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强调职业分工,对社会运作来说,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用
处,不同的职业或位阶也可以互相比较。就职业内部来说,专业知识
或技能水准愈高或经验愈丰富的人,位阶也就愈高。如学术界有讲师
、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又有专任与兼任之别,在评比年
资、论文数量、同侪意见后,便可以决定你的位阶。即使是不同职业
,也可以用“收入高低”或“受尊重的程度”来比较,而有所谓热门
科系、职业等。现代人对这套体制已经很熟悉了,与此相对,儒家对
人的看法则是一般人不熟悉的。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
为政》)我们不能把君子侷限在任何一种职业上。虽然古代有士农工
商的区分,儒家似乎属于士阶层,但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即使是士大夫,也不
配称为君子;反之,一个人如果有仁心,即使务农、做工、经商,他
仍然是君子而值得敬佩。
儒家对人的评价包括君子、仁者、大人、圣人、贤人等,这些称
号来自于人格修养,即你有没有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良心
有没有充分呈现?这里马上会遇到一个问题:人格修养的高低,不像
前述的职业或位阶,很难用客观、可观察、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王
阳明说:“无声无臭独知时。”人是否忠于良心,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这些称号也仅供参考,其用处在自我勉励,不断让自己的精神向
上升进(仁)、影响力向外扩大(圣)。人格修养只有死后才能盖棺
论定,由别人做一整体评价,且这个“别人”还得要像是孔子那样的
圣贤才行。
既然君子或仁者的重点在其本质,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是儒家,或
多或少都可以做出忠于良心的行为。儒家与非儒家的差别,只在于当
事人是否承认自己依照良心而行,并且时刻保持。如果不承认,则属
于潜在的、不自觉的儒家。以自觉的儒家来说,必以“成为圣贤或君
子”做为终身努力的目标。如何达成目标?可从心与事两端来说明。
事的部分包括就业与计画,儒家的重点虽然不在于职业,但找一份工
作养活自己与家人也是必要的,倘若条件许可,还应该从事符合自己
兴趣、专长和个性的工作,才不至于浪费才能。倘若工作不理想也无
妨,如前所述,这并不妨碍自己成为君子。无论求职、工作、休闲或
与人相处,都要预先计画。因为人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事,必须循
序渐进,因应不同的情境,将事情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妥善安顿
、逐步完成。
心的部分更是重点,“用心”就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本质,也
就是凡事都拿出真心诚意,全力以赴完成,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充实
而有意义,不可醉生梦死、敷衍了事。且就从眼前当下这一刻开始。
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平日在家要庄重,做事要专注认真,与人相处要真诚。因应不同
情境,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事情虽然纷杂,但贯注在其中的生命精
神则一;生命精神非语言文字可以说明,只能靠大家各自体验、努力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