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记 (32) 尊重性格差异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6-07-14 18:04:44
  暑假到了有较多闲暇,可以阅读各类书籍。最近我又打算重新阅
读《内向心理学》这本书,希望温故知新。我的个性较为内向,这本
书探讨的主题正好适合我。书中提到内向者与外向者在性格上有很大
的差异,这类差异容易引起误解与摩擦。性格外向者喜欢与人交谈,
热衷参加外界的活动。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外在的自我上,如果没有与
他人或外界相联系,就可能会产生孤独和精力耗尽的感觉。性格内向
者是从自己的内部世界──如思想、观念和情绪中获得精力,他们的
注意力总放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仅仅是处于人群中,就会让他们感觉
刺激太多。性格外向者喜欢体验大量的外部刺激,而性格内向者喜欢
深入了解自己所体验的事物。
  从儒道思想的观点来看,个性上的内向与外向属于气质之性。宋
儒将人性分成“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层。义理之性是人人相
同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心善性,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源。气质之
性则因人而异,包括情绪、欲望、个性、资质等。道家对个性上的差
异,倾向采取接纳、包容的态度,如老子常说的“朴”──“见素抱
朴。”(《道德经》第十九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朴”的意思本来是原木,未经人为的加工雕饰,还
保有自然的生机与无限的可能,故老子以“朴”做为道的象征。“朴
”就材质义、气质义来说,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
性格结构。对于这类自然存在的事物,老子通常采取观照或顺势而为
的态度,“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并不
会强求改变。“朴”就其做为道的象征或工夫修养来说,是指尚未受
到名言概念分化的心灵状态(无名),顺着分化的趋向走,容易产生
矛盾冲突,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道德经》第二章)内向与外向只是不同的美和善
,如果硬要以自己的性格为标准,把对方改变成和自己一样,则是人
为造作而非自然。
  儒家对气质之性就不只是全盘接纳,而是要变化气质,让气质对
道德实践产生正面效益。如子路与冉求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孔子的
回答却不同。孔子提醒子路要三思而后行,先听长辈的建议再行动;
但对于冉求,孔子则勉励他听到道理就立刻去做。因为“求也退,故
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内向的人要活泼一
点,外向的人要稳重一点。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
语‧卫灵公》)老师的教导、指点仅供参考,还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
意愿及成长步调,不能强求。“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
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要达到君子心中的
理想,完全不受气质限制是很难的;但君子对于每个人性格上的长处
与短处,都能够有一分同情、欣赏、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即可
,不会责备求全。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