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空空

楼主: tingpiau (林恩)   2016-05-22 22:15:31
2016/5/22 Sunday 桃园,雨
丙申四月十六
  一个月读不完 5 本书,写不完 30 篇日记,运动不到 8 次,晚课读经停了半个月。
  难得的在周六下午午睡,又周日睡到 8 点半才起床。一整个星期每天都在公司待了
至少 12 小时,当然对工作有热忱,才能心甘情愿加班,早上又担任办公室的开门人。
  只是这样的生活模式,难免担心自己变得脑袋空空,成为言语匮乏、思想空泛的人,
除了工作,对世界一无所知,没能跟上就职典礼、WHA、社会住宅、免试升学的国家议题。
  拥有一份“能够持续阅读”的工作,出乎意料的不容易;说实话,没有预期到会加班
如此频繁,前几天上班时遇到小主管已经到了办公室,一问之下才知道居然是前一夜没有
返家。
  在工作记事本中的黄色便利贴,写上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目,提醒自己要调配“志业”
与“工作”的平衡。
  连最钟爱作家的语录新作都还没读完呢!充满可爱绘图的《魔法的瞬间》。

  某个周末的晚餐后,偶然在电影台转到印度电影《救救菜英文》,自从《贫民百万富
翁》、《三个傻瓜》、《心中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可汗》这些作品之后,印度电影
在台湾的能见度似乎渐渐提升,以前只在地理课本上看过“宝莱坞”,现在是真的看过宝
莱坞电影了。
  印度女性始终是个难解的话题,电影里面所见到的形象已经套上了美化滤镜,但还是
会让人明显察觉社会结构对女性造成的压抑。
  “父权”一词很直观令人觉得男性是整体架构下的既得利益者,然而既得利益者也可
能受到迫害,当他们失去了掌控权,或根本不晓得那些“理所当然”的行为与思想是不恰
当的,他们受到的委屈无法被理解,毕竟在许多人眼中,既得利益者就是既得利益者,哪
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道理。
  (听起来与财团、富人、资方的情况几分相似。)
  看着莎希与先生之间的对话,明显感觉到这种氛围。先生认为自己夸奖了妻子已经是
天大的恩赐,但他没有想过(也不可能有人引导他想过),这份夸奖只是带来了让自己优
越的喜悦。
  莎希在美国英语班里享受到的成就感,是家庭里予取予求的先生与孩子没给过的尊重
;或许不是欧洲的男人浪漫,而是文化与生活习惯养成他们对于“人”的赞美与尊重,对
于东方社会的女子而言,这种体贴是没有经历过的礼遇。
  印度的女性更是如此,适婚年龄的女性必须准备好金钱、嫁妆,“请求”男性来迎娶
,才能巩固婚后在夫家的地位。家境富足的女性不必担心,会有门当户对的家庭愿意接受
;家境贫苦的女性,婚姻之路难免坎坷。
  印度女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该如何得到疼宠、享受尊重?即使莎希明显是出身富
裕人家的女儿,她所承受的女性框架依然遵循传统,使人喘不过气。
  不过莎希好美,心里面渴望自己的成就感,却又百般坚持她身为印度女性应有的美德
。我所说的美,不是因为她选择了传统美德,而是她清楚做出自己选择的那份坚毅,明明
很想和同学一起参加期末考,但是她收起失落,面对自己选择承担的责任。如果莎希今天
选择抛下家庭,反而难以凸显她的挣扎,一个传统至极的印度女性,要她在一夕之间做出
自由解放的选择,太勉强也太突兀。
  让守旧的传统女子愿意说谎去上英文课,不陪丈夫孩子观光,已经是多大的突破?何
况因为自己一时缺席,让孩子受伤找不到人,莎希的内心必定承受了深刻的自我谴责。
  一个人能够自主选择快乐,不见得是他特别有勇气,有时候是因为背后有人负起愿意
让他快乐的责任。一个人愿意选择责任,不管是爱、不甘、委屈,也总有他不足为外人道
的理由。
  莎希贴心的姪女,不就偷偷替她邀请了英文班的同学?人与人之间贴心的心意,是能
互相串联的。
  丈夫在看见又帅又年轻又懂得尊重莎希的法国小伙子,肯定也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威胁。其实我相信莎希没有对法国男孩心动,只是知道了自己值得被尊重而受感动。
  莎希再也不是只能读印度报纸的女性,而是转变成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读纽约时报或
印度文报纸,还能用英文发表一番感人演说,走出家门上英文课、用英文交朋友。
  她身旁的丈夫,想必会重新爱上自己充满自信的太太吧。
  愿意选择并且承担的自信,真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作者: aporachel (最好的一天)   2016-05-22 23:20: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