关系用
古人的语言来说是“人伦”,如孟子说:“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儒家讲的人伦不只是自然或偶然形成的
父子、君臣、夫妇等人际关系,更要从中探求亲、义、别、序、信等
人际关系背后的本质意义。儒道两家皆重视人做为一个“活生生、具
体而真实”的生命存在,这样的生命存在于天地之间是独一无二的,
各有其感情与价值观,且时时刻刻在流转、变动不息,故也是不可化
约的。
  与儒道相反,现代社会常将人的价值量化、抽象化、客观化、工
具化,以之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愈量化、抽象化、客观化、工具化
,也就愈远离生命的真实与人性的本质,愈来愈缺少人情味而使人不
像人。如国、高中注重升学考试,却往往忽略个人的兴趣、性向发展
及当事人的自主意愿,考试的目的是追求成绩、名次与升学率,岂不
是把孩子当工具,用来满足父母与老师的虚荣心吗?大学追逐世界排
名也是同样的道理,以教授和学生为工具,满足官员的期望。又如出
社会后进公司上班,老板关心的是员工能够赚进多少钱,却往往忽略
员工的身心健康;员工身心受创或公司的行为损害到社会利益时,不
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不也是把员工和民众当工具,满足老板赚
钱的欲望吗?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我们之所以会救助孺子,乃是出自内在不
容已的不忍人之心,并非将孺子当成沽名钓誉的工具,孟子认为这就
是做为一个人最可贵的部分。当然这不是说凡工具化都不好,为了体
制运作的需要,把人做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工具化也不可避免。但我
们要明白:人首先是做为目的而存在,人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每个
生命都是贵重的,值得我们尊重、肯定、了解、欣赏,做为“工具人
”则是次要的,才不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人的感情,破坏良善的价值
。不忍人之心便是“仁”的开端,前文提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便是“仁”面对不同对象或情境而
有的分化,样貌虽多本质则一。
  儒道两家皆重视人做为一个“活生生、具体而真实”的生命存在
,但两家的用心又有不同。道家是第一步,在人遇到挫折、烦恼或软
弱时,跳脱既定的思维框架,以一种超然的心境观照人事物。如老子
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十
六章》)或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
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如此就可以照见人事物的真相
,抚平人心中的创伤。儒家是第二步,在身心恢复健康后,更进一步
去立人、达人,主动、积极、无私地关怀、了解别人,如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如果
人人都相亲相爱,在感情、人际关系上有丰硕的收获,如孟子说的君
子三乐(父母兄弟健在、俯仰无愧、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定可以
过著充实、快乐、满足的生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