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辈好~
关于变焦镜的组合想听听诸位的建议!
想先以变焦镜去适应操作、感受各焦段特色
有所进步后再购入定焦的部分
基于“颜质、预算、不修图”等条件,踏入了富士的APS-C系列,再考量“握感、萤幕翻转方式”,机身最终选定为 X-T5
以下是我的拍摄需求,以旅游拍照为主↓
【独自国内外旅游】
建筑细节 → 长焦
建筑景点全貌 → 广角/微广角
【家庭出国自助游】
80% 人带景 → 标准焦段
20% 建筑/景点全貌 → 广角/微广角
目前暂定组合(T为Tamron):
独自出游带2镜|(10-24或16-80或T17-70) + 70-300
家庭出游带1镜|(16-80或T17-70或18-120)
其中,70-300已确定会购入,用以拍摄建筑细节、相扑之类的远距离观赏场景、层层山峦的压缩感
问题情境1(两镜):
是否建议直接选择具16或17端的标准焦段,独游或全家出游皆可用?
*即16-80或T17-70,搭配70-300
在东京铁塔下俯拍全塔、在十间桥拍晴空塔及其倒影,16似乎就足够;但要在欧洲拍教堂全貌,16无能为力的机率极高?
问题情境2(三镜):
独游若选择10-24 + 70-300,家庭出游时的标准焦段该如何抉择?
*即16-80或T17-70或18-120三择一
没有把家人放大数毛的画质需求,是否应以焦段泛用性为先决条件,因此18-120≒16-80>T17-70?
延伸问题2-1(三镜):
若问题情境2的考量合理,对于“人带景”来说,16端的存在是不是比80~120焦段来的重要许多?
以上问题请教,先谢谢各位前辈的指教~
注1:曾用过Canon的18-55(等效28.8-88),发现拍摄照片中,18mm占60%、55mm占15%、其余25%在23~27左右
注2:文中三支标准焦段镜头间的差异与特点,若有误请不吝指正
16-80 F4
焦段范围居中、无线性马达、防抖能让安全快门慢一两级
T17-70 F2.8
光圈大一级、发色相对原厂稍偏绿、530g相对重(另外两支约450g)
18-120 F4
广角端可能不够广、最近对焦距离60cm(拍食物带人不便)、电动变焦、纵深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