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ddidas (天堂 地狱 一线间)
2025-11-06 22:34:34网页好读版:https://vocus.cc/article/68f8ce92fd89780001492fdf
从血缘到罪名:谁给她/他(们)定了刑?—《魔女的原罪》
五十岚律人是日本为数不多具有律师身分斜杠的推理小说家,并曾获梅菲斯特赏。藉
由法律诉讼程序与深厚的实务辩证基础,将谋杀案的谜团不只停留在破案阶段,而是更进
一步的深入凶手与被害者内心,挖掘隐藏在动机背后的真相,以及司法鞭长莫及之处。继
《法庭游戏》影视化后,此部《魔女的原罪》则是更进一步探究人性丑恶,借由无法祓除
的原生身分,将歧视议题抛给读者省思,读完小说后郁结于心,不只是因为推理铺陈或角
色的宿命,而是它将“原罪”从宗教层次拉下神坛,丢入社会的垃圾桶里焚烧。书名虽然
写的是“魔女”,但真正被火刑烧死的,不是罪犯本人,而是与生俱来就被打上标签的下
一代。
血脉与诅咒:宿命复制的罪恶
镜泽町这个社区设定像极了现代社会版的集中营:把所有罪犯的子女标记、豢养、监
控起来,看似关怀,实则软禁。主角杏梨的双亲是杀人犯,但她从未动手杀过人,却被这
个社会视为定时炸弹。她活得小心翼翼,却连“正常地呼吸”这种自由也无法拥有。
她的宿命,仿佛是这套制度下的一个必然结果。或许不是她选择的方式,而是社会把
她逼到那一步。
我们一边说相信教育与感化,却一边架设起更细致的筛网与分类机制,仿佛只要动机
足够纯正,恶就会被过滤掉。可笑的是,这种系统才真正复制了罪恶,它让“惩罚”成为
一种隔代遗传、阶级复制,仿佛谁的血里流着罪,就该世世代代赎罪。
真相与人设:身陷囹圄的纠葛
书中最具戏剧性的,是那本同名手札《魔女的原罪》,串起了18年前的命案、镜泽町
的建构缘由,以及宏哉这位“旁观者”的主动介入。他原以为只是寻亲、挖根,却逐步发
现自己也站在棋盘上,宛如线抽傀儡。
宏哉的探索过程让人联想到《逆转裁判》里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剧情反转,但《魔女
的原罪》根本不给糖吃,每揭开一层秘辛就犹如扒开一层疮痂。他不是什么天选之人,而
是另一个受害者,甚至有点被强迫担当救世主的悲剧角色。那是一种无法选择的被动介入
,他的“发现真相”不是通往解脱,而是接收一笔被抛弃的遗产。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只是我们很少愿意承认自己是共犯结构的闭锁连环。与生俱来。
放逐与猜忌:集体噤声的隔阂
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加害人家属自救会”,看起来好像是同温层互舔伤口、彼此取暖
的小团体,尤有甚者实际却是一个加强隔离的手段。像是你手上有伤,却只能到有同样伤
口的人堆里去舔,越舔越溃烂,外人还说你们自己造成的。现行的矫正系统是否也是类似
机制呢?
这让笔者想到台湾社会也出现过“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就无法录取某些工作、参加考
试或录取后变卦的例子。遗传、环境、命运、歧视,系成一条锁链,桎梏你还怪你走不动
。
我们的社会总是想把“污名标签”包装成“保护机制”。像极了说服自己把问题藏起
来,就等于解决问题;把人隔离起来,就等于社会安全。可事实上,被禁锢的从来不只有
那群“问题人物”,还包括我们对公平与再生的信仰。
人类与魔女:亘古不变的挽歌
私以为,一本小说真正的力量不是“看完有多酣畅淋漓”,而是“有多难如释重负”
。就像电影或戏剧一样经典的佳作永远不是那些过目即忘的动作特效,而是如何在你心头
扎上一针,接下来个把月整个人都不好了。
《魔女的原罪》就是这样。
它不是爽读类的推理悬疑小说,它要你正视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用“血统”来论罪
科刑时,就已经比任何犯人更残暴血腥。
本书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女巫猎杀,也像是无数电影、小说、纪录片里,那些一开始
就被命名为异端的人。往往不需要证据,因为她们的存在本身就被视为罪证,生来就是“
原罪的容器”,而人们却心安理得地向他们倾倒所有恐惧与不安。
推荐给愿意深入社会深渊、不怕面对丑陋人性的读者。看完之后将会开始怀疑,那些
我们标记为“坏胚孽种”的人,真的恶贯满盈、遍体邪秽吗?还是在她们的眼里,我们才
是龇牙咧嘴的嗜血厉鬼呢?
推理小说最常问的是:“谁是凶手?”
但《魔女的原罪》令人寒毛直竖的提问是:“谁不是凶手?”
首发于读墨.阅读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