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用高变焦的系统
-这里的系统指的是不同感光元件大小的区别
而不是厂牌的区别
开始看到一吋 1/2.3 的感光元件
搞得很迷糊 所以自己计算了一些参数
跟大家分享 有误也请不吝赐教
比较常见的感光元件大致如下
我用面积开根号来计算比例
大致上也就是所谓的crop factor 记作C.F
C.F
FF 1
APS-C 1.52 记作 1.5
APS-Canon 1.62 记作 1.6
m43 1.96 记作 2
1 吋 2.65
1/2.3 5.55
现在要进入我之前一直比较搞不清楚的部分
大家都知道 使用不同系统
镜头的等效焦距 = 物理焦距 x C.F
(原理是相似三角形 直角的临边等比例)
这里的等效是建立在"视角"相同的条件下
举例说明
你站在原地
用FF 35mm焦长的镜头
与1/2.3 系统用焦长 35mm/5.55 = 6.3mm 的镜头
会拍出大小 视角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
**现在我关注的问题来了**
用FF 35mm 1/2.3系统 6.3mm 两只不一样的镜头
同样在光圈F2.8的情况下
拍出来的亮度(EV)会一样吗?
光圈的定义是 光圈值= 孔径/焦距
反过来说 每一个像素 要吃到相同的进光量(正比于孔径平方)
所需要的孔径大小都不同
以下是相关计算
=======================
同样进光量 拍摄相同视角
=======================
光圈 差距(级)
FF 2.8 -0
APS-C 1.87 >-4/3
APS-Canon 1.75 <-4/3
m43 1.4 -2
1 吋 1.057 -3
1/2.3 0.504 -5又2/3 级
举例来说
用FF镜头光圈开2.8 1吋感光系统的镜头要拍出相同视角
因为物理焦距较短 光圈要开到1.0
亮度才会差不多
反过来说
===========================
设定相同光圈值 拍摄相同视角
===========================
假设FF系统用 ISO 100
ISO 差距(级)
FF 100 -0
APS-C 250 >-4/3
APS-Canon 250 <-4/3
m43 400 -2
1 吋 800 -3
1/2.3 5000 -5又2/3 级
才会有相同的亮度
ISO 的计算
除了进光量还有另一个重要参数
就是感光元件密度
同样两千万像素
分布在FF系统上非常稀疏
1/2.3系统上则非常拥挤 感光元件之间互相干扰的程度会更大
经验上可能APSC 降1/3-2/3级 m43的又降更多了
因此实际程度会比表列差异还要更多
=======================================
简单来说
进光量 = 开根号 ( 镜头的光圈值 * 镜头的物理焦距 )
只跟镜头有关 跟感光元件大小无关
所以说 1吋系统 1/2.3系统
广告超长焦600mm 1200mm 然后大光圈F2.8 F4
其实别被乎弄了 因为实体焦距很小 孔径也很小
实际上非常暗 ISO 飙超高才行
很多初学者可能完全弄不清楚
一点小心得
有误谬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