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推广日记 (25)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6-03-25 02:26:34
  谢宇程先生〈不体罚要怎么教?小学老师:上课一半时间在管秩
序,上进的小孩当然去补习班〉一文,点出了现今台湾学生学习动机
薄弱的现象,颇为真实。文中有句话引发我的思考:“老师们付出再
多心血把学习知识变得有趣,还是很难比电动更有趣。苦口婆心劝告
学生:‘未来要有竞争力!才能实现你的梦想!’但不是人人有梦想
啊?”就我的解读,这句话似乎隐含了看待教育的两种态度,一是认
为教育有用,将教育视为“培养竞争力”及“实现梦想”的手段。一
是认为教育无用,认为人生不需要担负太多责任,既然没有特别想做
的事,那就无所事事或打电动消磨时间即可。这两种态度看似相反,
其实各有所偏,都没有把握到核心价值。且父母、师长愈强调学习的
重要,给学生愈多压力,学生就愈想逃避、放弃。
  儒家看待教育的态度为何?儒家不偏向任何一端,而是采取中庸
之道。这一点可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由《论语》可知,儒家认为教育或学习的目
的是“学道”,但要先了解“道”不是什么,才能精确掌握“学道”
的意义。在学道的过程中,固然有校园里常见的知识灌输与行为塑造
,但这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前文提到的“实现梦想”类似教育上鼓
吹的“适性”原则,让学生学他们热爱的东西。不需要死读书,只要
有一技之长即可。但这只是才性的自我实现,儒家的“道”则是德性
的自我实现,要学习如何做一位君子。如樊迟请学稼、为圃,孔子皆
回答自己不懂,便是因为才性并非孔子讲学的重点之故。“培养竞争
力”则是就社会体制来说,必然有赢家和输家,排名前5%的顶尖菁英
可独占种种物质或心理资源,如名利权位等。即使才能或机运不够,
无法爬上高位,至少可以养活自己。但孔子说:“谋道不谋食,忧道
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可见谋生或成功也不是学习的重点。
  无所事事、喧哗吵闹,当然更不符合儒家的教育观。孔子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语‧阳货》)相较之下,投入休闲活动还比较好,起码有个生
活重心。但这也有风险,那就是会过度沈迷。如现代常见的“网络成
瘾症”,便是为了电玩或网络而牺牲掉健康、亲情等更重要的事。如
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便是心灵陷溺在感官欲望的刺激当中而无法作主。
  行文至此,儒家的“学道”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说这“道
”就是指“仁”,“仁”不假外求,因为“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也是君子的本质,“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仁者爱人,“仁”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充沛动力
。“仁”是普遍无私的爱,不需要靠种种有限的条件(如天赋才华、
名利权位、吃喝玩乐)来定义。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找回良心”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所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