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感

楼主: CWNS (默默...)   2016-05-04 08:15:49
应该也算是某种日记。
刚刚久违的滑了脸书,
看到一则新闻,关于伦敦的双层公共汽车上,
贴著满满的、大大的八家将观光宣传图样。
想起差不多三年前在伦敦地铁看见的那则广告,
同样是来自台湾、宣传观光的内容,
它被贴在最尾端(或是最前端)的月台对面墙上,
我习惯走到那里等车,最尾端或是最前端的地方。
在月台对面、轨道的另一边墙上,
与台北捷运一样,每隔一段距离会有广告灯箱,
一开始会“看见台湾”其实是因为注意到这则广告怪异的配置:
它的篇幅只占了灯箱的一半,而且是靠外侧的那一半,
再过去就是黑濛濛的地铁隧道了,
也因为它只占一半,原来广告灯箱的配置是横幅,
它就硬生生的成了直式,(还好里面的灯管有亮,
不然正好坏一半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直的、只有灯箱一半的广告,正中间有一张图片,
是几个人在山路还是某个栈道上骑着脚踏车,
视觉上没太多讯息,看起来没什么特别感觉的照片,
根据俯视的取景角度判断,大概就是某处乡间吧,
有点像金瓜石蜿蜒的山路,看起来又没那么潮溼。
然后我就看见台湾了,在图片的下方、
五六行密密麻麻的英文小字之间,
它说了一些像是请来台湾看看吧、这是哪里的自行车道、
快来享受山林野趣、接触自然与和善的人们之类的,
算是有些过于详尽的、塞了很多东西进去的短文,
被写在切了一半的灯箱、又放了一张大图后所剩的小小空间里。
那大概是我生平第一次,因为台湾而感到汗颜,
真的是冒出冷汗的感觉,头皮麻麻的。
我的台湾室友,在跟外国朋友介绍台湾历史的时候,
曾经指着我说:“像他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后代,
那些人抢了台湾的土地、逼迫人民顺从他们的统治、
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更改法律规章,消灭台湾的语言和文化,
他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室友是在表达我是外省人这件事。
那位外国朋友看了我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或许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事,他自己的国家大概也有吧,
99%与那1%,不久前的那段日子,无名大众曾这样怒吼著。
然而我正努力还著留学贷款,
而室友的学费与生活费全都出自家中,
虽然我不否认他说的全部,当时也只是沉默,
但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对台湾怀有希望,
与地铁广告成了心理上的强烈对比,
不知不觉就联想在一起了。
观光宣传是个奇妙的东西,
仔细想想,至今好像也没有因为哪个宣传而特别想去哪里,
我想去纽奥良因为爵士乐,我想去四国的森林因为读了大江健三郎,
我想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因为春光乍泄,我想去圣彼得堡因为普希金,
或许去东京因为这期的联文杂志(还有之前某一期的联文杂志)
讲到夏目漱石和其他日本作家所生活过的东京,
当然这些都是很片面,或许就跟一张八家将的照片、
一张三三两两的人们骑着脚踏车的照片,以及底下挤在一起的说明,
还有许许多多漂亮的风景照、一〇一耸立在环山的市区中的远景等等,
全都是很片面的。
这时候就要回到标题了,我想的是台北捷运地上的线。
本来只是画一条线在离轨道一步的地方,请大家不要跨越,
同时也有了红色的灯,一闪一闪的在线的旁边告诉你车要来了,
后来又在等车的地方画了另外一条线,告诉你站在这边候车就可以了,
最后又在轨道旁边加了栅栏让你不能过去,
现在索性把整个轨道都框起来,不过脚下那些线却都还在。
捷运局想要告诫乘客的事情只有一个,
却用了很多方式表达。
就像想要宣传的观光内容太多、
或是想要钜细靡遗介绍台湾历史,
同时又想简单陈述一样,
八家将广告说不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真有人对这个简单的广告感到好奇,
是否也有关键字搜寻告诉我这些画得像京剧脸谱的人是在干嘛呢?
我到台湾就能看到他们吗?他们都在哪里呢?)
清洁感说不定是最能快速理解的一种相似概念,
表面上清爽干净的人,内里说不定不怎么样,
房间或桌面也难以预料,甚至人际关系说不定也乱糟糟,
然而至少第一印象还不错,至少,会让人稍微幻想一下,
衬衫这么挺大概是有花时间烫吧(或至少肯花钱干洗),
胡子有修剪、鼻毛没露出、痘痘不多见大概是有正常作息吧,
头发不乱、指甲不长、鞋子不脏大概生活有步上轨道吧。
以貌取人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事,
但另一方面来说,暗示就是这么美的感觉(?)
只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就会稍微多想那么一下下。
还好日记是可以这样像流水帐一样,
想到什么、写到什么就接着下去写就是了,
长的短的也没什么关系,一不留神就写了一堆也碍不到谁,
至于宣传的那些、历史的那些、捷运上的那些、脚底下的那些、
公共汽车站牌的那些、招牌的那些、广告的那些、生活的那些,
有时候还是干净简洁一些比较好,
这时候就想到,夏天到了,该剪头发了。
今天是五月四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