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节省篇幅,部分内文恕删
※ 引述《kid725 (凯道基德)》之铭言:
: 数位相机跟手机在发展上 因为有功能性上的重叠
: 因此即使性能有巨大差距 也还是经常被拿来比较
会有功能性上的重叠不外乎是控制曝光的手段,从一个载体移至另一个载体而已
真正的性能,从高ISO表现,一直到较深的动态范围都算是性能之一
: 1.手机真的会挤压到单反或无反的生存空间吗?
: 长久以来一般说法都认为 手机的普及让专业相机有生存上的危机
: 但是仔细想想 如果把相机分为一般轻度使用者使用的消费型DC
: 跟进阶使用者会用的单反或无反 最主要会受影响的应该是消费型DC
: 而不是专业领域的单反跟无反才是 (所以现在我印象中很久没看过便携型消费DC了)
: 所以那种会说“拍照拿手机就好 干嘛拿这么大一只出去”的
: 应该就从来不是单反无反的客群
这种人就是贪图方便,想要一只手机走天下,他也对画质那些产生不了兴趣
: 相对的因为手机拍照的普及 让很多人对摄影产生兴趣
: 反而可能有人因此会从手机拍照进阶到专业摄影?
: 这边应该也满多人是手机拍著拍著拍上单反无反的吧
我是有看过这一类,但未做过统计,或许可以来试试问卷调查?
: 不过实际上我不晓得相机厂的营收
: 有多少是靠消费型相机 有多少是靠专业相机去撑的
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各厂的财报,只不过因为没有中文只有原文,要考验原po的外语能力
就是
然而,并不是所有相机厂都只做相机一途,身兼数职的也有
像Canon就有兼职打印机;Olympus兼职显微镜,更不用说你现在手上正在用的Sony
举凡电玩主机、电视、手机、耳机、录音笔...甚至音响都有参一脚
所以即使相机这边有亏损,也不至于到要被收掉的地步
当然也有Samsung自己把APS-C无反先收掉的例子就是
: 消费型相机的市场被吃掉对相机厂来说一定也是有伤
: 但反过来说相机厂应该也会更加注重如何去吸引中阶用户
: 例如发展无反的趋势我觉得就是相机市场对此作出的改变
: 所以对于中阶跟专业用户来说 或许也不全然是只有坏处?
应该说,无反一开始是由Olympus/Pansonic的M4/3所创造出来的
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无反”这个词,当时的DSLR板还针对“少了反光镜是不是DSLR”一事
争论许久
后来Sony进驻后,开始出现“轻单眼”这个词,我还记得当时Hebe在GF3的广告上有讲过
而后的“EVIL”、“MILC”、“微单眼”是在中间时期出现的词
无反这个词是近年大家才在用的
发展无反的趋势有不同面向,有经典的小片幅发展到中片幅的面向
像M4/3→APS-C→1吋→全片幅→中片幅,中间还有其他片幅就不提了
还有录影的面向,从720P到现在的8K都是如此,只不过载体不同
一开始的720p、1080p只有Panasonic在发展,那时DSLR还在吵相机要不要加上录影功能
而后Sony加入后开始有更多发展,然后4K第一次出现在无反是Panasonic的GH4,而后的
4K 60p、6K都是这家先出来的,4K 120p则是Sony的α7sⅢ,8K则是Canon的R5
当然还有防手震面向(O家长处)、发色面向(F家长处)、镜头群面向(S家长处)等
不过C/N在无反的发展中并没有很积极的投入,Nikon其中一个无反系列Nikon 1还是被停
掉的(还想要AW1的后继机啊,全世界仅此一台完全可以裸机下水若干公尺的无反相机)
,Canon也只有一开始的m系列在推,一直到近年的R系列为止
Nikon停掉1系列后才有后来的Z系列出现,只不过当时Z6、Z7被酸没有双卡槽
除了C/N外,其他家都有极力发展中高阶机种,S的NEX-5/α7R、O的E-M1、F的X-T、P的GH
等都是一时之选,中阶的发展也越来越向高阶看齐,以前没有的防尘防滴现在都有了
但这不是因为手机后来崛起的缘故,而是手机把这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激烈
手机的出现在当时的相机市场还不是很重视,我记得一直到2014年才开始有被重视的样子
: 2.手机的画面表现突飞猛进?
: 当然 手机跟高阶相机的性能差我想也不用我特别说明
: 尤其是感光元件大小是先天性的硬伤 就算跟APSC比 大小也差了10倍以上
: 这造成现在有些相机在宣传时 还会特地强调说感光元件比手机大1X倍
: 相机的画质表现绝对值得信赖
: 但其实有一点我很想不通的是 手机的感光元件那么小一块
: 为什么在手机拍照上似乎还能一直获得表现上的进步
: 像这是前阵子我看到别人手机拍的照片
: 我看到有点傻眼 很难想像是手机拍的照片
: https://i.imgur.com/5bslhTV.jpg
: 到底这些黑科技是哪来的啊.......是抓到外星人了吗?
其实是算法的进步,各种算法在工程师的调教下越来越厉害,Google的Pixel就是其中
之一,还有坊间的app,都让原本看起来不太起眼的照片,在调教之下也能变得更接近相机
的等级,就像Sony的外星科技,把原本的全片幅直接塞进一台α7/α7c里面,这在2013年
以前根本只是个梦想而已
科技的进步让原本的梦想不再只是个梦想,但并未打破光学上的限制
所谓光学的限制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镜头的部分,DSLR/MILC的镜头看起来好像只有
一片镜片,实际上是塞了很多镜片在里面,为的就是想办法消除光线折射带来的副作用
以及尽量让光线完全进入相机,所以这些镜头会卖那么贵不是没道理
而手机为了轻便,无法把这么多镜片塞进去,在画质上就有所取舍,也许可以靠后天的
算法来弥补,但某些现象如眩光、鬼影等就不容易了
不过我是不清楚现在的手机有没有开始在塞一些镜片进去就是
另一方面就是原po说的感光元件大小,最常见的差距就是高ISO,但手机的算法多少可
以弥补起来,让照片的油画感及抹除感不要那么重,现在的手机加上算法的加持可用
ISO应该都可以到800了吧
但是动态范围就没办法了,在光线反差大的环境,手机的高光细节就直接爆死给你看
这是无法用算法弥补的,再怎么厉害的算法也不能无中生有把高光细节变回来
: 3.手机改造成功及失败的尝试?
: 其实以前就有不少手机厂商为了提升自己的拍照性能作出特殊设计
: 例如三星曾经推出过几款带实体伸缩镜头带光学变焦能力的手机
: GALAXY S4 Zoom
: SONY也曾经推出过可以外挂在手机上使用的ILCE-QX1L
: 拥有APSC的感光元件及2000万的像素 规格上并不差
: 但因为单镜组售价仍要1万5左右及挂在手机上的操作性依然有所限制
: 所以最后也是两边不讨好 普通用户跟中阶玩家都不喜欢 最后也成了失败产品
Panasonic也推出过CM1,强调拍照的一只手机,可惜光学素质太差,硬件性能也不如同期
的手机,后来就没再出了,这也是可惜的地方
其实相机厂要玩手机也是可以玩得很好,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护相机市场,就连Sony在
手机的拍照表现上也一直被人诟病,但近期的Sony手机拍照表现好像变好了一些?
: 然后到了近年的某天 在连到底谁带头开始玩多镜头手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
: 我突然惊觉手机市场已经被多镜头设计占据了 没有一堆镜头 好像真的不用混了
因为手机的光学变焦,让前述喜好轻便不在乎画质的客群不买单
故而转向发展多镜头,以弥补手机在各个焦距上绑手绑脚的缺点
: 这个设计应该算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 虽然不知道谁先开始搞的 但是多镜头设计现在真的像传染病一样
: 手机纷纷长出一堆镜头来 就好像买了防潮箱里面会自动生出镜头一样
: 其实其他不说 在手机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能够分别针对不同焦段拍出可用的照片真的是还满厉害的
对于我来说,这不就只是拿数颗定焦镜在拍照而已嘛~
尽管数位变焦现在已经有所进步,但对我来说画质还是无法接近相机
这也是后来转向发展多镜头的原因
: 手机这么畸形是要害人得密集恐惧症还是恐怖谷效应吗
: 然后就 真香
如果我是手机实用性至上主义者,我对于这种多镜头设计是没什么感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