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OM-3 发表也一阵子了,不过繁中的使用心得寥寥,献丑给有兴趣的摄影同好们参
考
# 关于定位
基本上OM-3 可以视为一台缩小版的OM-1 ii,关于画质的部分可以参考众多之前的评价应
该资讯是满多的,低光相比上个世代的OM5上面那块有感进步。这是一片非常优秀的
sensor,很多人不满意OM-3太贵,但是stacked CMOS 就是这么贵,OM-3已经是stacked
CMOS机种里面最便宜的了。说实话价钱开的其实没有不合理。我认为OMDS选择在OM-3上面
放这块sensor有好有坏,好处是OMDS这几年好料只有OM-1系列拥有,而只靠这个偏专业的
系列要支撑一家相机厂我认为是不足的,即使是外型帅气又轻巧的机种也能有好的性能跟
拍摄体验我认为才是m43至今吸引我的魅力。而OM-3作为OMDS接手后真正独立的机型,背
负著必然要开出一番新气象的压力,在这点上我认为他是成功的,至少这是M43这几年来
第一次让我觉得“哇真的好想要”的机种了。如果碍于价钱又放个旧CMOS上来,相信被骂
的不会少,对品牌爱好者也会是个打击。
坏处部分,OM-3选择放上顶规的元件则伴随着性能过剩的遗憾并导致购入门槛高,强悍的
sensor 造就极低的rolling shutter跟果冻效应,加上劲爆的120fps连拍上限,这一切的
性能在主打着复古慢拍的机身上显得有点over,不过就跟马力不嫌多一样,老实说性能本
来就是越强越好,不然台湾的烂马路还不是满街几百批马力的豪车,只是你要有足够的行
销资源去让消费者了解并渴望你的产品之性能优越,这点我认为对行销偏弱的OMDS来说会
是相当的挑战。
# 拍摄体验
OMDS终于下放了OM-1上面的新版选单系统,老实说我不懂为啥不全面更新都换这个选单,
旧选单真的是雷= =,新版选单不仅清楚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接口,真的好用很多
AI 对焦也终于下放到非OM1的机种上面,OM-3的AI对焦我跟在展场实测sony跟canon 并不
觉得有明显落后(全都是默认AF-C 没有特别调整),当然就我所知 tweak过后sony,
canon 在目前的AF还是强一截,但是比起过去的5系列总算有个现代化的对焦系统可以用
了。
我认为都2025了全系列机种本来就都该下放,你可以低阶机性能没有给满但是不能没
给,这样对于跟它厂竞争相当不利。
画质一样是20MP但是跟上一世代的EM5 iii比体感是有进步,AF 系统的进步造成对焦精度
的提升也有帮助
Buffer 不少,画面上会有一个小框框告诉你连拍还剩几张会开始卡弹,相当方便,配上
好的卡连拍真的爽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是custom mode 转盘给到5个!! 而且每个模式都可以自己取名字
,转到该项目的时候就会跳出模式的名字让你不会设了一大堆忘了这个模式是啥,5个应
该是同级最多了,真的超好用。同时也保留了Olympus机身上任何按键全都可以把功能自
定义的优良传统,5个custom mode 可以有五套不同的按键客制化(不过应该是不用设到五
套,绝对会搞混XD),可以极度的去适应使用者的需求
最后提到体积跟握感的部分,OM-3改用OM-1的BLX-1大电池我认为是好坏参半,一方面续
航力暴增,如果不要狂玩计算摄影模式的话真的是超级有冻桃,随便撑个一两天以上绰绰
有余,搭配USBC充电其实可以不用带电池跟座充就出门小旅游,减少行李负担。然而庞大
的电池造成的就是增加的重量。OM-3的机身设计在减重上我认为做的其实不差,金属机身
空机413g, 结果加上80g的巨炮电池直接变成493g...反而伤害了他的轻巧度优势。
我认为作为一台复古机身,宁可牺牲一点续航再轻个50g会更平衡一点。而为了这颗电池机身
也拓宽了些,成为一台相当宽的M43相机,虽然因为很宽,握感有小幅度的提升,不过整
体还是偏不好握,比较适合搭配1.8战队的定焦镜。我认为平板的机型注定了这是一台双
手操作为主,搭配背带使用的相机,会是比较舒服的用法。之后也会购入OM-3的手把,有
机会再分享使用心得。
色彩转盘:嗯我不太擅长机身调色...觉得有点鸡肋,希望有大神分享
# vs其他相机
在选购OM3之际,出于器材的强迫症把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类似的相机都试了一轮,也想知
道有没有更厉害的系统
上了DPReview 把机身列出来,主观的展场试用心得,给其他正在考虑这台或是m43用户考
虑跳家的参考。我个人一直常年用EM5系列就是喜欢他的平衡性跟轻巧但是有优异的操纵
性。所以这边列的都是轻便取向的机种
毕竟其他系统不可能马上上手,如果有什么搞错的欢迎指正
https://bit.ly/3GXOxPD
## Sony | a6700, A7C ii
a6700 以前的sony APSC基本上都只有单转盘,我认为对于进阶使用者完全不能接受
AF 相当强悍,不过按钮偏小手感不甚佳,转盘也比较没那么顺手一点,EVF 非常窄小不
太舒服,重量稍微沉一点点
sony 的APSC镜算丰富,但是很明显已经不再当成开发重心,镜群有逐渐被丢包的
问题
A7C ii 机身优缺点基本上类似A6700,新的定焦三小福画质不错,但是跟m43的1.8战队在
轻巧度上还是有明显差距(镜身相当的粗),而且只到50,没有涵盖人像旅游都好用的85
焦段,如果是跟我一样惯用m43轻便定焦的使用者,我认为FF目前还是无法match这个需求
,要不要牺牲换更好的性能就自行考量
## Canon | R10, R7, R8
R10 出乎意料的还不错,轻便性能不差手感也好,不过毕竟是入门机种在机身的各处用料
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取舍,快门帘的喀嚓声不太好,不过有给小摇杆算轻便机种相当少见,
挺有诚意的
R7 很明显就是更专业取向的机种,基本上除了重其他无可挑剔,但是实在太重了
canon 的AF 也是领头羊,接口满友善的,但是APSC镜没什么在顾,目前少量的开放副厂
镜中,机身握感普遍优但是我觉得外型设计语汇没有很爱
R8 相当轻便性能也不差,满吸引人的,主要差在续航跟搭配镜头的轻便度。这台反而把
小摇杆给拔了令人不解...
update: canon锁副厂镜,我查了一轮后来又再去试用了一次。
觉得轻巧的小定焦其实没有太大优势
选择也很有限 可能愿意上高阶镜头的话好处才会体现出来
## Nikon | Z50 ii
握感跟操作感都不错但是稍微沉了一点
AF 下放自最新的Expeed 7,性能不错。DPReview 说实际上跟N家FF机种还是有差距,实
际用起来也有类似感觉,可能他搭配的kit本身也有影响
N的APSC 镜头同样也是选择挺少的,目前一样有少量开放副厂
## Fujifilm | XT50
够轻巧,手感跟操作性都相当优异,转盘的机械操作感超好,跟EM5系一样深得我心,军
舰部偏矮胖但是实机还是满好看的
AF 有AI辨识,但是逻辑怪怪的,人脸辨识跟物体辨识是两个独立且互斥的系统,而且只
要开一个另一个就会直接被关掉,比如说你拍完人要拍车打开物体辨识 -> 选车,拍完车
之后想拍人还要重新关掉物体然后把人脸打开,不是很理想。另外实际追焦准度跟速度还
是稍微差一点,有点可惜
镜群优秀,但是有一点遗憾这个价位却拔掉防尘滴,让一票轻便又好的WR镜头群显得尴尬
有小摇杆,但是位置怪怪的又超细一根,拍摄中实用性不佳
我觉得XT50是它牌试用起来最喜欢的一台,轻巧又兼顾操纵性跟外型,镜群也很棒。但是
AF跟耐候的缺点让从EM5iii换过去不太乐意
# 结语:还是希望能等到OM5 ii
从EM5 iii 升级,我一直觉得EM5系列是m43的灵魂,小巧的机身,帅气复古与机能性之间
平衡的外型,却拥有可靠的耐候性,搭载优秀的性能跟各种让拍照更方便的巧思,可以陪
你去遍天涯海角。OM-3在很多方面上延续了这个承诺,一起发表的17mm / 25mm mkii 的
镜头也令人看到OMDS重新开始重视这个M43最根本的优点,然而也有点遗憾的是用起来我
会更希望这是一台OM5 ii, 用稍微更有机能性的外型来发挥他的性能以及搭配更多的镜头
。而OM-3作为更纯血的复古机可以性能再降一阶,价钱压低点让消费者有选择,可惜m43
在强敌环伺之下大概很难有空间这样密集推新机了吧。
现阶段用着OM-3 总觉得握感仍然不是我想要的那样,比起挂著背带慢拍,我偶尔也会想要插著PD capture 拔起来一阵抓
拍,每台相机真的要实际使用过才会懂自己要的风格。纵然如此,这依然是一台令人欣赏
的相机,很高兴OMDS推出了这样特别的产品。
其实我认为相机的消费者乃至于相机厂都太过轻忽轻便的价值,从年轻拍到现在,身边拿
单反的拿FF的几乎全军覆没,神兵利器们通通冰在防潮箱。君不见笔电谁不是在都比最轻
薄又长续航,我就没看过谁说买macbook花四五万不如直上电竞笔电的,倒是无反相机一
家一家越做越大了。一直相信带出去的才是好相机,还是期待有一天消费者愿意为了轻便
而买单,也让相机厂商能给我们更多好选择。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完美的相机,希望大家
都找到适合自己的。
感谢阅读到这边的各位,have fun shooting !
难得发文,也附上拙作数张
# 附录:徕图把手 Leofoto LPO-OM-3
https://i.meee.com.tw/BJRO34T.jpg
https://i.meee.com.tw/XPLaCwA.jpg
https://i.meee.com.tw/KnrYIcS.jpg
如图,徕图的把手是当时查半天感觉比较喜欢的一个
官网: https://www.leofoto.com/products_detail.php?id=985
但是采宣貌似没有要进
所以是从淘宝买的
我选海运下单到拿到约两周
他有附一个可以上脚架直拍的侧面小ARCA版,被我拿掉了
一些杂感:
- CNC 的孔位开的很精准做工佳
- 跟机身的风格很搭,没有什么突兀感
- 握把的部分是一个里面有金属肋条的橡胶三角柱,凸起高度约为1.3cm ,近看的话跟机
身的蒙皮颜色稍微有点不同,这个材质摩擦力大不少,用手指末端扣住拎着也很稳
- 装上去之后OM3的机身高度会变高一点,重量倒是体感没有差很多
- 比较尴尬是官网标80g, 侧面的小挡板我猜顶多10g吧,所以本体应该还有70g,装上去
之后约566g跟OM1其实已经相去不远,虽然这个底座可以直接上ARCA脚架,但我相信买这
台的应该不会常常上脚架。 因此我觉得应该还是偏偶尔上大镜头用,或是真的很爱复古
机身美感不喜欢OM1的用家
- 握感很好,虽然手指跟色彩转轮确实会容易碰到,但是整体其实还好不太影响
- 装上之后因为空间变小,色彩转轮会不好操作
- update: 无法装上PD capture... 如果有这个需求的务必留意 我看其他手把也有
人反映过类似状况 推测为了减重手把螺孔深度没办法弄太深的关系
整体而言满意, 给有兴趣的各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