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当美国科幻喜剧电影《回到未来系列》的第二集于电影院上映时,参与电影
的工作人员及进戏院看电影的观众,应该没有人会想到电影中所设定的2015年10月21日会
这么快就来到。虽然现实生活中的2015年既没有时光机也没有悬浮滑板,但这无损于此剧
的经典地位,因为在已经跨过2016年的现在回头细想,《回到未来系列》所描述的未来并
没有充满太过天马行空的科幻场景,而是可以想像的未来,虽然有部份科技尚未成熟,但
片中所提到的3D投影、指纹辨识、体感游戏等技术,的确已被大量运用于目前的生活中。
个人以为正是因为这样贴近生活又带点想像空间的设定,才让《回到未来系列》能够在30
年后仍旧成为话题。
之所以花了不少篇幅提及《回到未来系列》的原因,是因为个人觉得《神的载体》的
设定与《回到未来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设定在不怎么遥远的2030年,14年能有什
么变化?而且还将多元成家、废死、核灾等许多目前争议颇大的议题置入故事中,让人感
受不到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科幻推理故事,但下一刻,大数据不再只是应用于分析商业思
维与模式的工具,而是能够达成全面监控让所有人的隐私无所遁形的监视系统;清洁机器
人、性爱机器人、看护机器人甚至连孕母机器人都出现时,才又让人稍稍从现实中脱离,
回到书中那个近未来的世界、回到那个围绕着‘天才’与‘人工智能’打转的谜团事件中
。
虽然作者打造了一个平易近人的近未来,但是选择以科幻元素作为本格推理的题材,
本来就是一著险棋。毕竟本格推理的本质是逻辑至上,从谜团到推理过程到解谜都必须建
立在高度的逻辑性之上,而科幻的本质则是无须合乎常理、追求的是超越想像,创造无限
可能。科幻元素虽能够让谜团更神秘复杂,但一个不小心最后的真相可能就流于作者的自
圆其说,无法合乎常理及逻辑性。虽然《神的载体》的整体推理并未偏离逻辑性,但个人
对于最后逆转的结局并不怎么满意。一件手段残忍的弑亲血案也许骇人听闻、各个登场人
物也明显地抱有说不出口的秘密,但事件本身其实并不复杂,综合故事中揭露的线索来看
,不论是十年前的伍氏夫妇命案还是相隔十年的管氏夫妇命案,真相只有一个,凶手也只
可能是‘那个人’,其犯案动机也显而易见,在Who与Why毫无悬念的情况下,个人更想知
道的是How与When,然而在这个部份作者却未能多做说明。所以即便最后翻案所指出的真
凶的确是‘那个人’,但是以那样充满遗憾伤感的方式揭开真相,反而让人有种在水落石
出的同时又留下了更多问号的感觉。
因为先前从未接触过游善钧的作品,不否认在开始阅读前是存有一点点的犹豫,不过
从阅读第一段文字开始,那点犹豫就全部一扫而空,游善钧的文字与述说故事的方式让读
者很容易的就进入故事中,但若要问我对这部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想不是谜团也
不是某个角色而是谜团的背景也就是‘天才’与‘人工智能’的设定。何谓天才?何谓人
工智慧?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究竟是接近人类的存在还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不具备
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能称得上是智慧吗?那具备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是不是就能称之为人
?
报载意大利某神经学家宣称已成功完成猴子的脑移植手术,接下来将要在人类身上施
行此手术,科学怪人能否真实上演还不得而知,如果换了脑就能帮助那些脑部功能及智力
但困在无用躯体的病患,那么植物人所失去的究竟是脑还是身体?《神的载体》将人
类简化成意识与肉体的组合,从肉体所抽离出来的意识仍旧得以‘活’在某个空间,甚至
是占领某具肉体取而代之,这样的事情……光是想像就很可怕。
人们常以‘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来形容观众与演员,虽不知这句话是否能
套用到作家与读者身上,但会在第一次挑战长篇推理小说就选择科幻题材的作家,脑子肯
定异于常人,再不然就是对推理小说有着异常的企图心,想在主流的本格推理与社会派推
理中开创出另一个新的可能,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就请推理迷们来一窥究竟囉!
题名:神的载体
作者:游善钧
出版:要有光(秀威资讯)
日期:2016/01/27
网志版图文:http://chingjuwu.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