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观或人生态度,可以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八个
字代表。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
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进德修业是操之在己,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故应
该不断努力,这是“只问耕耘”。至于自己的努力在现实上能否获得
好结果,这就不由自主,需要别人乃至客观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配合而
不能强求,故“不问收获”。无论是自我修养或人际互动,都应该将
这八个字牢记在心、奉为圭臬。
从自我修养来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内容是“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我们应该严
以律己,言行举止皆合乎道德规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对于进德修业之事,应该像赶火车那样,唯恐
错过车班,一秒钟都不能延迟。对于不善之事,如吃喝玩乐的诱惑,
或贪图安逸、消极怠惰的欲望,都应该断然拒绝,好像将手伸进滚烫
的热水里,一秒钟都不能忍受。这样看来,儒家似乎是追求完美的境
界,容易给自己甚至别人带来压力。但如前所述,儒者在遇到事情时
,虽然会尽心尽力去做,但对于现实上有什么成果,却不做任何强求
。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人的精神气力总是有限,连孔
子也不敢保证永远完美。只能秉持真诚的心,不断修养自己、帮助别
人,“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罢了。一方面全力
以赴、追求完美,一方面又能够适时放下,化解可能造成的压力。既
认真又洒脱,故能无入而不自得。孔子不是不懂休闲,如曾点向往“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论语‧述而》),孔子也很
认同,只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才能够“游于艺”(《论
语‧述而》),付出一番辛苦的努力后才能悠游自在,不能一开始就
畏难苟安。
从人际互动来说更是如此,君子尽管秉持一颗真诚的心,“以文
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愿意以优美的文化活动,与
别人做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彼此的人格成长。但别人是否
接受自己的善意,却不是君子能够决定的。理想上来说,健康的生命
一定会自我开放,接受新的讯息,从中筛选拣别、去芜存菁,帮助自
己朝真善美的境界成长,如孔子学无常师。但现实上如果对方畏惧、
排斥我们的讯息,无论是因为对方生命受伤而自我封闭,或另有适合
对方的沟通方式,都应该先尊重对方的自主意愿。君子也只能尽人事
、听天命。子贡请教孔子行仁是否要“博施济众”,孔子却提醒他“
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前者注重对别人或社会的影响力,
后者注重道德实践本身,身心修养、文化创造活动本身就有价值,影
响力大小已非孔门讲学的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