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的学问分为“内圣”与“外王”两端,内圣是个人修养,外
王则扩展至天下国家,建立理想社会。要将儒道的理想落实实现,可
说是一辈子的事;无论是个人或社会,都有许多困难要克服、许多考
验要通过。就内圣来说,人心是最自由活泼而捉摸不定的,如孔子说
:“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孟子‧告子上》)这一刻兢兢业业
,下一刻精神可能就懈怠、涣散了。只要人还活着,就永远有犯错的
可能。“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
语‧里仁》)要时时刻刻保持心中的充沛动力,去参与爱人的事业,
这是很不容易的。
就外王来说,在台湾要推广儒道也有其困难度,大环境不见得友
善。首先是台湾本土意识兴起,儒道被某些人视为外来思想而排斥。
但儒道更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本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
第三章》)资本主义鼓励人们求私利、相互竞争,和儒道的精神是格
格不入的。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一切以能否“成功赚大钱”为衡量
标准,儒道常被人视为无用之学而摒弃。甚至连原本应该清心寡欲、
超凡脱俗的宗教界,也渐渐染上商业化的习气而变质。部分宗教团体
以行销、包装手法塑造完美的形象,提供心灵鸡汤式的粗浅教导,吸
引信徒捐献大量财物,却对思想的启蒙、人格境界的提升没有太大帮
助。如果要深入研读经典,探究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意涵,许多人
就懒得动脑,抱怨无聊、想睡觉甚至退出,令人感到无奈。这种“求
功利、求速成、求方便”的因循苟且心态,正是在台湾推广儒道思想
的障碍所在。
上文点出了弘扬儒道的两大(内圣与外王)问题,其实我也不一
定有能力解决,解决方法也不只有一种,所以我的答案也仅供参考。
就外王来说,不能为了媚俗、讨好学生就降低格调,课程内容一定要
通过学术标准的检验,老师以身作则,才能提高学生的程度。但学问
也不能封闭在象牙塔内,要充分掌握社会脉动,将儒道思想连结到大
家关心的议题,才能引发兴趣。所以老师要有整合“学术”与“社会
”两端的功力才行。
就内圣来说,要让良心作主,约束自己的行为,恐怕还比说服别
人更难。我们一方面要有儒家勇于实践的精神,如孔子说:“先行其
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仁者先难而后获。”(《论
语‧雍也》)事情先做到,想法与感受自然会改变,如同倒吃甘蔗;
如果事情还没做,就帮自己找一堆借口,再简单的事也做不到。另一
方面也不能太过紧绷,要有道家“轻松自在”的心境与“放下”的修
养,如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
章》)化解奋斗过程中的执著、强求、烦恼、负累,生命才能常保天
真灵动,不被理想压垮。儒道两家是互为体用、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