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大家好像都当玩笑在看,但其实这件事是有一定可能的。想在脱离原文的语境
里,单独讨论CMOS是否可能影响画面立体度
一颗CMOS能够呈现出的画面立体感如何,会和画面的动态范围直接相关;而众所周知,So
ny感光元件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动态范围。更高的动态范围能在拍照时保留更好的高光细
节和暗部细节,高光不至于过曝而暗部也不容易糊成一团(噪点也会比较好)。为什么原
po会觉得富士中片幅比起富士其他机种会浮起来?说不定也是因为中片幅提供了比APS-C
更好的动态范围。
除了动态范围外,色彩深度的位元数可能也会影响(尤其会影响到暗部的立体感)。但原
po这个感觉,动态范围比较可能;底大一级压死人是有道理的。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1 20:57:00说这么多还是"可能",而且不是早说了SONY感光元件N、P都在用立论基础真的太弱,要的话变因要控制到更少不然都在空谈
作者:
duoht (心)
2021-06-21 21:01:00我怎么记得有些人反而觉得高动态范围让画面变灰 色调变平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1 21:04:00楼上说的算是高动态影像HDRI范畴,因为压缩HDR到SDR范围所以显示上反而对比变比较平的~真正高动态影像,要搭配高动态显示器才能够呈现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1 21:46:00太多"可能"或猜测,会让讨论没有意义~而且你知道吗,一般的RAW档都是12bit以上的深度,但你的萤幕多半只有8bit....
作者:
LonyIce (小龙)
2021-06-21 21:51:00原PO什么具体都没说清楚 你也可以帮他补充...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1 21:59:00其他猜测就不讨论,但bits我提出只是要反映,跟立体感关系很薄弱,不懂为何会有高位元会立体感变好的想法?试想,OETF=EOTF下,控制让拍到的动态范围与显示动态范围相近,那何来高位元会让立体感有差异?
动态范围≠立体感...而且原po没图没真相,再继续下去只会变各说各话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1 22:23:00HDR高位元要求主要是考虑Barten Thesholds,也是你想像的阶调问题没错,但这些讨论都是牵涉到整体影像计算了,光是看感光元件要讨论立体感,我是觉得,很难讨论下去啦!
还有一个东西很玄,叫micro contrast既然都数位讯号,所有既成讯息都已知,没道理无法用科学定义没办法科学定义的指标我都视为玄学例如micro contrast,3D pop
作者:
rinkai (玉串)
2021-06-22 00:04:00都没有我大M43有立体感啦,3D立体镜头,够有立体感了吧
微对比一直指的就是点和点之间的对比还原程度,加上"微"是为了和呈现动态范围的全局对比作出区隔。然后很多人在那说镜头不锐但微对比很好真的是鬼扯。
作者:
weilsea (rednini)
2021-06-22 02:47:00作者:
ee8iqp7x (晓夜o傀儡师)
2021-06-22 03:42:00楼上3DS笑烂XD
作者: h311013 2021-06-22 09:18:00
我也觉得富士很有立体感….不过是GFX
说真的我只信盲测 视觉这种东西补脑太严重了 说是莱卡哈苏等名贵相机拍的 脑中立马跳出立体感
作者:
teiugun (君羊)
2021-06-22 09:42:0032楼的机器在立体感上屌虐市面上主流相机啊XDDD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2 11:41:00大片幅立体感的来源跟其他不太相同,通常是透视角度的差异
作者:
loxjjgu (ゼノ)
2021-06-22 15:27:00超高画素也会带来立体感吧,原理好像是超过肉眼辨识的极限的关系,之前看过SHARP 8k影片有这种感觉。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21-06-22 16:00:00跟超高像素没什么关系 8K/4K在80吋电视上要分辨差异,距离需要可能2、3m以内~重点是那已经不是正常观影距离了。如果说都已经分不出4K/8K,那立体感就不会是高解析带来的。
是说P的那颗3D镜头因为算早期产品,好奇近期的机身或是O牌机身装上去能用吗
micro contrast和分辨率可以用不同频率的MTF来解释应该很容易用科学数据来量化,只是阀值的界定
微对比指的是 MTF 表的还原百分比,表达的是"品质"分辨率是 MTF(阈值)例如:MTF(50),表达是及格量。
楼上没看懂我说的,我是指micro contrast可以用更高频率的MTF来量化,就可以和分辨率作出区别。只是要取到多高的空间频率算是"micro",这必须再经过讨论研究
MTF 纵轴标示的对比度就是微对比,最初加上"微"字是为了和影像输出最终表现出的动态范围(显示的亮部暗部比,亦即全局对比)作出区隔。传统上,当我们说一张照片高对比的时候指的是:最终呈现的亮暗部比值很大,而当说高微对比的时候,指的是细节的对比得到很好的还原。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用词越传越玄,越讲越奇怪。另外,高频 MTF 就是在看分辨率,或者说高分辨率下系统所能呈现的微对比。
作者:
susicat (寿司猫)
2021-06-23 08:08:00你说得是跟 YUV 有关系啦,但是立体感不会建立在感光元件上面,而是另外有其他的因素…
作者: s5pro (惊魂摄魄) 2021-06-23 11:45:00
在适当距离、用一只眼睛看任何平面的图像、都会有立体感、跟感光元件无关
那有说正片里的哪款特别有立体感?而且正片的立体感通常是说透过灯箱来看是不是真的是正片有立体感还很难说
lantieheuser 你还是没看懂..我是指若把 micro contrast 定义成更高空间频率的 MTF,那就可以进行量化脱离玄学了不用对我解释 MTF 啦~ 我都已经设计过测试表以及撰写分析计算公式了 XD不过这已经偏离本文内容,就不继续hijack下去了
如果所有 MTF 都对是特定空间频率 Micro Contrast的描述,为什么要把 Micro Contrast 定义为更高空间频率的 MTF?另外,我看过对微对比最经典的错误理解,是把现代镜头高度较正球差后带来的焦外弥散圆生硬过渡解释为:较差的微对比;这当然是用错误的方式去解释现象。
看了mo及lan大的讨论后我很像有点理解了micro contrast 可以理解成更高频的MTF之前我贴过一篇" Lens Rentals 超高频测试"分辨率是用 MTF_XX 去定义 其实这样看来micro contrast跟分辨率是同样的事情 所以有人说某镜头micro contrast很好 但MTF不见得有做满所以不能表现这个特征或者说MTF50不能表现特定频率的特征
我的看法:MTF 就是不同频率下的微对比;亦即20线尺度有20线尺度的微对比,30对线尺度有30对线尺度的微对比,并不需要把更高频率的 MTF 当作微对比。除非你是要把低频 MTF 当成对比,所以高频 MTF 当作"微"对比,但这不是微对比这词当初想表达的意思。分辨率 MTF(XX) 指标是应用层面的东西。他的意思讲白了就是如果把微对比 50 以上当作"可分辨",那我可以在这套系统里各区间分辨出多少对线。因为你已经订死了微对比的及格分,所以他不会反应高于该分数的表现。回头来说,如果你把更高频的 MTF 才当作微对比;那六吋照片和一班电脑萤幕就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这显然是在任何输出尺寸上都会被拿来讨论的东西,所以并不合理。它就只是为了区隔森山大道这种黑白高对比的全局对比所发展出来的词汇而以。如果拿影像处理来说可与对比和清晰度所欲调整的对象类比。
我就问一下,你用的萤幕跟修片的环境能表现出不同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差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