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roden (雨琴相逢)》之铭言:
: 既然聊到这个了
: 顺便请教大陆朋友
: 房价高涨跟都市化的影响下
: 台湾已经慢慢有点走向工作通勤的趋势
: 工作在大都市里,但住在卫星都市
: 每日长途通勤上班
: 我知道北京曾经扩张,把原本北京的卫星都市划入北京市的范围
: 所以现在北京市的面积远大于解放前的北京
: 想请教大陆朋友现在一线城市的状态是以下何者之一?
: 1.住在以前卫星现在划入市区的边陲区,通勤往市中心工作(广义都市范围不变)
: 2.因为划入的关系所以即使边陲地区(旧卫星区)也高度发展难以置产,
: 住到新卫星区(广义都市范围扩张)
: 3.大市区呈现多个都心的现象,没有卫星概念
: 希望大陆朋友分享一下在地人的视角
:
: 推 calebjael: 上海可以算1﹐深圳是3。北京是一环环同心圆套住的模式 12/17 21:49
: → calebjael: 广州是反而不少是住中心﹐通勤往外走。上海比较符合这 12/17 21:51
: → calebjael: 种中心区﹐然后周围发展卫星城市的发展模式﹐但十几年 12/17 21:51
: → calebjael: 来的经验目前结论是这种模式可能反而不行。因为城市的 12/17 21:52
后面这部分离题了﹐我回文好了。
北京早期也是发展周边的卫星城﹐或者说把原先的周边城镇吞并入大城区之中。
现在则改而为同心圆模式发展。也就是争取达到住6环到5环上班﹐住5环到4环上班...
因此北京其实通过奥运等等﹐是想逐步把城市中心区分散化。
上海则是从十几二十年前就有个参考西方模式的城市发展规划﹐
设定的就是卫星城模式﹐城市中心就是旧城区跟浦东陆家嘴一带为核心﹐
然后到周围青浦什么的建卫星城﹐并有计划地把人口往外迁移。
这个规划实行十几二十年来﹐上海中心城区的居住人口数确实下降﹐
而周边新卫星城的居住人口上升。
但是后来发现有了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是跟人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正比的﹐
越多人在街上﹐街上就必然越拥堵。
而人花在路上的时间﹐是跟通勤时间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这种住在卫星城市﹐然后到中心城区上班、购物的模式﹐
提高了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每个人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上班赶往中心区的路上。
如果上海人口祗是一两百万﹐那问题还不严重﹐但上海人口是两千万。
所以上海上班高峰期的拥堵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北京以前也是﹐现在正在改)
北京以前被叫做“首堵”﹐现在已经在各大城市中拥堵情况排名后退了﹐
现在变成上海以超过第二名很多的情况稳居第一。
深圳从一开始就是多城区多中心区模式(围绕几个工业区、过香港的口岸发展起来)﹐
区域内部的拥堵情况不严重﹐深圳的主要问题是对外通道不足﹐
东西向主要通道就是深南大道为主。
造成城市的进出通道受堵﹐比如几个关口。
至于市内上下班地铁的情况在四大城市中是最好的。
总结起来说﹐北京、广州、深圳的拥堵情况都有得改善﹐上海的可预见的十年之内﹐
除非能够减少人口﹐否则情况祗会严重不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