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网页版: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5924698
本来是对于手动变焦镜没什么兴趣
毕竟对于外加芯片而言,无法即时留存当下的焦段
且自己已经有8-16、17-50、50-150,算是有大三元
偶然对老镜翻阅资讯,恒定光圈变焦镜
在AF时代来临前夕开始蓬勃发展,也是日后
许多知名恒定变焦镜的前身,而这类镜头
也是较为大型且较重,但总是有些例外
现代镜的重、大,可以说是促成我用老镜的主因
而变焦镜中最常用的17-50,光学性能没什么好挑剔
就携行上没那么轻松,就在此时,35-70mm f/3.5
这样规格的老镜,其重量跟体积相当诱人!!!
f/3.5跟现在f/2.8来比,少了2/3级,不过看上轻小上,很ok
这类镜头,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被低估的series E
其KIT镜 NIKON series E 36-72mm f/3.5
可以说是在重量、体积、成本、性能、焦段取得相当平衡的产物
不过,后来找到TAMRON 35-70mm f3.5 Adaptall-2
更是一绝!!! 更短、更轻,还具有MARCO能力,价格也亲民,冲!!
TAMRON这时期的产品,都会标示FOV
口径为58mm,比NIKON series E 52mm大些
BBAR镀膜的MC已经是白标了 不是早先的绿标示
CF Macro, Continuous Focusing 连续对焦
当在非70mm时,要进一步微距时
转动合焦环会同时连动变焦环至70mm
光圈为f/3.5,虽然跟现代各家的恒定变焦 f/2.8相比
这规格真的不算亮眼,但选这只的目标并非为了光圈
或许因为搭配marco能力,最小光圈是f/32
最近对焦距离为0.25m,跟竞品相比是一大亮点!
可能为了在紧凑的空间争取变焦行程
对焦环主要为握著这两处进行转动
合焦环则为前端宽度的胶环处
有趣的是,35~70mm的焦点不会改变
(或是都在误差范围内?) 似乎为Parfocal / true zoom
以35-70mm而言,这支的收合长度我非常满意
且合焦环、对焦环的阻尼手感很适中
做工感觉也很扎实,光是机械感
就是很适合把玩的一颗镜头
镀膜褐紫中略带点绿色,状况极为良好
后玉的镀膜为褐色不明显
状况一样也是非常漂亮
35mm时后玉较深,反之70MM较浅
跟现代镜常见的设计是相反
具有8片叶片,算是不少
机械状况满好的,作动相当顺畅
光圈叶片所包围的形状,大多为八边形
70mm镜身(无限远)长度约为59.7mm
35mm镜身(无限远)长度约为80.8mm
对,这是它在短焦无限远时
70mm镜身(无限对焦)长度约为86.7mm
对焦行程为27mm,算是满长的
镜身外径约为68.9mm
重量约为375g,以35-70mm恒定f/3.5光圈镜,算是优秀了
合体!!! 装在古早机械机身还是偏大的镜头
于现在于小型化的DSLR,反而有点适配
随着时代推进,这支35-70mm
外观上跟认知的恒定光圈变焦镜有不小差异
镜片结构满有趣的
没有用到胶合透镜
就不怕胶变质了
可以看到各焦段最佳画质的光圈大约为f5.6附近
不过最大光圈的表现力亦不差
而在35mm时,边缘画质掉得有点快
不过对于APS-C的我而言,没差
35mm对APS-C而言,拍食物还是勉强点
不过锐利度是够用的!
f/3.5虽然不是很大,但有洽当的主体-背景距离
还是满好发挥,可以有散景
70mm端拍花算是满便利好用的
具有微距能力(1:2.8),算是满泛用的镜头
逆光下,会有一些蓝光芒
拉到35mm甚至会出现蓝色光鬼影
在极端状况下,会有一点紫边
还算是可以接受
各焦段会略有些畸变,不过还在接受范围内
在多光点的背景下,散景略为二线性的泡泡感
8星芒 会有光圈叶片围出来的蓝色鬼影
总结:
被时代遗忘的轻小恒定光圈,具有微距,可运用题材多样
会买这支主要的原因是可搭为一枚活棋
搭配其他较大型的自动定焦镜时,可为备镜
虽然现代最泛用的恒大大光圈变焦镜
非24-70/17-50这类3倍变焦f/2.8为主
35-70这2倍变焦f/3.5在性能上不是对手
但其体积、重量则为其强项
其成像品质,以老镜而言相当不错
f/3.5光圈全开即可运用,合焦也不太费力耗时
加上有微距能力,在户外是相当泛用高弹性
逆光的鬼影会比较明显,不过老镜难免
在一般日间f/3.5也足以可用低ISO拍摄
夜间/室内的话,因为近光量较少,就比较勉强些
轻小、光学结构不算复杂,镀膜比较老旧
散景二线性、鬼影较明显,不过焦内成像锐利度够了
加上这个价格,没有什么好嫌弃,甚至觉得知名度不应该低
虽然这支在历史上,资料有限,或许是大家玩老镜以定焦为主
毕竟在数十年前,受限于设计与用料,变焦镜性能有限
不过实际用来,除了满意它的轻短,等焦特性也方便
其成像品质亦充分实用,做为备用镜头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