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外省人”的身世与“国家”认同

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10-03 14:45:58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446125
苒苒 派特森/BBC中文
https://i.imgur.com/mX2xPc6.jpg
胡敏越与爷爷胡琏
编者按:1949年,国共内战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撤退到台湾,除了少数高官家庭搭飞机来
台之外,众多逃难以及军官家庭搭渡轮来到台湾,计有120万左右的大陆居民成为岛上的
“外省人”。原以为跟随国民党“反共复国”的梦想,也因为历史政治变迁,最终从居住
的眷村开始在台湾安居,“日久他乡是故乡”——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也有许多人移民
到美国,成为美国人。
这一批外省移民,多半来自福建、山东以及江浙等地,他们对国民党政府的忠诚以及两岸
统一的盼望,一直表现在投票取向上。
但是,70年后,时过境迁,如今年老的“外省第一代”以及他们的后代如何回看这段70年
的旅程?是继续缅怀当年的外省菁英在台湾经历的美好时光?还是反思外省人如何成为特
定的政党支持者?本省与外省之间的划分,在2019年的台湾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BBC中文访问两位对台湾立场持不同看法的外省第二代,探寻他们的观点。
第二次国共内战之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自此于海峡两岸对峙,上百万大陆人随着国民
党政府迁台,乡愁成了诗人口中“一弯浅浅的海峡”,“外省人”三个字也逐渐化为迁台
大陆人甚至其子孙后代挥不去的代号。
爷爷的乡愁
国民党将军胡琏也是这批远走他乡的外省人之一。70年过去,胡琏的孙子胡敏越仍然记得
陪伴爷爷四年时光中他对家乡的思念与不舍,但也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深陷泥沼。
胡琏是陕西华县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中
立下赫赫战功,随国民党军队迁往台湾后,还曾带兵参与金门炮战,担过台湾驻越南大使
。1972年,他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77年,他因心肌梗塞在台北病逝,享年71岁。
胡敏越年少时不太理解爷爷的乡愁,只记得爷爷在过世前曾经画过一张老家地图,“他说
你们是胡家第三代,你们这样走,这边左转进去第二家,一定可以回去的。”
https://i.imgur.com/oTP3i0X.jpg
胡琏故居客厅墙壁上的华山图
胡敏越出生于1964年,从小乖乖的他从8岁到12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他记得,幼时陪
爷爷在院子散步,爷爷常说,院子不够方正,因为那时来台湾只想短暂地呆一会儿,“没
想到一呆就是这么多年”。
胡琏的故居藏身于台湾新北市新店的一条小巷中。在故居的客厅墙壁上,挂著一幅浓墨重
彩华山图,从这幅画中也能感受到胡琏的浓浓乡愁。胡敏越说,这幅画是爷爷从越南回台
湾后请人画的,画华山是因为胡家老家在陕西华县,离华山很近。
“找一个画家画了华山,当然就是思乡亲切,但他回不去他没有办法,(当时)连通信都
没办法,”胡敏越说。
两岸开放探亲之后,胡家子孙可以回到大陆寻亲。胡敏越就曾找到胡家当年留在大陆的亲
人,还带自己的女儿去了华山,为爷爷完成心愿。
“我就跟她讲说,华山是代表我们老家最高的一个山,也是我的爷爷一心想回来的地方,
可是他始终没完成这个心愿。”胡敏越说。
认同困难
作为外省人第三代,胡敏越自小在台湾出生长大,中学时期就读于台北再兴中学,身边同
学几乎都是外省人后代,大家都说国语,他从来没意识到,自己是台湾的“少数”。
https://i.imgur.com/YNDIFKT.jpg
位于台湾新北的胡琏故居
直到进入台湾世新大学就读,周围的同学来自台湾各地,比如金门、澎湖,他们几乎都讲
台语。这时候胡敏越才发现,“原来我是外省人”。
1980年代,胡敏越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后留学美国,现在是台湾的一名牧师。他坦言,他
们这批外省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在留学时就初现端倪。
胡敏越说,当他初到美国进行自我介绍时,“你讲I'm coming from Republic of China
(我来自中华民国),人家就觉得你来自China(中国),那一定是中国大陆;但如果你
讲I'm coming from Taiwan,人家还以为是Thailand(泰国)”。
“这对当时的台湾留学生来说是非常沮丧的事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谁不希望你
拿护照出去,人家第一次就听明白?”他说,“我解释两次,人家还是不知道你从哪里来
。”
https://i.imgur.com/nlUYdKU.jpg
胡敏越与爷爷胡琏
即使几十年过去,他仍然存在身份认同的问题。每次回中国大陆,那边一定会说“欢迎台
湾同胞”;而在台湾工作生活,台语讲得不好,其他人会自动把他归类到“外省人”。
“你会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胡敏越总结。
70年,然后呢?
两岸问题绵延至今,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大陆和台湾似乎又陷入了僵局:民进党政府上台之
后未承认“九二共识”,大陆方面的压力慢慢溢出:今年7月31日,中国大陆首次宣布暂
停向大陆居民发放赴台湾自由行的签注;8月7日,中国大陆又宣布将暂停中国电影及人员
参与2019年第56届台北金马影展。
明年1月,台湾将举行总统选举,统独问题仍是台湾政界人士甚至平民百姓争论的热门话
题。
胡敏越说,他不懂“九二共识”到底是什么,因为“好像怎么解读都可以”,“我们这边
一般人过日子也不太喜欢谈统独的问题,或者九二共识的问题”。
https://i.imgur.com/n7xzRS9.jpg
今年6月,胡敏越(左)在广州参加黄埔军校建校95年纪念活动。
他表示,台湾过去十年经济不太好,收入低物价却一直在涨。“我觉得不管是统也好独也
好,这些在百姓的逻辑和价值体系里头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他说,“我们当然是希望过
好日子比较重要。”
2020年总统大选,他会把票投给国民党的候选人韩国瑜,因为韩也是国民党军队后代,让
他感觉亲近。
如今掉头回看1949,胡敏越觉得那是民族的宿命。
“中国近100年都是苦难的时代,内乱或者是外族的侵略让我们一直没有喘气的机会,”
他说,“我是基督徒,当然希望大家都能够彼此相爱。就像家里头的爸爸妈妈,如果吵架
了不和了,辛苦的当然是孩子们,对不对?”
第二代“外省人”的选择
https://i.imgur.com/3CDaVw3.jpg
(Chen Jhih Fan Photography)
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市小说家及公知平路(本名路平)也是典型的二代外省人。其父母是
从中国大陆迁居自台湾的大学教授。
1970年代末,台湾退出联合国,与美国断交,国际地位风雨飘摇,但美国对台湾学生开放
特殊留学名额,不论富有或贫穷都想办法定居美国,开启新的人生旅程。“来来来,来台
大,去去去,去美国”,是当年台湾社会流传的口号。和当时许多台湾年轻人一样,平路
毕业后选择留美。
https://i.imgur.com/tMSjhuB.jpg
吕秀莲在美丽岛事件中被捕;平路说当年许多朋友牵扯其中。(Peace and Neutrality
for Taiwan Alliance)
生长在学术家庭、父亲是被称“台湾心理测验之父”的前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路君约,母亲
也在大学任教。身为家中独女,出生时父母已经四十多岁了,她一路在父母严格的教育下
成长,在1970年代末台大毕业后拿奖学金到美国读统计,一路念到博士,之后到华盛顿特
区任职统计师,“沿着阶梯一部一部往上爬,过标凖的移民生活,”平路说。
然而,她告诉BBC中文,她从不认为住郊区的房子、开着车,过著安稳的美国中产阶级生
活是她的未来。反而如前所述,她没有一天不在心中思念台湾,这种莫名的乡愁,只能借
著文字抒发。她开始在办公室午餐时间的时候,从抽屉拿出稿纸在桌上写小说 (反正同
事看不懂中文),投稿回台湾,陆续得了几座重要文学奖项。她也开始写社会评论,在当
年自由派文人尚有立锥之地的《中国时报》,以女性主义者的观点针贬海内外时事,广受
瞩目,与台湾的距离越来越近。几年后,她搬回台湾。
“70年代末,我去了美国,没多久‘美丽岛事件’发生,大学认识的许多朋友都牵扯其中
。当时人在美国,你会感到很深的罪恶感。但我好像是一艘船,看起来越走越远,可是心
底始终没有真正离开台湾这个岛屿所处的海域。因为你所有的参考坐标依然是台湾,包括
就是在华盛顿特区参加群众活动,你都会想到那些在台湾的朋友现在怎样了......”
https://i.imgur.com/96dVhmz.jpg
2004年冬天,平路在港工作,参加梅艳芳的葬礼。(Robert Ng / Getty Images)
大陆人与海岛人
平路同意,搬回台湾的决定,与她周遭移民美国的许多同学或朋友十分不同。但她说她能
明白外省人过来台湾的“不容易”。
前几年平路接受港媒访问时说,“外省族群本来就应该有自知是少数族群,但不管是我上
一代,甚至到我这一代,对这件事所知有限。在解严之前,所有的媒体信息,都刻意规避
这样的真相,甚至连人口统计资料都不公开,目的是让人误以为,外省族群人数不是那么
少的少数。没有机会体认自己的真实处境,这属于外省族群的集体困境。”
平路认为,“陆地思维的大陆人”历经战乱来到这座四面环海的台湾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岛
民(islander),本来就很不容易。“我父母亲那一辈,我想很多外省人都一样,始终没
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做一个岛民,因为他们来的时候,已经是
中壮年。”她说。
她又说,对外省人来说,做一个岛民,是一个非常陌生之经验,尤其戒严教育是不让台湾
人感觉到自己身处海岛,让台湾人跟海的关系都很远。“因为海岛就代表会往外跑,海岛
被是为乱源,所以那时候才会有“海防”。
平路认为她的世代,就是1949年后在台湾出生的世代,虽然经历几十年的戒严时代,“总
是有足够的时间去体认作为一个海岛上的人民。而海洋的呼唤原本就代表辽阔多元,各种
不可能到可能的想像,天生被外面的更新鲜事给吸引。”
“跟我父母那一代或者说更概括来说,就是第一代外省人,他们是生于以北京为中心,某
个意义上,不管你生于多么偏远的地方,可是北京一定是中心的那种大陆思维中成长。”
她说,大陆思维强调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但“我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小
孩,在心中总是对‘非黑即白’的历史或人性保持质疑。”也许,这种叛逆,也是平路说
的海洋性思维。
https://i.imgur.com/9NwPFb2.jpg
戒严令让台湾在长达38年时间中处于军事紧急状态中。(Getty Images)
虽然不同于大陆思维,但平路认为1949年过来的外省第一代,他们因为战乱逃离家乡的“
不容易”,也需要被理解。
“1949年过来台湾的很多人生命是破碎的,重组这个破碎的生命,是个艰难的过程;我们
只能尽力去理解或者同情,真是个不容易的时代。” 平路说。举例来说,平路观察到她
的父亲因为被教悔不能“忘本”,因此就算年轻时在北平唸书,但仍然一口山东乡音。之
后,迁移到台湾,不管日常生活或教书,都会遇到沟通困难。
此外,思乡心切的父亲,总是要年幼的平路背诵一首又一首的古诗,古诗内容是中国古代
诗人国破家亡的流离失所。当年平路不在父亲面前背完诗,就不能离开书桌用餐。当年两
岸开放探亲后,平路也曾经陪父亲回山东故乡,看着父亲对着双亲的祖坟下跪痛哭,故乡
亲友们络绎不绝的来诉说父亲离乡之后,在文革期间受的折磨,平路在这一刻了解了父母
那一辈人在战乱中所受的苦。
https://i.imgur.com/SB6n7E3.jpg
蒋介石父子一直是许多台湾“外省人”缅怀的领袖。(Getty Images)
尤其,父亲的大哥当年追随共产党革命,被国民党政府处死,平路的父亲未满20岁就需要
帮大哥收尸。之后留在大陆的兄长,又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受罪。此外,父亲在山东
的友人逃亡到台湾,被蒋介石政府视为匪谍,许多人被判刑甚至处死,她可以明白父亲逃
难前后的不容易。
她在书中提到,晚年时,父亲有时做恶梦,梦中的情景都是当年逃难的种种痛苦遭遇。
英文中“离散”(diaspora)来源是比喻犹太民族的流离失所,“那时候犹太人是真的无
处可去,但我们有台湾可以回来啊!”平路表示。
平路说,虽然很多人说台湾现在没有本省与外省的“省籍情结”,但若要真正梳理出来,
却要在很多方面有很深的同理心。她也认为台湾社会在快速的几次政党轮替当中,没有足
够的时间让人民彼此了解。“了解1949来的人不容易,1945年刚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的本省
人也很不容易。”
平路说,这也是因为“台湾戒严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因此解严之后,民众很难好好的相
互倾听。这些不了解可能就浮现在台湾热闹的政治选举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