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Leica M8.2 心得-旅行篇

楼主: chang17a (U文哥)   2017-07-28 13:40:42
先补充前文的网页版 https://goo.gl/eKKzj3
以下是操作的细节,
转入M以后,旅途中我很少换镜头,通常是35/2一机一镜到底,
在体积重量焦段和操作便利上取得平衡。
要特别说明的是,35mm在M8.2上是47mm,相当于50mm。
以前本来习惯35的视野,几年下来渐渐的也变成50控了。
我会背背包上街,开始拍的时候才拿出M。
通常我把相机侧背,背带收短到可以让M夹在右手腋下肋骨侧方,
手插口袋。
35/2很短小,与机身都是全黑,这种背法低调,安全,
又方便快速反应。
如果预期有精彩画面会出现,就改把相机背带缠在手腕上,
相机贴身单手端著,镜头朝上像拽在怀中。
因为一机一镜也快1kg,不能这样太久。
若没有加握把,用虎口叼著M走是不可能的。
谢谢B.Gilden乱入示范
https://flic.kr/p/XbbwyR
相机的设定是这样,
在f8与iso320的前提下,先对环境测光订好快门速度。
比如艳阳下快门通常是1/1000或1/2000,
进到阴影处大概是1/500或1/250,随机调整。
数位M都有自动快门,但我几乎没用过,
因为不知道M会给我什么快门速度。
通常拍到的照片曝光不完美,在正负1格内跳。
一格内在raw档处理时还ok,两格内勉强有救,
这是延续底片时代的习惯。听说M9之后的宽容度更好,
那这样拍更没问题了。
在环境光不足的地方,只好降快门速度,
街拍的极限是1/125,再低,题材就有限了只能改拍静态。
不得已时还要降光圈值,这会造成两个讨厌的问题:
1)降得愈多,对焦要愈精确愈浪费时间。
2)降得愈多,景深愈浅破坏表现构图中诸元素间的张力。
好在新的M的可用iso提高,为摄影者争取更多快门速度和光圈值。
关于对焦,分三段:
拍long景,设在3.5m-无限远;
https://flic.kr/p/WVp6z3
中景到胸像,设1.5m-3m;
https://flic.kr/p/XbaAG2 (M6, 35/2, superia premium 400)
特写的话设1m左右。
https://flic.kr/p/X7veaj
如果题材不动也不在意被拍到,可以用叠影对焦。
设定好了,就是等预期的画面出现,
以上设定需要要临机反应微调,然后按下快门。
职业的摄影家如果两手端著M作射击预备姿势,
专心猎取画面,可以大幅缩短反应时间并提高成功率。
像我这种业余者,反应时间通常要一秒左右,
而且拍到的照片十之八九水平不正,还要裁切。
为了捕捉好照片的瞬间,需要高强度的全神贯注。
我试过这种强度,通常两个小时就不行了,
接下来精神变差,注意力开始涣散,反应速度跟不上画面。
要观察到张力绷到极限的瞬间按下快门,
Leica 之后先进相机的帮助有限,
这还是摄影家天份的战场,又或者靠反复锻炼。
M让我体会到自己的渺小,
不像以前幻想拿了神兵利器就会拍得好,
因此变得随遇而安。
偶而觉得被画面触动,才会拿起相机。
而这种时候M也都不会让我失望。
回到旅行的摄影。
一个沾酱油的旅人,尤其是一天要跑八个景点的死观光客,
拍到代表地方文化底蕴的照片的或然轮,不是,是或然率,
是零。
就像丢一枚硬币到地上,要不然是公,要不然是字,
中间的或然率就是零。要打破零的或然轮,很讲究天分的。
所以我很少为了摄影耽误同行的旅伴,啊就没天份,
乱扫按到的照片还不是浪费硬盘空间。
有时兴起,会一个人出去晃两个小时。
这种专注可以多拍到一点,
但说要浸到人群里拍到local的照片,还是无法啦。
是说,这样拍到的照片,还是会和同行者有一点分别。
不是好坏的分别,是经过自己咀嚼反刍后,赋予照片多一点意义。
比如说吧,对于京都金阁寺,作为死观光客能拍到照片的极限,
就风景明信片。
大部分观光客通过手上的相机复制明信片,
好一点的90%,新手就30%,这样。
用了Leica M之后,会让人(我)去思考复制以外的可能性。
大概是这样的分别。
作者: kax0205 (说好的数学史呢?)   2017-07-28 13:45:00
推推
作者: Laviathan   2017-07-28 14:37:00
同学给推
作者: keynote1 (So it be)   2017-07-28 20:43:00
想看阁下拍的金阁寺 :)
作者: asurasho (SHO)   2017-07-28 23:24: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