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针对您两篇问题一并回答。亮度约等于有效孔径除以焦距的平方,而非光圈F值;您可能将光圈F值和镜头的有效开口视为一致,故有此疑虑。在您前篇的问题中,当A、B两镜的有效孔径相同时,A镜此时的F值是1,B镜是1.4,两者的光圈F值事实上不同的,故A镜在单位时间内感光元件的照度是B镜的两倍。为什么?这关系到您本篇的问题:曝光是处理感光元件(或底片)单位面积收到的光通量,而光通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镜头有效开口的面积:开口面积越大,单位时间的光通量越多。由于圆面积等于半径平方乘以圆周率,故光通量和开口半径平方成正比。(二)点光源至感光元件的距离越远,单位时间的光通量越少。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可知:照度等于光强度除以距离的平方,故光通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根据上述两项推论,虽然A、B的有效孔径相同,但相同视角下(捕捉同样的环境光)B镜的距离是A镜的1.4倍,故B镜的光通量只有A镜的1/(1.4)^2?1/2倍。由于F值本身已将(一)和(二)两种变量常规化,故计算曝光时只要考虑光圈F值即可,不需去测量镜头的有效孔径或焦距。例如200mm/F4和16mm/F4两颗镜头,只要光圈F值相同,焦距和有效开口半径的差异互相抵销,相同快门时间下感光元件就会有一样的照度(假设镜头的透光率和相机量子效率相同)。另外,数位时代的ISO是在光圈及快门完成光线采样后才开始介入,故以严格定义来说也是一种对影像亮度的后制,而不像底片时代是曝光的要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