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贸易战是绊脚石?中国经济学者许成钢:可

楼主: morgen (哇哈哈)   2019-01-19 11:37:18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727
贸易战是绊脚石?中国经济学者许成钢:可触发中国内部改革
Web Only 整理 天下编辑部 2019-01-15 天下杂志
中国经济正面临成长减缓的内部压力,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外部压力。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
授许成钢认为,这两大压力都根源于中国的制度问题。这个制度,曾经创造了过去40年中
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现在却成为进一步成长与发展的绊脚石。现行制度不改,中国经
济成长恐将愈来愈慢。
首先,我们从一些数字来看中国经济的现状。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在这些“世界第一”,主要的贡献来自私有部门,私有经济占中国GDP的比例超过60%,占
中国研发总支出金额的比重超过70%,私有部门更提供了超过八成的就业。
中国私营经济、地方政府,扮演关键角色
私营经济在中国扮演这么重要的地位,矛盾的是,中国政府是所有中国土地的唯一所有者
,超过九成的银行是国有银行,而且几乎所有重要的关键产业都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包
括能源产业上游、金融业及通讯产业在内。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如果我们深入看中国政府,可以发现,中央政府其实并不大(
政策执行功能),中国政府最重要的核心其实是地方政府。
我给这样的政治体制创造了一个名词,就是“地方分权式的威权主义”(regionally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就像其他威权国家一样,中国在政治上是高度的中
央集权,尤其在人事任命与意识形态的掌控,都是由中央统一控制。但是,实际执行资源
配置的是地方政府,也就是说,在政策执行方面,是高度的地方分权。
这样的体制,创造了一个“中国谜题”(China puzzle)。
意思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制度品质愈好、愈健全,就愈能达到较高的经济成长,制
度品质和经济成长率是正相关的,全世界大部份国家的情况都符合这个发展模式。
"中国却是个例外,因为中国的制度品质并不好,贪污非常严重,但经济成长率却非常高。"
为什么会这样?
建立在竞争上的经济发展,拼出GDP成绩
这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激励机制”有关。就是中国的中央政府鼓励负责执行政策的
地方政府互相竞争,各省互相竞争、各城市互相竞争,乡镇也彼此竞争,在竞争中表现好
的地方官员就会得到升官的机会。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个竞争要有先决条件,就是有一个非常明确、定义非常清楚,
而且可以衡量的目标,就是GDP成长。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就像一场运动比赛,一定要知道在比什么、怎么计分,如何才算是赢
,还可以排名。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或是目标太多,就没有办法比较或排名,地方
政府就不会有动机去竞争,经济就会发展不起来。
不过,世界各国政府其实大部份都是有多重目标的,不可能只有一个。因为只设定一个目
标,国家的资源就会全部投注到那个目标,而忽略国家发展中的其他问题。
因此,当你只设定一个目标追求时,就要先讨论,其他发展面向被忽略的后果,是不是可
以接受、忍受?
除了拼经济,人民开始在意其他问题
过去40年来,中国因为有这个激励机制,推动改革开放才可以成就这么高的经济成长。不
过,这个激励机制现在出了问题,让改革开放遇到很大的瓶颈与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只设定GDP成长这个单一目标的激励机制,与衡量各地方政府施政表现
,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当中国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各级政府只拼经济成长,人民就会不满意了,因为人民
会希望政府照顾到经济成长以外的问题。这时多重目标就出现了,导致之前有效推进中国
经济持续成长的激励机制,没有办法再发挥功效。
"在现在这个有多重目标的环境与政治体制现实下,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问题,有
效推进下一阶段的经济成长,就是当前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
这个挑战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维持金融稳定、如何去杠杆、解决债务问题,这是中国共
产党本身也意识到的重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内需不振。中国的家庭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全球垫底。全球平均比重
大约6到7成,但中国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结果就是内需没有办法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有效
推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产业升级很困难。中国政府一直希望,只要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效率和
生产力,就可以解决很多中国面临的问题,但后来发现,推动产业升级非常困难。
这个问题反映在中国的劳动生产力提升,却没有跟上劳动成本提高的速度。中国的劳动成
本,几乎已经达到OECD国家的平均水准,生产力却只有OECD国家平均水准的三分之一。另
外,这个问题也反映在劳动成本快速增加,但家庭收入的成长速度没有跟上。
大量资源输往国有企业,却减缓经济成长
这三个问题,都是中国的体制(制度)造成的。
其中一个制度问题是税制,让中国经济大部份的收入,都以税收的形式被政府拿走,家庭
部门分配到相对比较少。
另外一个制度问题,是资源配置错误,导致经济中大部份的资源都被比较没有效率的国有
企业拿走。
中国经济在过去30、40年可以大幅提升效率,贡献来自于快速扩张的民营经济,而民营经
济在过去迅速成长,是因为制度改变的结果,让中国从一个没有民营经济的国家,变成民
营经济占GDP六成的经济体。
但是到了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大部份资源,都透过国有银行配置到国有企业的手中。换
句话说,制度把大部份资源给了效率低、成长低的国有部门,支撑中国经济的主力——私
有部门,却得到较少的资源。
国有企业因为有政府担保,不怕会破产,导致它们不断地向银行借钱、不断扩张,一方面
造成了现在高负债、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投资效率愈来愈低,整体经济
效率愈来愈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突破这些瓶颈,中国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制度改革,否则现在面临的经
济成长放缓,就会变成一个长期的问题。
中美谈判有助于中国制度改革
要改变制度,目前的中美贸易战和中美谈判,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外部压力。
在中美谈判中,美方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中,当中有不少和中国内部的改革主张是一致的。
例如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智慧财产权),中国已经实施很多相关的法律,但白纸黑字的
法律到了法院,因为司法不够独立,没有被确实执行。例如进一步开放金融业市场给外资
。这些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帮助。
"贸易战的外部冲击,虽然会给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带来更多压力,但也可以触发中国内部的
改革,就像当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动的国内改革一样。"
如果中国在中美谈判中,没有进行真正的改革,只是应付美国,不但贸易战休兵可能只是
暂时的,中国的经济也没有办法继续成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