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吗?] 没有状元老师,只有状元学生

楼主: flutterSoar (振翅高飞)   2016-04-03 23:30:59
“优秀与致胜”不在于你知不知道这些事,知不知道这些关键,
因为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些事,都会知道这些诀窍。
最后,你知道的别人必也知道,你与别人在“知道”这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妳会说,这是因为“千金难买早知道”啊,
也就是说,
虽然都是“知道”,但,知道的时间先后有差,
所以,“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者才如此天差地别。
事实绝非如此,
就算你早别人好多步就早已知道这些神秘的绝窍,
即使你真的是先知先觉的“未卜先知”,也没什么好稀罕的。
这是因为“优秀与致胜”也不在于经历这些事的时间先后,
所以“后生可畏”是有道理的。
做事分成三个层次:
“知不知道”是一回事,
“愿不愿意做”是另一回事,(很想做?还是不情愿被迫着做?抑或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缺乏动机?)
“做的状态”又是另一回事。(状态包括主观的心理与生理,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资源与时代供需)
后面两个较高层次,就是所谓的“精神”层次。
就如一种最古老的职业“老师”,
谚语“没有状元老师,只有状元学生”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奇怪,
但了解这句谚语背后所揭示的意义与实际现象的人会知道,
这句至理名言牢不可破的情况几乎只有“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人间智语差堪比拟。
妳一定会问:
那当初的状元学生到哪里去了?
“早就功成名就去了,绝少留下来当老师”
这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不是百分之百)
对于“不以教师为终身职志”却因其它因素而为人师表者而言,
这些人会担任老师,
正常来讲,
他们在学生时代是比当初优秀学生的表现还来得差,
尔后经过因果辗转,“也真的抑郁不得志”
才会退而求其次,去担任这份职业的。
状元,学生考得上。
但身为老师的,不只他们在学生时代考不上,
而且就算“已经为人表率”的师尊放下身段,跳下来以考生身份报考,与学生们一起公平竞争,
“老师一样考不上”
会有这样的结果,从我们祖先累世下来的观察而孕育出“没有状元老师,只有状元学生”的智慧来看,
一点也不意外。
由这样的道理就能让你了解,
那些所谓“先知先觉者”,只是比你早知道而早经历这些事而已,
虽然他们早已是先知先觉,
表面上他们似乎更具优势,但结局令人错愕,反而是他们败下阵来,
而且他们败得比现下的学生更惨,败得更彻底,败得更难堪。
“优秀与致胜”不在于你现下知不知道,
也不在于你知道与经历的时机时段与时间过程,
而在于“对于同一件事,你所能投注单位时间的精神力高低”。
就如,
无论是敌队的防守者,或是收看球赛的观众,
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乔丹下一步要做出什么样的攻篮手法”,
但就算“乔丹法则The Jordan Rules”已成为显学出版成畅销书而举世闻名,
“如何成功守住乔丹的方法论”早已不是只见于秘笈的秘密,
甚至“如何成功守住乔丹”早已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但“知道”有个屁用? (一点屁用也没!)
所有防守者还是只能看着乔丹飞天而起空中漫步呼啸而过,
只能瞪着他暴扣之后的屁股望篮兴叹徒呼负负。
所以,“‘优秀与致胜’来自精神力”也证实了“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很有道理。
少年不读水浒传,
原因是少年时期血气方刚,忌在“逞强恃能,好勇斗狠”,
年轻人不知道做事要用睿智远见与策略谋画,才能成就长久远大之志业,
所以,年轻人做事总是呆呆笨笨一股脑向前冲,
就算前方是“撞到不死也半条命”的错误方向,
就算迎面而来的是墙壁,年轻人也是撞到头破了个大洞血流不止才知道痛,
他们的优点是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力”,
这精神力其实很宝贵,
它正是“优秀与致胜”的来源,
但年轻人用错地方,将精神力错用在“好勇斗狠”上。
老年不读三国演义,
原因是老年人太过度使用权谋了。
很会使用谋略权术与很懂得运用智计去四两拨千斤,这照理讲,也没什么坏处,
为何认为权谋有过度使用的问题呢?
因为事物一定有天秤的两端,
在“不损害精神力”的前提下,当然很会使用策略智谋将会是成事之关键,
但要了解的是,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得了天秤一端通常难以兼顾天秤的另一端,
天秤的一端“权谋的过度使用”常常损害著天秤的另一端“精神力”而很难自知。
要老年人权谋,要老年人拿出智计与变通来,他们可在行的呢!
“善使权变谋略”对老年人而言,就像喝白开水一样轻松容易。
但要他们拿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力,他们却很难办到,
因为他们将心神的99%都用在算来算去患得患失的权谋上,
而能用在“不计得失金石为开的精神力”上的心神元气,就只剩寥寥可怜的1%。
“男人四十只剩一张嘴”也是描述“年纪大的人常常只会权谋只剩嘴砲,缺乏精神力”的俚语,
很少人能像司马懿与陶侃一样,到了年纪很大一样那么有精神力,
所以,能像司马懿与陶侃这样的人物,诚可谓千万仅一的奇葩。
很少人能像司马懿一样,
到了60岁,还能豪气干云作<<征辽东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芜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很少人能像司马懿一样,
到了60岁,
还能亲领极少的军力(步骑共四万)远征辽东公孙渊的大军团,大破襄平(辽阳)。
很少人能像司马懿一样,
到了60岁,
还能有“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如此气吞山河的积极驱策力与精神力。
另外,
“优秀与致胜来自于精神力”与《礼记‧孔子闲居》所述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的理脉是一致的。
再强调一次本文的立论依据:
做事分成三个层次:
“知不知道”是一回事,
“愿不愿意做”是另一回事,(很想做?还是不情愿被迫着做?抑或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缺乏动机?)
“做的状态”又是另一回事。
后面两个较高层次,就是所谓的“精神”层次。
有一本畅销书“蛤!台湾人来了:日本人眼中,你一定会爱上台湾的N个理由”
作者以日本人的观察角度分析台湾人的心理,唯妙唯肖逸趣横生,
书中分析到一点“台湾人非常看重日本的国族国魂与民族精神”的普遍心理,
“对于棒球世界级的大赛,比起台湾队输球,事实上,日本队输球会让台湾人哭得更凶”
这是因为日本人做任何事的“精神要求”要比台湾人高太多,
这种日本人丰沛的精神力量灌注在棒球比赛的整体环节与各个细腻细节,就让台湾人非常感动。
结论:做事不能只重视方法论,心理素质比起方法论,更重要千万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