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ummergogo (酸酸的)》之铭言:
: 作品照片:
: https://i.imgur.com/ZrT6zNq.jpg
: 天空
: https://i.imgur.com/I4O7fKQ.jpg
: 天空
: https://i.imgur.com/oXBp4zf.jpg
: 天空
: https://i.imgur.com/fewcWsS.jpg
: 天空
: https://i.imgur.com/psFvFLZ.jpg
: 就你最特别
: 机身镜头:
: Leica Q Summilux 28mm f/1.7 ASPH
: 技巧解说(如闪灯、修图)及心得分享:
: 从头到尾都是缩光圈
: 除了拍天空对焦无限远之外
: 其他都是用zone focus去抓
: 刚开始练习失败的蛮多的 不特别po
: 后制LR调光线 颜色调饱和度
: 过去是F家的
: 标准焦段街拍的人像
: 长焦段 特写人像
: 现在富士清光剩下一台Q
: 打算等新的机子镜头出了再回归
: 但我不知道要拍什么了
: 28mm我必须要很靠近人
: 当然也可以连人带景
: 只是我还没有用28mm说故事的功力
: 另外习惯用90mm捕捉(偷拍)之后
: 我变得不太会靠近人
: 而台湾的街拍 我的感觉是
: 除了拍到人的戏剧性 不然以街景来说
: 我觉得台湾街景对我来说很难拍 元素太多
: 而我技术不好 去掉捕捉街上的人
: 我没办法做太多构图
: 也不知道要拍什么
: 最后就是选择的就是避开人以及街上元素
: 选择拍建筑物与天空的线条以及颜色
: 以这个为主题开始进行摄影计划
: 有没有前辈可以给一点意见
: 或是有其他主题可以分享的
: 谢谢
难得有人抛出一个接近摄影核心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写一下我对于摄影的想法好了,近几年对于台湾摄影一摊死水真的很无力,顺道抛砖引玉让大家对摄影有比较不一样的认识,而不单止于好看与否。
原PO想要拍出故事感,那么所谓的故事感到底是什么?就我观察到大众指的故事感也不过是一种既定印象,也许源自过去布列松那群的纪实摄影,也可能是源自电影中的构图方式让你的脑袋产生有故事(叙事)的错觉,其实也只是对于刻板印象的联想,总得来说那种故事感的画面只是观看者的脑补。此类照片很能讨观众的视觉欢心,经过大家点赞分享爆炸式传播的速食图像文化,因人类的从众性加上洗脑心理,自然而然对于这种美学感到愉悦,产生这种才是好照片的错觉,进而想拿起相机拍出同个"感觉",但往往都落入失败感到挫折。
那么为什么会感到挫折?拍不出来后自己开始怀疑人生不认同自己,或是真的拍出来了,那么拍出来之后呢?不断复制这种美学到最后其实还是会挫折,你还是会感到自己不知道在拍什么,大多数人拍照很多年后都卡在这个瓶颈。因为你在追求某种虚幻的美、一种感觉,拍出的东西一点内容都没有。
而我说的看书,可以看任何你喜爱的书,再把吸收到的内容应用到摄影上。比如你想要有故事感,那么你可以去看看漫画的分镜,看看漫画家如何用图像叙事,可以是单张也可以是系列,然后学习解读图像的能力,一个图像里面有什么符号?这些符号间的关系是什么?空间关系造成的效果是什么?图和图之间如何形成一种叙事?也可以去看戏剧剧场理论,一个故事如何被产生,再把理论应用到摄影上。
把照片里面的东西都当做符号去解读比较踏实,不然太容易落于什么OO感XX感的不踏实感,结果拍的人跟看的人都满头黑人问号==
而且你用什么手法必定要有你自己的理由,否则你只是在拍洒尿牛丸大杂烩,技巧、手段要服务于内容相辅相成,为什么要调成这样的颜色?有理由吗?单纯觉得美的话也可以啊,可是这样很空洞耶,实际上你也说不出美到底是什么鬼,是因为你没有美学理论的基础,那么你可以去读色彩学,看看色彩如何影响观看,甚至用色彩去分裂图像里的符号做到构图的效果,去读解析美术史的书,看看那些以前的画家如何应用色彩,看看写实主义油画怎么演变到印象派、立体、抽像、当代,里面有太多太多可以应用到摄影的东西了。觉得太难的话也可去看网络meme,meme有很浓厚的
叙事特性在,这点也可以应用到摄影上帮助创作。
原PO说街道只能拍人的戏剧性,那你的摄影观应该还停留在传统的纪实摄影,我觉得台湾好拍的原因在于元素多,不然你去拍简单元素少的地方比如海,元素少但其实拍得难度更大,就连杉本博司也是因为阅读量多,某天想着人类从古至今共通的景像是什么,于是诞生了海景系列,有了一个想法后,你要想着如何转换成摄影去表达,摄影就像一支笔只是工具而已,你要怎么写出好文章?重点当然是知识含量当做内容基底,接着才是技巧去包装描述你的所思所想,不然一只笔你临摹(技巧)别人的字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东西出来,除非你是尼特罗会长,台湾摄影就死在忽略内容
,过份追求主流美、技巧性的东西。
也可以读一些社会学,比如探讨万华的游民和地区的关系,或拍一些类型学的照片,收集街上同一性质的东西,就看你想拍什么东西了。比如女人的大腿,你拿28远远的拍再截图大腿做成系列作也很棒啊。像八卦版图王我还满欣赏的,就摄影学来说我觉得很精彩,推文说的唸交通课程也很棒ㄚ!去拍台湾街景的交通乱像去做一个主题,很多时候主题是在系列里面,而不是一张图,量多自然质变,就如森山大道,森山说过一句话“不知道拍什么的话就一直拍”,拍得越多再回头看自己拍的照片,你自然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近期台湾有个摄影叫做李威辰我觉得在台湾"相对"算有意思的摄影家(ig:weichenegg),绝不是业配我不认识他,你看他拍的街景,甚至前阵子出的表面张力,捕捉台湾街道上的猎奇,有些照片再搭配直闪变得有张力,他的照片元素拿一个出来讲都不是符合大众美学喜好的,可他选择了各种反大众美学的元素组合起来,结果就是一种全新的美诞生,但其实这种照片在中国我看过一堆了,追本溯源我想应该是任航带出来的风气,只是李威辰刚好在拍台湾街景于是提一下。
不然你也可以参考Stephen
Shore的作品(ig:@stephen.shore),去分析研究他关于立体转为平面的思考,照片里头的结构如何被应用,也可以看看他的美国表面,也是一种街景的创作。觉得太难懂的话,比较抒情的就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看他如何用照片去描述阳子住院到离开的这段期间,荒木的心理转折如何被他用摄影表达出来,我每次看感伤之旅真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感伤之旅这本乍看都是随拍,其实编排还有构图方式选景之类的都很精炼,所以一个故事就出来了,从他拍摄的元素来看,就可以明白他的心境,手法令我震惊的程度不亚于富坚描绘蚁王小麦的连续黑景。
推文有一个人提出很不错的问题,我拉出来回答一下
Wangdy: 有读书才拍得出来,还是有读书才看的懂?读的书跟我不一样的话是不是又无法沟通了?
我的回答是,有读书才拍得出来,有读书的才看得懂没错,至于读的书不同是否无法沟通就端看作品的核心了,但不脱离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本质 ,观看者会因为自身的经验而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大家常说的“看艺术品大家都有自己的诠释”,可我觉得这样太飘忽了,可以去看看作者的创作脉络再去看作品会更贴近作者的核心,才能更精进自己。
我觉得看照片和拍照很相似,拍照的人会看见怎样的景取决于思想,观看者看照片也取决于思想,可能也是一种后设摄影吧
其实还可以说很多很多,也希望不嫌弃我写得很凌乱琐碎,为了不浪费大家时间,我大多都点到为止。
最后想说的是原PO需要读一些摄影入门书籍,以及学习如何解读照片,有了能力解读后才能进一步,光看作品其实学习不大,因为你也不知道你在看什么,而且挑错作品看还会误你一生(看看台湾摄影圈就知道),器材真的不重要,除非你想表达的内容因器材无法表达,那器材才是问题,下面我推荐一些入门的书籍给原PO和网络上的摄影新手
另一种影像叙事
论摄影
摄影的异议
观看的方式
明室
决斗写真论
天才写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