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 Sony 24-70mm F2.8 GM 开箱/实拍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2 19:03:36
以下图多,建议点网志好读版:
http://immian.com/sony-24-70mm-f28-gm-review/
以下PTT版全文:
‘若说要在 GM 系列中选一颗最具代表性的镜头,我想就是 24-70mm F2.8 GM 了吧!”
Sony 在整个 A7 世代中总共推出了 20 余颗全片幅 FE 镜头,如果说以 A7R II 的推出作为前期与后期的划分,我会认为前期的代表作是这颗被称为神镜的 Sony FE 55mm F1.8 ZA,后期的代表作则非 FE 24-70mm F2.8 GM 莫属。
“G Master”首见于 2016 年二月,Sony 发表了一系列三颗 G-Master 镜头,即后来我们所知的“GM”,在首发的三颗 GM 中,24-70mm F2.8 GM 是其中最多人感兴趣也最受注目的一颗,不仅在于其标准变焦的定位,这颗大三元镜也成为衡量 Sony FE 系统是否能胜任职业用途的主要指标。
=========================
Sony 24-70mm F2.8 GM 开箱
=========================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45_20.jpg
2016 年推出,采用 13 群 18 枚镜片设计,最近对焦距离 38cm,放大倍率 0.24x,滤镜口径 82mm,具备 9 枚圆形光圈,重量 886g,上市时的售价是 67,980 元。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15_18.jpg
82mm 的口径,前玉相当巨大,镀膜与 Sony 大多数的现代镜头相同都是绿色。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20_67.jpg
工程塑料镜身、软橡胶材质对焦环与变焦环。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25_76.jpg
红色 G,乃“GM”正字标记。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26_57.jpg
整颗镜头的操作钮,仅只有“对焦固定钮”以及“AF/MF 切换钮”,未搭载 OSS 光学防手震机构。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30_64.jpg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36_62.jpg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41_63.jpg
身为如此高等级的镜头,但令人觉得遗憾的却是越南制造…。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49_76.jpg
霸气十足的花型遮光罩,罕见的加上了遮光罩释放钮,但这颗按钮是突起表面而没有做内凹处理,操作上相对容易误触。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51_46.jpg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47_43.jpg
这颗镜头拿在手上,不禁会让人觉得:Sony 应该是完全没在考虑小型化这件事吧?没在开玩笑的大体积与 82mm 口径,无论是装在 A7R II 或是 A9 身上都显得相当巨大。
============================
24-70 GM、24-105 G、24-70 ZA
============================
这颗镜头有多大呢?应该这么说,以同样全片幅 24-70mm F2.8 大三元镜来比较,Sony 24-70 GM 比 Canon 24-70 F2.8 L II 长,比 Nikon 24-70 F2.8 VR 短,也就是说相较于 DSLR 的镜头 Sony 24-70 GM 完全没有体积优势,而如果拿 Sony 既有的变焦镜来看,结果也很有趣: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53_26.jpg
由左至右,分别是 24-70mm F2.8 GM、24-105mm F4 G OSS、24-70mm F4 ZA,三颗镜头几乎是呈等比例放大加长,不只体积如此,价格上的排列也是 GM > G > ZA。
装上遮光罩的比较: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55_78.jpg
Sony 24-70mm F2.8 GM 实拍照片
以下实拍照片皆为机身 X.Fine Jpeg 直出,测试机身为 A7R II,除缩图之外未经任何后制软件修图,少数照片有轻微裁切与水平校正。
网络上的许多评测,大多是着墨在这颗镜头的画质与高水准表现,但撇除这颗镜头所肩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4-70mm F2.8 GM 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在于那非常均衡且协调的照片表现,是一颗表现柔顺,个性也相对容易相处的镜头,搭配 A7R II 这类较新世代的机身,在晴天下非常容易拍出色调通透讨喜的照片。
“想拍出画质不妥协且最高标准的照片,就靠它了吧!”
如此的信赖感,正是选择这颗镜头最大的原因。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202_41.jpg
▲24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143_64.jpg
▲70mm f/2.8 1/1000s ISO 1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149_48.jpg
▲33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146_44.jpg
▲39mm f/8 1/125s ISO 100,Sony A7R II
或许与所有相机系统的 24-70mm F2.8 镜头相较,这颗 GM 在画质上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规格数据之外、形而上的表现却相当擅长,清丽淡雅或是浓而不艳,皆属 24-70mm F2.8 GM 完整驾驭的范围,令人稍稍回想起了古早 Minolta G 镜的色彩表现,虽然是相差好几个世代的产物,但所追求的目的还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132_84.jpg
▲38mm f/9 1/100s ISO 1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605_64.jpg
▲34mm f/8 1/80s ISO 100,Sony A7R II(水平校正)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203_46.jpg
▲24mm f/4 1/4s ISO 500,Sony A7R II
完全逆光,直打太阳时表现也相当出色。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142_27.jpg
▲24mm f/13 1/125s ISO 160,Sony A7R II
====
街拍
====
虽然在对焦性能上的表现出色,不过受限于重量与不易携带的体积,街拍题材并不算是这颗镜头的长项。若非执著于散景与发色,在街拍的题材上我可能会选择 FE 28mm F2.0、FE 35mm F2.8 ZA、FE 55mm F1.8 ZA、FE 85mm F1.8 这类容易携带的轻便镜头。
因工作之故,我采访过几位婚摄,他们对 24-70 GM 的评价大多相当正面,搭配 A7R II、A9、A7R3 的表现很理想,但如果要我非得选一颗工作用的镜头,我可能还是会选 24-105mm F4 G OSS 而非 GM,原因是因为 24-105 画质虽称不上顶尖,但表现已足敷工作使用,重量与携带便利性亦胜过 GM;但反之,但如果考量到“只能去一次且只能带一颗镜头”的情境,24-70mm F2.8 GM 无疑仍旧是第一选。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54_54.jpg
▲35mm f/5.6 1/500s ISO 125,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41_41.jpg
▲30mm f/4 1/30s ISO 16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45_49.jpg
▲24mm f/2.8 1/15s ISO 64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800_88.jpg
▲70mm f/8 1/80s ISO 1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38_66.jpg
▲40mm f/5.6 1/30s ISO 2000,Sony A7R II(少量裁切、水平校正)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57_64.jpg
▲70mm f/7.1 1/2000s ISO 8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43_100.jpg
▲70mm f/3.5 1/15s ISO 125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753_97.jpg
▲35mm f/2.8 1/15s ISO 640,Sony A7R II(少量裁切、水平校正)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2126_50.jpg
▲70mm f/4.5 1/15s ISO 2000,Sony A7R II
====
食记
====
这颗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 38cm,望远端的放大倍率 0.24x,放大倍率虽不算是特别出色,但以 Sony 变焦镜头来说已算是前段班了,在室内拍摄美食时除了颜色上的表现不错,散景也让人满意。
但要说这颗镜头拍美食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它是 Sony 标准变焦镜中,拍摄近摄题材时画质最优秀的选择,70mm 望远端的画质远超 24-70mm F4 ZA 好几条街,同时也非 24-105mm F4 G OSS 能及。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3219_23.jpg
▲51mm f/2.8 1/15s ISO 8000,Sony A7R II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3217_65.jpg
▲70mm f/3.2 1/15s ISO 200,Sony A7R II
然而不具备 OSS 防手震始终是最大的缺憾,即便具备机身防手震,但在 50~70mm 中望远端安全快门大约 1/13s 就是极限,稍稍影响了在昏暗餐厅拍摄的能力,不过既然有 Sony 强大的感光元件做后盾,ISO 就给它放心地开高吧。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3221_76.jpg
▲67mm f/2.8 1/15s ISO 8000,Sony A7R II
下面这张 ISO 可是开到了 12800………虽说不追求直出的话,大可 Under 2EV 拉回也不会差多少,但意外的是缩图噪声倒还可接受。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3223_72.jpg
▲39mm f/2.8 1/13s ISO 12800,Sony A7R II
==================
优秀画质的代价是…
==================
Sony 在既有的“ZA”与“G”之后,额外推出的高阶镜“GM”系列,个人认为除了在画质的提升外,最主要的着重重点应是在散景与整体画面的平衡性。当然,要获得这样的拍摄品质代价自然不低,撇除较高昂的售价不说,光是这样的重量与体积,在想带出门随拍时就会让人有些犹豫。
Sony 在早期镜头的策略是尽可能地缩小“整个系统”的体积,例如 24-70mm F4 ZA、55mm F1.8 ZA 乃至于 APS-C 的 24mm F1.8 ZA 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比较可惜的是,Sony 在后期推出的镜头上很明显的是以画质优先,相对舍弃了系统整体的平衡性,24-70mm F2.8 GM 在搭配 A9、A7R3 以前的机身时相当不容易握持,配重也不尽理想。
http://img.immian.com/20180101200728_31.jpg
在 Sony 标准镜的选择上,这颗镜头无论就画质、散景、颜色的表现上都很难令人忘怀,现有的 24-105 F4 G 以及 24-70 F4 ZA 亦无法取代 24-70 GM 的地位,若说需要一个相对可靠、没有悬念的最佳画质,GM 毫无疑问仍然是原厂镜头中的唯一选。 这颗镜头的价值,一部分在规格之外、其形而上的存在意义,例如颜色、散景、照片的协调感与色调的通透度,甚至是心理上的可靠感、可工作性,这样的印象亦可外溢至整个 FE 系统乃至于整个 Sony 的相机品牌。 若说有什么最大的缺憾,就在“虽然长得如此巨大,但却没有 OSS 防手震”这点上了 — 或者,该说它是
Sony 唯一一颗没有配备 OSS 的标准变焦镜,24-70 F4 ZA 有,新推出的 24-105 F4 G 有,旅游镜 24-240 F3.5-6.3 有,最便宜的 KIT 28-70mm F3.5-5.6 也有,甚至连 APS-C 的 16-70 F4 ZA、NEX 时代的 KIT 镜 18-55 F3.5-5.6(已停产)也不缺镜头防手震…只能说 Sony 的原则还真是很难猜透啊!
====
优点
优秀的画质、柔顺的散景、怡人的色彩表现…光学上难有让人挑惕之处。
====
缺点
少了 OSS 防手震、售价较高、体积比 DSLR 三元镜还大,携带不易,除了重还是重。
==
Sony 全系列镜头开箱实测 计划进行中XD
http://immian.com/category/photography/sony/
下一颗预计来写 90 Macro
作者: hakosaki (hakosaki)   2018-01-02 19:23:00
土豪阿.....但用心推
作者: kawashimaai3   2018-01-02 19:33:00
日本的电子产业似乎整体外移了,日制会越来越少
作者: lyphard121 (星絃)   2018-01-02 19:50:00
精彩推
作者: seths (-.-)   2018-01-02 19:59:00
我也好哈这颗阿...还在犹豫直上这颗还是先来颗55 1.8..
作者: desanz (Jmi)   2018-01-02 20:03:00
文章我没看 但我佩服你照片拍的很有质感xd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2 20:12:00
当然先来颗55 1.8啊!神镜不是叫假的
作者: seths (-.-)   2018-01-02 20:30:00
主要是拍了一段时间 发现2470这个焦段 好像就是少了些什么谢谢F大~那就来找找吧XDD
作者: rjhowmanyo (RJ)   2018-01-02 21:29:00
这颗镜头真的很神 推一个
作者: E6300 (漂流木村拓哉)   2018-01-02 21:39:00
拍起来跟28-70 有九成像
作者: valkyriea (斗天使)   2018-01-02 22:40:00
55 1.8真的是神镜。2470GM一直不忍下手就是因为重量2470GM要是能少个200g我就会不小心手滑买了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2 23:42:00
真的太大太重,我也受不了
作者: Xenogamer (ゴミ丼わがんりんにゃれ)   2018-01-02 23:46:00
好想要 但没$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8-01-03 00:49:00
越南制造的不行吗?很多标榜日本制造的还不全都是外劳在日本制造,每次看到有人歧视东南亚就很无言,如果能拿出东南亚QC比较差的证据我就闭嘴文章很用心,补推
作者: moulinrouge (归来桃花源)   2018-01-03 06:54:00
牛排是 flat iron 吗(划错重点)
作者: musichong100 (yo暗杀)   2018-01-03 08:43:00
应该说之前中国兰拓所做评测,对24-70内70端常出现画质不佳的现象,3管内有2管如此(当初应该是泰国制);并不能说太吹捧日制多佳多佳,只是被长期好品质养惯,外移他处制造所产生的缺点就被放大检视了。
作者: alankaren (alan)   2018-01-03 10:56:00
少200g就是24105G啦XD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3 11:06:00
少200g 差不多就是24-105 没错XDD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8-01-03 11:19:00
其实我也不该扣你帽子说你歧视,抱歉
作者: soarling   2018-01-03 11:29:00
推一个
作者: sat800g (IN)   2018-01-03 11:34:00
作者: fssmiling (江户五郎)   2018-01-03 12:21:00
推推,拍得真好
作者: seths (-.-)   2018-01-03 12:26:00
常听到这管的问题就是长焦端组装品质不良指的是到底什么啊~?确定是组装造成的?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3 12:30:00
可能光轴偏移之类的吧
作者: canandmap (地图上的流浪者)   2018-01-03 12:51:00
光轴偏移是组装时就会产生的问题吗?一般来说不都是有碰撞到才有可能?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3 12:56:00
如果镜组设计上没有足够的防呆,确实可能在组装时光轴不正但这样的状况在新镜头上很少了,古早的老镜一拆了就超难装但这也不一定,像是NRC就常常在修24-70的光轴问题(上面那行是说 Nikon 24-70)
作者: n61208 (Kershaw)   2018-01-03 13:37:00
作者: valentinee (.)   2018-01-03 14:10:00
我想看16-35 F2.8 GM开箱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3 14:40:00
Flat Iorn 变难吃了...原本还不错的说1635GM 要等等了 还没这么快@@
作者: elliotku (elliotku)   2018-01-03 21:21:00
期待90微开箱,正犹豫要买90微还是55.8带去日本,但又有手动老镜50.4可用,很犹豫先买哪个XD
楼主: Furch (呼噜噜)   2018-01-03 21:34:00
我的话建议两颗都买XD 但出国应该55优先吧
作者: linpo1206 (东区徐志摩)   2018-01-03 22:44:00
.1 .2 .3 .4 .5 .6 .7 .8 .9
作者: foofinger (foofinger)   2018-01-03 23:56:00
羡慕嘘
作者: penny31029 (~快乐跳恰恰~)   2018-01-04 01:08:00
光轴问题好像去年10月以后的镜头已经解掉了,不过也造成无忌上面现在镜头开箱就拍个电池看看锐利度XD这次24-105是MIC的反而变成仅次于MIJ最好的产地了
作者: tacowzj ( )   2018-01-04 07:35:00
请问sony镜头可以知道出厂日期?
作者: Squallhuang (Squall)   2018-01-04 07:55:00
现在改越南制?手上两颗序号187开头都还是泰国制。
作者: Tristan0918 (Tristan)   2018-01-04 17:24:00
推推
作者: seths (-.-)   2018-01-04 18:03:00
先不说改掉了没,也没办法从镜身看年份,这样去买还真是有点抖吧,变成还是要测啊
作者: Squallhuang (Squall)   2018-01-04 19:50:00
http://i.imgur.com/edy0uck.jpg 外盒有可能是出厂日期的标记。左侧推定2017.11出厂的序号,比右侧推定2017.12出厂的序号前面(1870xxx vs 1872xxx)http://i.imgur.com/cBjBRpq.jpg 另一颗FE28外盒也有类似的标注。
作者: seths (-.-)   2018-01-04 23:34:00
谢谢大大,所以得看盒子就好
作者: tacowzj ( )   2018-01-05 08:20:00
所以越晚买理论上越安全(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