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硅谷人如何看“996风波”?

楼主: skyhawkptt (skyhawk)   2019-04-22 14:39:22
硅谷人如何看“996风波”?
https://is.gd/6504td
硅谷和中国科技圈哪个更拼?硅谷大佬和硅谷员工是怎样对待超时工作的?西方主流观点
认为:“996”隐性社会成本高昂。
最近关于中国“996”的争论吹到了西方媒体,马云三评“996”的看法,从“福报”论,
到“不强制”说,又到“自我提升”说,尽管辗转折腾,不断自我修正,但是在西方媒体
看来,马云几乎就要与剥削员工的“996恶老板”划等号,而阿里巴巴几乎成为“高科技
血汗工厂”。这场公关战中马云大概最得不偿失。
“马云需要机器人,而不是人类”
《快公司》杂志发文的标题是:“对不起,马云:12个小时的工作日不是好事”,文中甚
至指出马云所提倡的“工作过度”像是“杀人”。
《雅虎财经》报导的标题是:“马云备受争议的‘996’工作制度促进了‘过度工作导致
死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标题是:“马云赞同中国有争议的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的
工作文化。”
《彭博新闻》的标题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说:准备好为他工作996。”
推特流传的吐槽更是把马云变成众矢之的:“马云是一头疯狂的、可恶的猪,这狗屎对中
国来说太可悲了:9点到9点,一个礼拜6天?不人道。”
“马云非常资本主义和剥削,用他的肌肉力量来建立996文化。当父母都工作12个小时,
在交通中度过3个小时,谁来抚养孩子????他需要机器人,而不是人类。”
“马云和他那愚不可及的996工作需求是我们需要更多工会的原因,而不是更少!”
英国《卫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科技领域出现泡沫,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重新考
虑长时间工作的利弊。
这些文章和论述无疑将形成一种对中国工作环境的刻板印象。去年,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迈
克尔‧莫里茨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题为“硅谷应该明智地追随中国的步伐”,因为
“中国科技公司的职业道德远远超过美国的竞争对手”,“资深经理工作8106或8107”,
当时有读者质疑莫里茨是不是故意反著写一篇讽刺文章?或是智商有问题?
两个硅谷人眼中的中国“996事件”
其实,高科技行业的长时间工作并不是中国独有。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每周工作多达
120小时。他在推特上的经典名句是:“有很多更容易工作的地方,但从来没有人能以每
周40小时的时间改变世界。”
李开复在《AI超级强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中写道:“硅谷的企业家们赢得的声
誉是美国一些最努力工作的人,充满激情的年轻创业者整夜疯狂地赶着把产品拿出来,然
后在寻找下一个大发现的同时强迫性地重复该产品。硅谷的企业家确实努力工作。但我已
经在硅谷和中国的科技领域投入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苹果、微软和谷歌工作,然后孵化和
投资了几十家中国初创企业。我可以告诉你,与它隔着太平洋的竞争对手比起来,硅谷看
起来非常懒散。”
我虽然没有在硅谷工作过,但是根据自己每周工作120小时的华尔街经历,觉得美国在某
些行业以及精英企业里,也有十分拚搏的工作文化。那么,硅谷到底和中国科技圈比起来
哪个更拼?硅谷到底有没有类似“996”的文化?硅谷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996”争议
?我为此探访了一些在硅谷工作的朋友。
首先,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案》(FLSA)要求,在美国的大多数员工至少获得联邦最低
工资,以及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额外工作时间应该拿到正常工资的1.5倍。但是对于管
理人员、行政、专业、外部销售员工和某些电脑雇员,则免除最低工资和加班费的要求。
为了获得豁免资格,员工通常必须通过有关其工作职责的某些测试,并每周拿到不低于
455美元(相当于3052.46元人民币)的薪酬。为了申请豁免,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资
必须符合劳动部规定的所有要求。
也就是说,在特定受到豁免的领域,如科技专业,报酬机制和工作时长不受到一般员工的
加班机制限制。特别是对超时并且高薪的工作,虽然有阶段性爆发质疑的声音,但是多半
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有相应的报酬,这些工作方式变成个人生活形态的选择。特别
是在早期入行时的工作,几乎是当成学徒方式来历练。
美国媒体在报导“996”现象时,经常指出负面作用如“过度工作与心脏病(几乎是正常
率的两倍)、压力、抑郁和许多其他与健康相关的严重问题有关,以及工作与生活平衡失
调所带来的情感和社会学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在舆论中听到反对的声浪,并不代表真正业界人士的意见。媒体通
常会投射劳动方的看法,更加渲染夸大其中的负面作用,但是很多从事这样高薪工作的人
,是以自我筛选的方式,以牺牲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来换取出头的机会。
对于“996”观感的差异,也暴露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自己心仪的“志业”,或退而
求其次追求“事业”,更多的时候,职场的普通成员只能找到一份“职业”。正如中国网
民的评论写道:“老板们之所以选择‘996’,是因为他们为自己工作,而且他们的财富
也在增长。”“我们不喜欢工作‘996’,因为我们被剥削而没有加班费。”因此如何让
员工认为不是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为自己创造未来,是所有企业在劳资和生活平衡上必须
思考的问题。
我问了几个在硅谷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把青春花费在“996”身上,值得吗?
A君曾经在Yahoo!和苹果两家大的科技公司工作,后来换到两家小的初创科技公司,他认
为“一路上走来有很强的使命感。当你在Yahoo!和苹果这样的大机构里面,你会主动地
要完成很多事情。”但是办公室里并没有很严谨的上班时间,有些很早来,有些很晚来,
“当我比较资深了,18:00便会回家,但是在家里面把孩子照顾好之后还会继续工作,每
天工作时长大约总共10个钟头,这并不是公司的硬性要求,而是我自己衡量。”
在典型的科技公司工作,除了在底薪之外,员工也会拿到期权股票,“从来没有额外的加
班费,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对于公司股票的价值会有帮助。个人的业绩和公司的业绩都会
被列为考量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要靠员工自动自发,有没有人会偷懒,搭别人业绩的便车?A认为大公司比较
有可能有人搭便车,小公司这种现象比较少,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奖励。雅虎的奖金少,
苹果的奖金多,这要看公司的文化。通常科技公司会把员工分为不同的等级,初级年轻人
投入的时间比较多,等到像A君已经40多岁时,傍晚五六点便会下班。
A君解释说,超时长的工作方式适合20岁到25岁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冲刺、全神
贯注集中在工作上,一个礼拜可以工作110个小时。然后随着资历增加,有了家庭,也会
自我调整工作的时长和方式。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硅谷大约是12万美金,在苹果的话,
10%会延迟成为年终奖金,再加上股票期权。刚入行时,每年期权股票所能够带来的价值
可能只占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随着资历的增长,期权占每年收入的比例会不断增大。
A君认为,硅谷的文化便是强调牺牲来推进公司的产业价值,吸引了世界各地20岁到30岁
、愿意牺牲个人生活方式而全心投入工作的年轻人,这样的工作环境里面有源源不断的劳
动力补充。
但是B君入职一年两个月,却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体验。他所在的公司大概有1800名左右的
员工,工程师1000名不到。“根据我自己和周围同学朋友的经历,大家一般都是默认一周
五天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是很灵活,你可以选择有时在家工作。整体加班的氛围不
浓,但是因公司而异,比如业界公认脸书的加班会多一点,谷歌就相对比较悠闲。加班与
否还和你个人所在的组有关,如果是公司核心组一般可能会有加班。公司加班并不会有加
班工资,所以一般加班大家只是为了个人完成一些项目,以及为了升迁而考虑。”
B君观察到公司里普通一周工作40小时,刚毕业的L3 工程师工资底薪税前12-13万美金,
股票一般15-20万美金,分四年给,每年公司会根据员工的表现追加10%-20%股票,也会涨
工资(不升职的话,一般根据表现涨5%-10%)。
至于“996”的问题,B君认为硅谷的程序员一直都意识到中国同行工作的“996”机制,
这也是跳槽回国的一个很大的考虑。就是如果回国不能在个人发展上有很大的机会,或者
薪资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一般就不太愿意回国,主要就是考虑到中国是“996”工作状
态,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很差。
“从我个人看,大家没有觉得年轻的时候去拚搏一下,或者‘996’是每个人都要服从的
事情,不同的人想法很不一样,有比较拼的,也有比较佛系的。但硅谷的氛围还是宽松为
主,所以不会有很大的同侪压力要求你去加班。”
B君说:“我们平时聊天觉得‘996’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首先是多干这么多时间一定要
有相应的回报,要么能很快升职加薪,要么就有加班的工资。如果所有人都默认‘996’
,但是又没有额外的好处,那自然是不合理的。因为‘996’就是额外的付出,需要额外
的回报。硅谷这边一般不会吐槽工作时间过长,除了公司里的一些特别核心的组。”
B君的观点,与我所认识的中国“90后”大致符合。像报导中的蚂蚁金服被列为“9106”
,也就是从上午9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每周工作6天,并不是一般中国年轻人追求的
“事业”对象。
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科技领域出现泡沫,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重新考虑长时间
工作的好处。这与美国所经历的周期也有雷同的情绪。比方说在“.com”的泡沫破裂之后
,以及金融风暴后,对于超时工作的崇尚引起多方面的反弹。
即使有人认为中国科技界比硅谷还更要“割喉”般地残酷,以“思维方式不同”而自豪的
硅谷,仍然与美国多行业开始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背道而驰。硅谷的软件工程师平
均起薪为11.1万美元,但是应付硅谷生活水平的开销也很惊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约翰
‧彭卡维尔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周工作超过56小时几乎不会提高生产率。但重点可
能不是关于生产力,而是关于展示承诺和团队精神。
为了比较,我问了几个在BAT公司和在中国从事投行的朋友,在他们看来,中国的“996”
文化和硅谷工作文化究竟有何不同?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多,就业生存压力更大。外企按法
律控制工时是刻在大多数员工骨子里的,这个感觉是最大的不同。另外,中国执行“996
”是强制执行,并且要求在公司里加班,而硅谷很少明文规定,加班在家在公司都有。
而目前对于“996”的反制,是不是由于许多高科技公司裁员?就业市场的紧张也使得雇
主更容易硬性强制“996”?
有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寒冬是主要因素,岗位需求变少,从业人员选择性变小导致不情愿工
作的情况变多。也有人认为反制只是小部分人,而且反而大多数是非互联网行业的在嚷嚷
,比如媒体行业,很多行业内的人反制也只是因为没加班费,“试试看有加班费的话谁还
反?裁员很多集中在本来也就不会去做‘996’的中年人,大学毕业生对‘996’无所谓的
,甚至反而觉得是好事。”但是也有人认为“996”和裁员没什么直接关系。
尽管网上很多人说最近的“996风波”是因为最近中国互联网公司裁员降薪导致矛盾爆发
,也有受访者不以为然,认为这件事最近闹出来,导火索是大家前段时间对“有赞”年会
高管发言的热议,而根本原因是“当前90后年轻技术人员,是公认的解放后第一波有独立
思想的一代人,而这几年面对高房价加上阶级固化的趋势,让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怨闷
,因而藉著这个议题爆发出来。”
有一位受访者表示,其实国内和硅谷很像,在很多的情况下没有明文规定超时工作,而是
依赖私下压力。
虽然在“996”的黑名单上,大巨头科技公司似乎必定报到,但这并不代表超工时必定带
来更多的绩效,这是因为大规模的公司如果有“996”的机制,便会更受到瞩目;相对而
言,实施“996”的小公司却因为不够有规模而不吸引人注意。
根据领英在2018年4月发布的研究数据,即使硅谷以向员工提供免费餐饮、交通和儿童保
育等福利而闻名,与其他主要行业相比,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在2017年的员工流动率最高。
以下选出几个硅谷有代表性的科技巨头员工的平均任期:
这表示硅谷其实也有“旋转门”的雇佣生态,跳槽频率高一方面是反映了就业市场允许或
鼓励员工一直寻找“更绿的草茵”,另一方面可能显示雇员达到职业倦怠的状态,在工作
重压下产生身心疲劳与耗竭从而离职。
我问有“硅谷创业教父”之称的史蒂文‧霍夫曼对于“996风波”的看法?霍夫曼是《福
布斯》杂志排名第一名的创业孵化器创业者空间(Founder Space)创始人,也是硅谷著
名连续创业家、天使投资人,至今已孕育了100多组团队,频繁来往在中美之间。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爱工作。在硅谷,员工希望周末休息。而且如果员工愿意的话,他们
也可以和家人共度夜晚。傍晚6点下班是很常见的。
我完全不同意马云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减少工作时间。‘996’的工作方式不健
康。有一项研究显示,韩国人的工作时间比其他任何人都多,但他们的生产率也是最低的
。重要的不是你工作的时间,而是那些工时的质量。这在需要创新和创造力的工作中尤其
如此。如果你筋疲力尽,你就不会想出高质量的想法和突破。
研究表明,一直工作会导致压力、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社会必须为“996”付出隐性成
本。单单医疗费用就很高,但还有另一个代价:离婚率更高。孩子长大后没有和父母在一
起。谁能为此付出代价?
生命苦短。如果你的生活空虚,一个完整的银行帐户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我们必须以人为
优先,而不是利润。毕竟,当你的生活结束时,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花在工作上的时间
,或者是你的关系和记忆?健康的平衡使生活有价值。这就是我所相信的,我认为从长远
来看,这才对社会最为有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