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s.gd/uMur6o
撰文:杨腾凯、刘燕婷、林仕祥、屈彦辰
国民党主席江启臣日前接受媒体专访时抛出一新议题,他盼国民党能够思考,找出统独以
外的“第三条路”。但是,台湾历来关于第三条路的探讨,无非仅是对统独加以遮掩的政
治言语,扣掉词义诡辩之后,台湾眼前的道路事实上“非统即独”, 且进一步考虑北京
方面为维护主权完整愿“不顾一切”,独的道路势必也窒碍难行。
为此,《多维新闻》以“台湾的第三条路”为题,以七则稿件解构“第三条路”的本质仅
是选举包装、回避两岸终局方案的“假议题”,并提出台湾能否在一个中国主权底下求得
自主空间的另一种思考模式。
针对国民党主席江启臣所抛出的“统独之外的第三条路”,事实上,台湾蓝绿各政治人物
历来并不乏提出对统独以外“第三条路”的追求,若抽丝剥茧,这些关于“第三条路”的
论述,多仅是将“统”、“独”,或继续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给予重新包装而已。就
结果而言,如此多的言词堆栈,均未实际走出所谓的“第三条路”,台湾眼前对于两岸关
系未来走向的选择依旧,那便是非统即独的二择一。甚至考虑到北京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以及两岸实力的失衡后,台湾假如选了“独”的这条路,那过程必然是荆棘满布且摸不
着尽头。倘若进一步将“第三条路”给说透,只要存在“拒统”成分,基本上都是“假议
题”。
北京意志贯穿两岸
尽管近年来在台湾整体的族群认同氛围方面,认为“我是台湾人”的比例屡创新高,而认
为“自己是中国人”,或是“台湾人中国人两者兼备”者,都在持续破底下坠。事实上,
台湾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自己的族群认同反而与当前相反,甚至在两岸关系上也认同
应追求统一,只不过差别在于,是以中华民国的身分统一对岸。如今台湾人不仅不愿统,
更趋向与中国大陆划清界线,归根究底,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也与两岸间的“权力天平”
快速失衡有关。
1992年台湾的GDP为2187.12亿美元,而当年中国大陆则为4931.4亿美元,台湾经济总量尚
达大陆的44.4%,对比两岸的地理面积,以“权力平衡”来形容,相信并不过份。但到了
2019年,台湾GDP虽成长为6112.55亿美元,但大陆则已是14万亿美元的规模,相较之下,
台湾经济总量仅大陆的4.26%,甚至还落后给福建省的6145.5亿美元,天平失衡的现象十
分明显。
退一步来说,台湾人的认同由趋向中国转为台湾,此中难免受到台湾内部的基本教育内容
,以及受到政治影响而变化有关,但难以否认的是,当台湾的经济量体放入中国大陆后,
明显被边缘化,如同将一块砚台上的墨水倒入黄河,也无从替水色带来任何改变,那么台
湾在谈判桌上还能有多少话语权?这使台湾人产生集体忧虑,并采取“鸵鸟心态”选择逃
避,就连国民党如今都已难无条件地相信“九二共识”。
中华文化当中有一句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谚,正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句话在当
今的台湾人身上得到十分贴切的演绎,尽管多数台湾人已不愿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至此,北京方面在两岸关系上“牢牢握着主导权”,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北京来说,
坚守一个中国的主权完整性向是至高指导原则,这点毋需多言,而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势,
势必会在北京的意志主导下向前推展。不仅民进党所信奉的“台独”教条将是绝路,国民
党过去通过“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所开展的“创造性模糊”,并藉以寻求“不统、不独
”的维持现状,终究也不是两岸关系的终局解决方案。
蓝绿走不出第三条路
事实上,蔡英文身为民进党内的政治菁英,“台独是绝路”的道理,她必定了然于胸,如
同蔡英文2016年上任之初,所主张的便是“维持现状”,并不愿意激进挑战北京红线,甚
至当台湾内部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发起“2020东京奥运台湾正名公投”时,全面执政的民进
党也婉拒给予协助,令独派分子不禁纳闷,“为什么蔡英文就是不敢激怒中国?”
除了与激进独派保持距离之外,蔡英文方面也一度相当积极向对岸透露讯号,尝试走出统
独之外的“第三条路”,盼民共之间能够建立“不说九二共识的九二共识”,意即通过另
一种表述方式,在不讲“九二共识”这四个字的前提下,使台湾就算由民进党执政,两岸
依然可得到九二共识“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效果,就算蔡英文为了寻求连任而抛出“
中华民国台湾”六个字,不直接寻求台独建国,也算替《中华民国宪法》留了三分余地。
只是蔡英文方面的一厢情愿,始终得不到北京的认可与关爱,也令蔡英文身边的鸽派感到
十分气馁,感叹北京政策上的僵固,反将蔡英文领导的台湾往“远中”的方向推。
然而,纵然蔡英文方面认为自己有善意,但民进党长期肩负着“台独党纲”不放,而旗下
侧翼往往在网络风向又给于大陆各种冷嘲热讽,不见蔡英文给予任何谴责与约束。包括政
治上的目标诉求,以及在两岸民间交流上,蔡英文均给人“言行不一”的疑虑,在北京牢
牢紧握两岸关系主导权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对民共交流亮起绿灯,既然谈判的门都开不
了,更遑论让民进党走出“第三条路”。
至于国民党藏在心中第三条路形状为何?当前江启臣又犯了自己的老毛病,那便是始终给
不了这百年老党一个轮廓清晰的方向,凡事都求个“缓”字,说好听点那叫多方讨论寻求
共识,说难听点,那便是缺乏政治责任心以及政治方向感,不愿站上顶端诉求群众跟上,
而是看哪处人多便往哪处钻,这样投机的政治心态实不足取。
然而,就算国民党对“第三条路”给了清晰的框架,在两岸天平失衡的现在,假如存在着
“拒统成分”,势必难为北京接受。过去国民党在马英九执政时代,曾经凭着“一中各表
”的九二共识,令两岸得以搁置争议展开交流,维系着“不统、不独、不武”的局面,台
湾也得到适度的国际参与空间。这样的模式,一度给外界一种,两岸是否能依九二共识走
出“第三条路”的想象,但是,既然北京已经表明,两岸问题“总不能一代一代的拖下去
”,维系于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注定不能是拒统的借口。
总体看来,在硬的政治方面,两岸关系因天平失衡,以及台湾方面的自我逃避,令第三条
路成为假议题,台独则窒碍难行。然而放回软的两岸人民交流方面来看,两岸因为空间上
的距离相近,使彼此之间历史上的脉络深远,绝非民进党以国民党撤退来台的“七十年”
就足以解构,毕竟两岸关系终究是建立在人民之间交流往来的结果,纯粹以共产党与国民
党的关系,或共产党与民进党的关系来代称两岸互动,不仅看不清全貌,也很容易因意识
形态的差异,而忽略了人民之间真正的需求。
1987年的母亲节,台北街头上曾有一位大陆老兵,身上挂着两片布条,一个写着“想家”
,另一个写着“妈妈我想你”。当时的两岸对峙造就了诸多亲族分离的悲剧,经过政策的
调整,以及时间的沉淀,原本以为亲人之间不会再因两岸政治而分离。殊不知,受到新冠
肺炎疫情影响,滞留于大陆的“小明”们一度难以赴台与亲属团聚,骨肉间再度分落于台
海两端。
由此可见,扣除掉第三条路的假议题后,台湾或许仍可于统、独之间摆荡,但两岸的融合
发展已非政治当权者能以一纸命令就可以片面切割。进一步而言,在两岸血脉同源的前提
下,为了政治利益对抗两岸统合的路线,势必不为百姓所容,当政治连满足人民骨肉相连
的基本诉求都满足不了,自认为有多么崇高的政治理念,也都只是徒劳。
越“独”越不自主 台湾难成正常国家
于当今台湾而言,“独立”二字就像集体兴奋剂,既让不少政客从中获益,也令无数民众
前仆后继。
这阵风尚起于两岸的长年分治,并受冷战与民主化等历史进程催发,加之政治斗争的方兴
未艾,如今已成台湾内部不可违逆的政治正确。各式舆论但凡言及“独立”,便似骑士誓
言追寻圣杯,虽是道阻且长,却总在集体求索之路上,甚至能为此压迫其他少数,将古老
传说演成了声势浩大的十字军东征。
从1970年党外运动涌现、1995年李登辉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1999年“两国论”、
2000年政党轮替、2008年台湾入联公投、2014年太阳花学运、2015年反课纲学生占领教育
部、2019年蔡英文提出“中华民国台湾”,到2020年修改护照,台湾越走越远,却也越走
越险,看似朝“独立”方向不断奔进,实则在覆灭的风险中越陷越深;看似渐成“正常国
家”,实则在主体虚无的幻境里不断徘徊。
“独立”应是光谱 而非有无
就现实发展观之,台湾自1949年起,便在中华民国体制庇护下,维持不受大陆统辖的自治
状态,政府既遂行内部治理,也得以经营正式与非正式对外关系、参与国际组织与赛事。
就功能而言,台湾实与一般国家无异。
但即便如此,台湾社会仍对浮于虚空的“独立”名份念兹在兹。究其缘由,除有权力斗争
等政治因素,最根本原因仍在于,历经多年选举动员后,群众心中已被埋下“成为正常国
家”的执念种子。这股情绪经受一次次政治事件浇灌,如今已化作民粹激情破土而出、遍
地蔓延,并让政治人物不得不从。
但所谓“独立以成正常国家”的论点,其本质便是被革命热血所包裹的超现实异想。在逻
辑的场域内,自主的极致确是独立,是不受外界摆布的象征,也是台湾想象中的“正常国
家”意境;然而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即便帝国崩解,如今已是民族国家年代,世界秩序
却仍以过往模式运作,大国对小国的宰制依旧,只是形式与名目有所不同。美国对马绍尔
群岛如此,沙特对巴林亦然,苏联与芬兰多年的微妙关系,更被后世称为“芬兰化现象”。
自人类发展出国家结构以来,国家或政体间的相互压迫、屈服本就是历史常态,只是程度
互异,而关键大抵在于双方的主观关系认知,以及客观实力对比。换言之,小国并非有了
“独立”名份,而迸生自主性;而是先有了政治、经济与军事上的自主性,才得以扩充“
独立”之名下的实质内涵。
此外若要以“是否受外界摆布”来界定一国的“正常度”,则除了罗马等古老大帝国、冷
战结束之际的美国,勉强符合“极正常国家”的描述外,其余国家皆可谓是不正常异类。
就连如今的中美两国,也不乏向现实妥协的时候。
但在台湾社会想象中,所谓“正常国家”只能是非黑即白的诡异存在,仅有正常与不正常
两种选项,缺乏过渡地带的灰阶光谱;无独有偶,台湾主流民意对“独立”的理解,也依
附着类似思维框架而生,即“独立”不是程度问题,而是有与无的对决。
天秤倾斜 擦枪走火
久而久之,台湾在这般画地自限中,逐渐裂变出两种围绕“独立”而生的人群。一是笃信
“独立万能”者,其倾向将所有当代台湾困境归因于“主权不完整”,即便台湾如今的自
主性已高过某些贫弱“独立国家”,其仍镇日无病呻吟;二是深知“独立”、“正常国家
”皆为虚名者,却为从第一群人处获取选票、利益,而逢场作戏,屡屡炒作前述议题。
以选举为例,“独立”本是早年党外势力为获斗争正当性,所炮制的政治议程。虽说候选
人大多对“何谓独立”、“如何独立”等内容避重就轻,但激情口号往往最易化作选票,
最后导致了集体的歇斯底里。狂野民意先是掏空政策,又回头裹挟政治人物;而后者为求
胜选,只能不断逼近反中终点线,台湾因而落入极化政治的恶性循环,更逐步迈向覆灭深
渊,宛如1994年的车臣。
台湾与车臣历史虽不完全相当,但在“独立”议题的操作上,可谓逻辑类似。就车臣人、
鞑靼人等俄罗斯境内少数民族的现实处境观之,建国并获取世界承认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故对其而言,“独立”口号的真实效益有二,一是有助少数民族统治者汲取人民支持,巩
固政权;二是能借此与俄罗斯中央谈判,以换取最大自治空间,堪称协调自主性的重要天
秤。
1992年,俄罗斯在经历苏联崩解的慌乱时,曾将行政机构与军队撤出车臣,意即默许此处
实质独立。然而自1993年起,车臣内部的氏族(Teip)政争越演越烈,总统杜达耶夫(
Dzhokhar Dudayev)经历多次流产政变后,终于转而炒作“独立”议题,以求巩固执政联
盟的团结、提振士气。原本扮演天秤一角的“独立”牌,也开始朝向“汲取支持”一侧无
尽倾斜,“谈判”功能逐渐沦丧,最终成为冲突新导火线。
1994年,在杜达耶夫挑起的独立狂潮下,车臣武装开始波及周遭地区,俄罗斯终于在当年
12月发兵此处,第一次车臣战争于焉爆发,第二次车臣战争则于1999年卷土重来,这场骚
乱直至2009年才由俄罗斯政府正式宣结束。车臣现下已重回俄国版图,但战火伤痕至今
尚不能复原。
引火自焚的对美芬兰化
对台湾而言,其与车臣相似处在于:“炒作独立”既是巩固内部团结的利器,也容易诱发
大陆的军事力介入,以致政权覆灭;但两者同样存在差异:车臣全民皆兵、浴血奋战,台
湾却极度仰赖美国,终日幻想太平洋彼岸霸权的扶持,结果只是离“正常国家”越来越远
,并让覆灭风险越来越近。
在台湾认知的独立童话中,中国往往被描绘成吞吃主权的巨兽,即便释出善意,也会被台
湾主流民意识别为“芬兰化”预兆。平心而论,台湾并非没有芬兰化现象,但对象绝非中
国,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
经历冷战年代洗礼,台湾的政治精英虽对中态度不一,却在对美姿态上同样卑微;放眼知
识界,纵使有反美者,也是位处边缘的少数。面对中国让利,台湾高呼“独立”;但面对
美国瘦肉精,台湾便彷佛遗忘要做“正常国家”的初衷,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媒体侧翼,
无不歌功颂德,高喊万岁。
说穿了,台湾对“独立”议题看似执着,但潜意识中最深层的想法,其实是“不做中国人
”,故而宁愿自弃主体,也要以对美卑躬屈膝,换取反中底气。到头来,“独立”在岛内
仅供炒作,在国际则是对美示好的电报机,两字看上去鲜明锐利,内里却是空空如也。
过往中美关系相对缓和时,台湾的对美芬兰化尚有操作空间,不致引发政权覆灭;然而如
今“新冷战”氛围涌现,9月18日美国务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访台,解放军随即于
同日以18架军机挂弹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且逼近台湾领空,是为1996年台海危机后最大
动作,今时确已不同往日。
对中国而言,其忌惮台湾成为美国反中马前卒;美国则意图消耗中国,直欲以台湾做激怒
中国的诱饵。风声鹤唳下,倘若台湾仍执意炒作独立议题,且持续对美芬兰化,则恐将重
演车臣弄巧成拙的悲剧。
大谈统独的现实:一个不敢统 一个不敢独
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从对抗、交流接触、和缓再到陷入僵局,台湾内部对于两岸之间的
定位,是统是独,抑或是维持现状,缤纷如万花筒,各种论述或包装,层见叠出。尽管对
北京刻意保持距离感,在台湾政治光谱偏独的泛绿阵营,向台湾选民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时,亦很难回避身边这位“巨大的邻居”而不谈。
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明白宣示“台湾已是一个主权国家,名称叫做中
华民国”,解决“中华民国”这一名词对民进党的尴尬,以及用“维持现状”来包装自己
的台独主张。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陈水扁上任后宣示“四不一没有”,并以“新中间路
线”这种原本用来妥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名词,解释台湾内部统独力量的折
冲,并安抚独派,“务实”处理两岸之间的各种“现实”问题,拉远一点来看,何尝不是
一种“维持现状”的变形?
到了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先是提出尊重“九二会谈”历史事实,盼望在两岸关系上,维
持马英九任内的“现状”,可惜北京回以“未完成的答卷”。蔡英文后为求连任,再抛出
“中华民国台湾”这一新名词,将中华民国和台湾融合一起,大体基调仍是“维持现状”
,框架上则不脱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的范围,试图在台独与中华民国之间,找到适
合自己选举宣传的共同频率。
把视野拉到国民党身上,国民党面对党章内的“统一神主牌”,既不能独,也不敢统,所
谓的“维持现状”也只是以拖待变的权宜之计。
近年来台湾民众的“台湾人认同”逐年递增,虽偶有震荡,但至少可以确定一件事情是:
单一的本土台湾认同已成为主流。国民党即便真敢在政治光谱上稍微往“统”那边靠近一
点,都会面临到台湾社会的“亲中舔共”指责。为了政党的生存,为了让台湾社会接受泛
蓝的选举语言,国民党终究只能够抛出暧昧不明的“选举名词”,国民党面对的危局恐怕
也没有让国民党有稍作长远思考的时间,困守住泛蓝基本盘已让国民党筋疲力竭。所谓统
独以外的“第三条路”,之于国民党,更像是“安抚”台湾民众的话术。
总的来讲,统独以外的第三条路,从台湾实施民主化以来,选举走了近30年,蓝绿终究离
不清要统还是要独,关于“第三条路”的说词,则是因应此刻台湾民主选举的“包装”。
台湾的恐惧 蓝绿的避答
在讨论统独问题时,台湾内部的两大党──国民党与民进党,常常会陷入“一个不敢统,
一个不敢独”的窘境,这固然牵涉到台湾内部与外部的复杂因素。从内部来看,共有两条
轴线。
其一是逐年上升的台湾人认同问题。根据长期探讨台湾人认同问题的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
心数据显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整体趋势持续增加,到了2020年的6月,已达
到历史新高点的67%;曾是最大公约数的“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比例,自2007年让
出冠军宝座,到了现在只有剩下27.5%;而“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到了现在更是
只剩2.4%,已被台湾社会给边缘化。
这样的变化趋势,尽管台湾内部有人认为,是由于台湾自李登辉、陈水扁执政后,推行去
中国化的教育政策,导致台湾人的认同改变,但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认同自己属台湾人
的族群,并非仅限接触新版教材的年轻人,有相当多数过去受正统“堂堂正正中国人”教
材的中老年人,自己的认同也发生转向。
第二条轴线是台湾人对北京的疑惧。随着中国大陆崛起,军事和经济实力已成东亚一股不
容小觑的力量,北京统一两岸越来越具现实感,台湾人对大陆的态度不再从容不迫。一方
面台湾的本土政党,因为选举利益不断强化“中国威胁论”,于是仇中、抗中、恐中的流
言蜚语流窜于台湾民间,让台湾民间总会自发的对中国大陆产生抵抗的心理作用。
如马英九执政时,在地缘经济考量下推动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尽
管对台湾经济确实有其助益,却被反对力量贬为“糖衣毒药”,甚至闹出终结自身政权的
“太阳花学运”;又或者如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炒作的“芒果干”(亡国感谐音),台
湾被恐慌和疑惧的心理冲昏了头,“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对许多人来说,不再是飘渺的
海市蜃楼。
台湾内部的政治环境如此,致使蓝营方面碍于上述两条轴线的影响,也羞于启齿谈统。尽
管国民党党章明定“实现中华民国为自由、民主、均富和统一的国家”,但一旦想要认真
统,在台湾将难以取得执政地位。台湾人认同的上升,以及对中国大陆崛起的疑惧,令民
进党取得在台湾选举宣传的环境优势,但民进党虽有“台独党纲”诉求将台湾正常国家化
,但台独一推动,台海即兵凶战危,不仅踩到北京《反分裂国家法》的红线,华府也不会
任由台北轻易挑启战端,所以“不敢独”。几十年的演变下来,“维持现状”成为台湾政
坛的公约数。
“第三条路”只是选票提款机
统独之外的“第三条路”,很大程度来看,应该又属政党之间的口水战,换个说法来“维
持现状”骗选票,但所谓的现状,事实上需要美中台三方面的“有意维持”,以建构出三
方都需要的模糊空间,这种模糊空间绝对必要。
只不过,这种模糊却也容易一触即溃,三方的其中一方(尤其是中美)若想打破这种模糊
,将某些“战略模糊”清晰化,便意味台湾将无从回避非统即独的路线选择,但是若考量
到北京方面的决心,独的这条路势必艰困难行,也走不到尽头。
悲哀的是,每到选举,台湾政治人物总爱大谈统独、国家存亡,这作为选票提款机,晓得
这最能博取台湾民众的关注,且显然“说的能比做的多”,不必负责,又能转移大众的注
意力,轰轰闹闹每四年过去,双方再次辩论一次,导致对台湾的未来,要统要独,没人能
给出负责任的答案。
台湾经济实力最傲视全球的时候,也是台湾国际参与空间最大的时候,奉劝政治人物务实
点,让折腾台湾数十年的这道烂疮,早日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