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几经挣扎在一周前入了一台OM-5和O家60微。
后来这一周间拍到不少之前几乎没办法的东西,例如这个苍蝇
还有这两天临时拍到的蜘蛛(含录影),原来这家伙是这么可爱的生物吗
以及这个之前烦恼了很久的朱槿花蕊
还有下雨在家无聊拍的西米露(??
小弟自知功力不佳,只好靠设备帮忙,希望尽量不要喷我orz
中秋节选择进公司赶工东西,原本大家都会请的中秋特休挪到隔天。揪著这个
机会跑去台北三创想实地比较看看R7和EM5。
恩...R7实际试了,其实感觉和成片对比R62差异并没有很明显,对我来说一样
是需要脚架才能稳拍微距的程度;甚至因为等校焦距拉远了,快门必须拉更快
才能安全成片,但是整组含镜并没有轻巧太多。所以走出C家大门我就半放弃R7
了。
然后又几乎晃遍了整层楼才在角落找到和富士摆在一起的几台O家。虽然展示
的机型都是很低阶的EM-10、PEN、TG(应该是叫这名字)之类的,但是有摸到
一根60微。
拿到O家机器的当下只觉得欸,这连镜头这么轻好像可以。不过找不到店员,
我不敢给机器乱插记忆卡,就当场试了一下EM-10;大致结论是白平衡控制比
较弱、成像在机上看没C全幅那么干净但是景深的确是有感的宽。
回来大概找了两天,只找到一个云林的EM-53二手,快门10000多,心一横就直
接打开PC家购物把OM-5叫回家了。
说句没心肝的话,原本我对OM-5期待并不高,毕竟市场都已经被手机挤压成这
样了;没有钱我不相信作得出太优秀的设备,看隔壁索尼就知道。看人的m43
样片和介绍,基本也没几个敢在室内和晚上使用的。所以先玩玩看吧,决定要
留机器就再补个神牛引闪器,不满意就趁热出掉。
然后我大概玩了两三天,手持拍了那个西米露,就订下引闪器了。主要是觉得
欸这台还挺有趣,可玩性还挺高的又轻便,低iso画质并不算非常优秀但还都
在后制可以填补的范围内、防手震压快门的效果因为机身轻,比带了7级的R6组
合更有感一些。(虽然R6可以让我常常用iso 6400乱扫,但火力的重量不轻XD)
之后就是前面的苍蝇成片,虽然手持MF要对到复眼上有点难度,但拍完后制还
算是可用的,而之前用R6百微我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都没办法在对方跑掉前拍到
能用的画面....。
如果要问我,具体的差异,这是我用家里洗手台出没的细小跳虫实验拍的,两
台机器组合的极限对比,都是经过LRC稍加处理后:
R6+RF 100mm+DCR-250手持
OM-5+OM 60mm Macro手持
因为脚架已经拿去装闪灯了,而且要追虫子,在洗手台旁边使出浑身解数各种
姿势,全幅组合只能把头拍的能看,但m43已经全身都拍的能看了。虽然全幅
的毛比较清楚啦...XD
所以毫无疑问的,m43拍微距是绝对有必要收的好东西。这台机器和镜头设计
的那个1:1强制纽、MF模式下也能按AF键启动自动对焦,我认为都是杀手级的
微距机能;很遗憾在其他家的机器上还没看到这种配置。
O家和富士因为原生片幅比较小,都有高画素合成的模式,条件允许的话这样
拍出的成片、除了暗部外基本上和全幅一战没问题,合成也有少许压噪的
效果。这些小地方都让人意外的觉得他们在小片幅上的努力是值得支持的。
至于写入速度太慢、过时的IO接口、落漆的档案传输(传到一半会断orz,且
无线不能删档)、这是我认为这机器没办法做为主力机的原因,所以全幅和
m43,就脚踏两条船了。(或者这些缺点就是他们想给OM-1拉开市场空间...)
恩...总结还可以,决定留下OM-5;接下来大概就给他再补一个极广角用
来作生态旅游机,因为我的全幅还没买广角镜,刚好作个精细分工。
至于R6+百微组合,拍极近的静物作景深合成,这组还是比较吃香;O家虽然
景深合成是合出RAW档,后制比较好用,但有个致命的问题是合成的张数只得
8张,这其实拍某些东西略有嫌少...所以现在就进入双机微距时代了XD。
我其实很感叹,如果C家有m43片幅机,配上他们那个好用的选单还有对焦,
一定还是考虑C家;可惜御三家为了市场定位区隔,基本都不对残幅系列认真
经营,更遑论要他们作一台m43了。
最后希望这篇对于有类似困惑的朋友有所助益。
古话说的好,钱不会不见、只是变成了你喜欢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