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原创] 【未完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8-03-08 07:57:50
※ [本文转录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Qe7aEfp ]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标题: [原创] 【未完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
时间: Thu Mar 8 07:43:04 2018
      【未完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
    这是一篇未完稿件,因为个人因素必须提前释出。这篇主要本于《大学》
    《中庸》《易传》而引绎先秦思想,连系儒道佛之禅修传统,以阐述内圣
    外王之中道大业。虽说尚未完成,但也已经完整说明〈大学〉内圣外王结
    构的正确诠释。尚欠缺的,是关于神圣自由主义的治国内容、与神洲文明
    理想的平天下内容、以及最后的一些关于神明知化的结尾论述,这些都是
    开新创作部份,不在〈大学〉原有内容。全篇稿件再过一段时间即可写作
    完成,现有文稿内容,读者若有意见,敬请不吝惠赐指教,以供修订其内
    容疏误,谢谢!
                               东岐明
     稿中参阅国学经典文本,大多可以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https://ctext.org/zh
 ◎大中之道的简要架构 
 格物致知(诚) → 诚者,天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    神明之德、神而化之
          诚意 → 正心(中庸) → 修身(忠恕) → 齐治(絜矩) → 平天下
 止于至善(谦) → 诚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诚,谓之教)   亲民、明明德
            无为 正念观照    出世 神明之德
                    修身
            有为 正念至善    入世 文明之德
 〈大中神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元纪〉[㊣]
                   ∴ https://ctext.org/liji/da-xue/zh
  《大学》所谓“大学之道”[b],就是相关西汉大儒董仲舒受诏贤良,在其应对武
帝提问的天人三策,关于“兴太学”的士人教育之道。汉武帝虽然采纳其策而兴办太学
,然而董仲舒后来却因遭受谗谤而下野闲居,无法参预政事。《大学》此篇就是董仲舒
在野所作之太学教育理想[a],期许太学士人之中道修身行持以民本理念而安平家国天
下,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文明于内圣外王之系统政治哲学[c]。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α}
   ──────────────────────
  《礼记‧学记》言及“大学之道”所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
学之道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正是指明《礼记》所谓
大学教育,乃是超越一切政治权威之上,在于培养实践民本理想的士人君子,而以化育
社会民众。因而《礼记‧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
化民易俗之弘扬次序,乃是由“止于至善”而“亲民”而“明明德”,所以其后段落才
以‘明明德于天下’为其终极理想[d]。
  所谓“明明德”之“明德”是指社会生活的文明德行,而“明明德”即是昭显发扬
文明之德[e]。所谓文明之德,不仅只是政治社会群体的公德素养,尚有个体生命安享
于真善美之文明理想。所以“明明德”虽有天下为公的群体实现场域,但其实践却是始
于个体生命,而以体行文明之德,所以《大学》乃言‘皆自明也’。
  所谓“亲民”是指亲和民众以而使民相亲。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呈现,就是获得民众
信任,建构民众互信,建立社会诚信,乃致诈伪无法立足社会,《大学》故谓‘无情者
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实现文明德业必然基于诚信社会;是以“亲民”之实践理想
,乃在革新伪陋民习而创建诚信社会,所以《大学》乃引《康诰》所述‘作新民’。
  所谓“止于至善”即是止于达善[r]。所谓“至善”的达善之行,就是相关《中庸
》所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而其入手修习实践即是《中庸》之谓‘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自励弗措之道。所谓“止于”即是相关《易传
》诠示艮卦之谓‘艮,止也’‘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有关《中庸》‘君子素
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素位自得修为。所以《大学》乃引
孔子所言‘于止,知其所止’,又引《诗经》‘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即谓“止于
至善”修为乃是,止于当止,不自伐善,敬慎自谦以而不有道德傲慢,即是相关《中庸
》所谓‘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因而“止于至善”的真诚修持,就是自谦向善而不忮不求,乃以人
格诚信处世,从而教化社会诚信,正是相关《中庸》所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
乎身矣’。
  《大学》所期许士君子“止于至善”而“亲民”以“明明德”的理想宗旨;也就是
期勉家国天下的士君子们,作为引领社会与参与政治的智识阶层,不仅是要领导民众,
更应当要尽己所能来服务民众,以造福家国天下的一切民众苍生。此种儒家德治理想的
士君子胸怀,也就通于中华民国国父孙文所倡导“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平等精义,正
如孙文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三讲》所述:
 ‘天之生人,虽有聪明才力之不平等,但人心则必欲使之平等,斯为道德上之最
  高目的,而人类当努力进行者。但是要达到这个最高之道德目的,到底要怎样
  做法呢?……,则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明才力愈大者
  ,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聪明才力略小者,当尽其能力
  以服十百人之务,造十百人之福。所谓巧者拙之奴,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全无
  聪明才力者,亦当尽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务,造一人之福。照这样做去,
  虽天生人之聪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务道德心发达,必可使之成为平等了
  。这就是平等之精义。’
  大学之道由“止于至善”而“亲民”而“明明德”的三纲;标示著太学教化之于民
间,乃以自谦知止达善、而以建立诚信社会、终以发扬文明德业的逐步阶段。知止达善
的心意修持进程,则是《大学》其后所示‘止、定、静、安、虑、得’六意至善之行。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β}
   ─────────────────────────────────
  “止定静安虑得”六意,就是“止于至善”心迹修为的实践进阶,也是修习达善的
德性心意阶段。知善可止,人之心行造作,乃有所止之向善德范,故谓‘知止’。意有
所止,人之心志向善,乃有稳定之专致意旨,故谓‘止而后有定’。意有所定,人之心
绪向善,乃有宁静之恬寂意境,故谓‘定而后能静’。意有所静,人之心情向善,乃有
安祥之愉悦意愿,故谓‘静而后能安’。意有所安,人之心思向善,乃有审虑之忠恕意
图,故谓‘安而后能虑’。意有所虑,人之心术向善,乃有相得之明辨意义,故谓‘虑
而后能得’。人之止于至善,随其心意向善进而笃行善道,以而增益其达善之德。
  “止定”是意志之迹,“止”谓意志之导引专致,“定”谓意志之专致锁定。“静
安”是意气之迹,“静”谓意气之沉静柔顺,“安”谓意气之恬悦安适。“虑得”是意
念之迹,“虑”谓意念之思虑观察,“得”谓意念之善得胜解。意志止定,乃可致勇而
以不惧,有关人格愿性(AQ)之善。意气静安,乃可致仁而以不忧,有关人格感性(EQ
)之美。意念虑得,乃可致智而以不惑,有关人格理性(IQ)之真。“止定静安虑得”六
意至善之行,即通《中庸》所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也’,并也
相关人格修养之心意性向,而相应于真善美之生命体验[f]。
  六意乃是“止于至善”的心意向善之迹,而其自勉修为的达善之行,即是《中庸》
所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γ}
   ──────────────────────
  “物”指德行之对象,“事”指德业之经历。德行对象有本末之分,故谓‘物有本
末’。德业经历有终始之别,故谓‘事有终始’。事物依其德相分别,乃可察知实践至
善明德之次第先后,故谓‘知所先后’。以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即是实践至善而以成就的德业经历之事,其德行对象之物即是“物、
知、意、心、身、家、国、天下”,而其终极理想即是大学之道的“明明德于天下”,
故谓‘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δ}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次第的终极理想,
就是革新化民最终目标之“明明德于天下”而达致世界大同的文明德业理想,犹如《礼
记‧礼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之理想世界图像。
  “格物”是指“达及事物本相”,即对应于禅修慧观初步入门之照见万物究竟法相[
l]。《大学》开创“格物”一词,相关《尚书》泛用“格”字意义,以喻心性功夫;“
格物”之“格”,源自《尚书》“格”字古义,意指“达及”“到达”[g]。格物即是
禅修慧观之入门心性功夫,相关佛家修持之南传上乘内观观智或北传大乘般若观照[h]
。禅修慧观照见事物本相,功夫安定即可体验禅悦轻安心境,功夫细密即可体会心性不
为外物所动,老子《文子‧守无》谓之‘细万物即心不惑’,以而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道施》有谓‘是故至诚遗物而不与变……与万物迁徙而不自失者,圣人之心也’,《
管子‧内业》有谓‘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从而自然避免孔子《大戴
礼记‧哀公问五义》所谓‘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之放逸失德,
乃应孔子《礼记‧哀公问》所谓“成身”之‘不过乎物’。格物功夫高深,心达自在而
不黏滞所观物境,即可体察明照万物本相自然不断生灭变化,老子谓之《文子‧守无》
‘同变化则明不眩’、《老子》‘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因而《系辞传》即以门户辟
阖,喻示觉知万相生灭,而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心性觉
知一于物相生灭氛围,即应《庄子‧则阳》所谓‘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
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m]。
  物化境界即是心性所觉之自身外物变化氛围,相应《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所谓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一不化者于物化境界,《庄子‧则阳》有谓‘圣人达绸
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即是生命天赋之心性觉知,所以认知任运物相,
《黄帝内经‧本神》之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物之相对感应变化,心性觉知为干
,物相作成为坤,《系辞传》故谓‘干知大始,坤作成物’[n]。中道心性觉知一于君
临任使事物,《庄子‧天下》有谓‘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于一’,《管子‧内业》
谓之‘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凡俗众
生陷于物化境界而迷失心性,《庄子‧徐无鬼》谓之‘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
’;格物功夫以返复中道心性觉知,即相关于《老子》‘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万物
并作,吾以观复’之观化复性,《文子‧道原》更谓‘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
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人之性欲
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心性觉知在于有情生命,无情生物不具心性觉知
,而人类是人间世界之最上有情生命型态,《荀子‧王制》是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
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心性功夫之修持程度,有关其觉知达至之物相境界;是以《庄子‧齐物论》论析物化
境界,即谓‘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致知”是指“达致中道觉知”,即是达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的中道之知,正相关于佛家慧观修行之达致观智觉知。‘致知在格物’是指“致知”“
格物”为修通中道之一体两面,其以通达心性谓之“致知”,其以通达物相谓之“格物
”。“知至”是指“心性觉知达至中道”,‘物格而后知至’即是“格物”入手而引致
“知至”入道。中道之观智觉知,一贯以明物化阴阳之理,《系辞传》故言‘一阴一阳
之谓道’;止于至善乃见,本然性命既成,不染欲尘而仁,清明无垢而智,业障凡俗不
察却仍作用,乃是君子明道之性,故而《系辞传》有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
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中道之知
,即是相关帝舜《尚书‧大禹谟》训诲心性功夫之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圣人亦是依此中道之知,发挥仁智之用,任运作为万物以成就天下德业
,己心忧患世局而其观智觉知却是不随情意变化,《系辞传》故谓‘显诸仁,藏诸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中庸》是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道觉知之于任运万物:其觉知之性乃由天赋自命,其中道之教乃在人为修行,而
中道传承乃以觉知之明,是而《中庸》述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其任运万物乃是心神明达而物不乱心,《管子‧内业》谓之‘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
,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心神本然不落物化阴阳境界,
《系辞传》故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心神应干,物化应坤,《说卦传》谓之‘神也者
,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系辞传》谓其作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类万物之情’[o],其性存养乃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用济世乃在‘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而有谓‘穷神知化,德之圣也’。穷神之道,《荀子‧劝学
》有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庄子‧天地》有谓‘神全者,圣人之
道也’,《庄子‧刻意》有谓‘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
,合于天伦’,《庄子‧天道》而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
未尝有所困也’,相关《说卦传》之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
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知化之道,《庄子‧德充符》有谓‘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文子‧自然》有谓‘变化无常,得一之原,以应无方,是谓
神明’,《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有诉‘神用无方谓之圣’,相关《系辞传》之谓‘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穷神知化之中道德业,即应《中庸》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意”即是《中庸》之诚的心意素养[p]。诚意之天启功夫,在于“格物致知”
的君子明道之性,《中庸》故谓‘诚者,天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亦是圣人中
道之本,《中庸》故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意之人
为工夫,在于“止于至善”的君子明道之教,《中庸》故谓‘诚之者,人之道也’‘自
明诚,谓之教’;亦是君子向善之本,《中庸》故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意乃是天人合一之明道素养,《中庸》之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道之明,乃
在自觉致知至善,《中庸》故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道非由外致,本
然率性自存,《中庸》故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道非从外求,乃在明性自得,《孟子‧离娄下》故谓‘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中道非仅自得,更在得人成位,《文子‧下德》故
谓‘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明道觉性,首先乃由自
心独一于外物之化,进而格除无明,睹闻隐微,得致中诚,《中庸》故谓‘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q]。诚意
之德操实践,乃是谦敬无伪而不愧不怍,所以《大学》乃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是而《中庸》有谓‘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
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的诚谦之道。
  孔子晚年悔过反省,承述中道而启“中庸”[k],叹谓《论语‧雍也》‘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思《中庸》承“中”继“诚”,董仲舒《大学》续“
庸”以“谦”,乃有中庸至于诚谦之道。诚为中之心性表现,中为诚之心性修持,谦为
庸之心态表现,庸为谦之心态修持,诚谦表现即相应于中庸修持。谦庸心态工夫之于中
诚心性功夫,旨在勉以慎独之敬,从而避免道德傲慢伪善;“慎独”即是敬慎独心修为
。心志专独而陷自我偏执,自是于内则傲慢,自饰于外则伪善,也就离于中诚气象之人
格型范,《大学》有诫‘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专独恃中而狂傲
妄伪,非为君子行径,《中庸》故谓‘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是以中道修
持之失,自贤智者恃己有得,习愚劣者惑物不得,孔子《中庸》故谓‘道之不行也,我
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老子》乃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尚书‧大禹谟》有谓‘满招损,谦受益
,时乃天道’。《管子‧内业》之谓‘内静外敬,能反其性’,独一以静,谦庸而敬,
返复中诚之性,自尊自信而气度宽宏,卑让不争而莫之能胜,《中庸》有谓‘故君子不
动而敬,不言而信’,《彖传》故谓‘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系
辞传》乃谓‘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中诚谦庸而通达人世,孔子有谓《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孔子家语‧三恕》‘聪
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中诚性明,谦庸态密,乃成天人合一之中道修为,《关尹子‧九药》有谓‘操之以
诚,行之以简,待之以恕,应之以默,吾道不穷’,《素书》有谓‘神莫神于至诚,明
莫明于体物’,《系辞传》更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
,智以藏往’。圣人中道与民同意,《文子‧道原》有谓‘精诚形乎内,而外喻于人心
,此不传之道也’,《文子‧精诚》更谓‘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
’。神明预知未来,《中庸》有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
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
如神。’智识蕴藏对策,《中庸》有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
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
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修道明诚之以曲致中德,造就人格型范著世,发扬推动世
务变化,《中庸》以谓‘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庄子‧徐无鬼》有谓‘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
之情而勿撄’‘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
摩,大人之诚’。《荀子‧不茍》有述诚德而谓‘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
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正心”是指端正个人心灵。正自诚明,以性率心,就是生命身心的正念观照之道
,《庄子‧在宥》有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正自明诚,以教修心,就是生命身心
的正念向善之道,《庄子‧在宥》有谓‘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心灵正念之道,即是
中道天人合一常持身心,《中庸》乃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故至诚无息’
。中道正心,觉知清明,节和情愫,善顺世态,《春秋繁露‧天道施》有谓‘纯知轻思
则虑达,节欲顺行则伦得’,《中庸》是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文言传》故谓‘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
事业,美之至也’‘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而相关中庸之道的止于至善以明德化民。
  中正之心,在己修身,于物应化,《管子‧内业》有谓‘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文子‧道原
》有谓‘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
为汝居’‘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
,筋骨劲强,耳目聪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谓‘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
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中和达道
之神明易德,诚谦理位于乾坤天地之中,《系辞传》有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
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
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中庸》是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修身”是指修省个人身仪品行,乃是个人举止行为之修明。身仪善应生活而克己
复礼,孔子有谓《中庸》‘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t]、《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家语‧六本》‘无体之礼,敬也’、《孔子家语‧大昏解》
‘敬也者,敬身为大’、《礼记‧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子夏有谓《论
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品行反省自身而复鉴自知,孔子有谓《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系辞传》有谓‘复,德之本也’
‘复,小而辨于物’‘复以自知’[i],《春秋繁露‧二端》有谓‘修身审己,明善心
以反道者也’。个人身仪品行之修为自成,孔子有谓《孔子家语‧贤君》‘恭敬忠信而
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
特一身者哉!’,《大学》之谓‘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个
人举止行为之庄敬自重,孔子有谓《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
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s]、《礼记‧表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
恭以远耻’。善应生活之本,即是忠诚信实之敬勉笃行,孔子之谓《论语‧卫灵公》‘
言忠信,行笃敬’、《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克己复礼之本,即是
孔子《论语‧卫灵公》所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道修持的忠恕之道,
即在自忠恕人,孔子是谓《中庸》‘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
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行应世乃是和睦众人而不逐流盲从,孔子故谓《中庸》‘故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忠恕之道乃在止于至善而推己及人
,是而孔子有谓《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荀
子‧子道》《孔子家语‧三恕》诘问弟子仁智,评论君子本末,乃是本于‘智者自知,
仁者自爱’而‘智者知人,仁者爱人’而‘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大学》
是谓‘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
  忠恕之道,于亲族为孝悌,于人物为仁爱,于世事为信义,于气化为和平,乃为礼
法自由之理[u]。曾子《论语‧里仁》阐发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而谓‘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阐述忠孝更谓《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忠者,其孝之本与’、《大戴礼
记‧曾子立孝》‘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孔子乃
谓《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孝,德之始
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有子之谓《论语‧学而》‘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之于仁爱,有谓《孟子‧尽心下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
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离娄下》‘君子以仁
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
言仁,有谓《礼记‧表记》‘仁者,人也;道者,义也’、《论语‧里仁》‘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家语‧儒行解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
;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论语‧阳货》‘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孟子阐述仁义,有谓《孟子‧尽心上》‘君子所
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此天爵也’。孔子阐述信义,有谓《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
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忠信以为甲冑,礼义为干橹,戴仁
而行,抱义而处’。董子阐述和平,于身有谓《春秋繁露‧威德所生》‘不和无德,不
平无威,天之道也,达者以此见之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
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及政而谓《春秋繁
露‧天地阴阳》‘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礼记
‧礼器》有谓‘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荀子‧
大略》有谓‘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礼也者,贵者
敬焉,老者孝焉,长者悌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孔子有谓《礼记‧哀公问》‘为
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言及执政又谓《孔子家语‧执辔》‘以德以法;夫德法者
,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
,执其辔策而已。’,述及政道德尚更谓《孔子家语‧王言解》‘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大戴礼记‧四代》‘圣,智之华也;智,仁之实也;仁,信
之器也;信,义之重也;义,利之本也,委利生孽’[v],阐发德化成身亦谓《礼记‧
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
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系辞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荀子有谓《荀子‧子道》‘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
;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曾子有谓《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齐家”是指齐睦家人亲族,相关和齐一切亲友群体;“齐”谓人伦之齐,“睦”
谓人情之睦,即是亲友相处之敬齐和睦。孔子述兹,成长学习有谓《论语‧学而》‘入
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婚姻成家有谓《孔
子家语‧大昏解》‘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
敬’,成就家族可谓《礼记‧表记》‘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
君子之道以致家族齐睦和乐,《中庸》谓之‘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
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
曰“父母其顺矣乎”’。“齐家”就广义言,其对象可达人情连系之关系群体,而及朋
友之信与君臣之义,即是相关《中庸》所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
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
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也。’
  《序卦传》述及客观自然而人文秩序之感应演化,以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
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
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人伦始于
亲子而生于夫妻,起于亲子关系而受人伦,造于夫妻家庭而启人伦,所以君子入世成家
乃有夫妻之道。君子中道处世修为,下彻入世耗费精神于成家立业而以涉及夫妻生活之
爱情迷愚与性爱不肖,上彻出世察知微隐至超脱解脱而以通达神明易化之道理性命与天
地万物,《中庸》故谓‘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
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
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
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中道,彻上彻下,上彻出世以安泰天地,下彻入世以安平天下,人间天下安平
是为人道文明之德,法界天地安泰是为天道神明之德,《中庸》有谓‘唯天下至诚,为
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
!浩浩其天!茍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是而君子出家修行而舍入世责
任,乃是超越人间仁爱礼义,立其道则于教化人天与度化鬼神,成其德位于人天师表与
鬼神尊范,进而安泰天地而福祐天下,《庄子‧天道》即阐发至人超脱凡尘而谓‘夫至
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
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
,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文言传》有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
,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是以孔子阐述君子之道至于神明达德通化,有谓《论语
‧宪问》‘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人伦和睦之于天地神灵,于亲则享济祖宗魂魄,于尊则礼敬天地神祇。人道世界相
化于中,上有神道天界之阳,下有鬼道地界之阴,三界交涉互动影响,是以人间和谐相
关神鬼协同祐助,乃有崇神济鬼以祭祀之礼,孔子乃谓《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然
而人事首在尽己,得道者昌,失道者亡,非由鬼神私意可以主导,神人鬼众皆从道德义
理而以趋吉避凶,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有谓‘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
不能加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唯明王达此’;迷
信鬼神乃是愚昧行径,谄媚鬼神更易招致祸患,孔子故谓《论语‧雍也》‘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礼敬神祇,享济魂魄,范于祭祀,《礼记‧祭统》有谓‘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
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以人伦之治及于天地神灵,《礼记‧礼运》有谓‘故圣人
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人伦情谊是为私节,天下德业是为公义,孔子评论管仲之功在天下,有谓《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w]。管仲《史记‧管晏列传
》不死小节,而以嘉惠天下;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修美德行,清高自守而弃主政
,后有吴国乱政强霸败亡;君子入世辨德,私节情谊与公义德业之取舍,乃见仁智明识
之别,而现决断气节之勇。孔子虽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之崇高节操,然而仁义并非重在私节情谊,故有称赞管仲不妄死节之《论
语‧宪问》‘如其仁,如其仁’,又示仁人志士不以无益牺牲而徒自丧身,乃谓《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中庸》是谓‘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治国”是指治理国邦,相关治理一切组织机构。齐家相关人情连系,治国相关人
群组织,礼乃因于连系人情,法乃以于组织人群。人生群体结于情谊而构于组织,群体
效能基于组织而共于情谊;不通人情不能主持组织以仁,不敬人情不能公正组织以勇,
不明人情不能治理组织以智,《春秋繁露‧正贯》有谓‘故明于情性,乃可与论为政’
。治行政务必须以身作则而忠实耐烦,孔子乃谓《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
乎何有’‘先之,劳之’、《论语‧颜渊》‘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卫灵公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推己及人而以身作则,即是相关《大学》所
谓“絜矩之道”[y];忠信诚正而任能成治,《庄子‧应帝王》有谓‘夫圣人之治也,
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耐烦无倦,方能不致因小失大,孔子于宰
政有谓《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忠实
诚信,方能得致民众信任,孔子于立政有谓《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而最重在‘民无信不立’[x],即是健全组织必须具备养育与防卫之机能,以及作为团
结根本之互信基础。民众信任的终极基础,在于理念共识的确立信念,也就是建立政权
统治在意识型态上的正当信仰,孔子先政故谓《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
已矣。’中道诚正至善之明德为政,其会聚民心信仰即如孔子《论语》所谓‘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尚书‧五子之歌》述及治国以民为本,有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
邦宁’;《管子‧牧民》有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
,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大学》更是强调亲民立信之本,必须敬畏民众志意,而言‘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然而民本理想,是在导致民众幸福,而非徒从民意风潮,毕竟现实多数民众并非贤
能通治,是而孔子有谓《礼记‧缁衣》‘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
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孔子家语‧入官》‘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
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
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既然现实多
数民众智识不足明治,就不可能强求民众明智了解政治,是以《韩非子‧五蠹》有谓‘
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
,则民无从识之矣。’民众无从识知政治,也就无法认同信任;所以现实为治化民,在
于引导民心认同,而非教导民智认知─启发民智之本,在于教育而非论政,现实为政必
须依照民智水准而说明问题并说服民众,才能有效推动施政─孔子故谓《论语‧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基层民众乃是一切政治组织之根本基础,故而多数民智
虽非贤能,民本之道却是治国政统纲纪所在;民本于上乃以民意检视政治问题,民本于
下乃以民力履践政治实务,民本于中乃以民风稽存政治信念,孔子《大戴礼记‧四代》
阐述‘民与天地相参’而达比民主理念,故谓‘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废一
曰失统,恐不长飨国’;颜子阐述穷民之失,有谓《孔子家语‧颜回》‘自古及今,未
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成位化民之道,和顺其欲以治,化导其欲以教,子顺有谓《孔丛子‧陈士义》‘人
之可使,以有欲也’。德治化国,首在能以得民,其次能以富民,终至能以教民,孔子
《论语‧子路》有谓‘庶矣’‘富之’‘教之’的治理进阶,《荀子‧大略》有谓‘不
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系辞传》有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
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春秋繁露‧仁义法
》乃谓‘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得民之
虑,《大学》之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孔子有谓《论语‧子路》‘近者悦
,远者来’,乃以明善诚身顺亲信友而谓‘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
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
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虑及富民,孔子
有谓《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A],《春秋繁露‧度制》谓之‘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
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
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
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虑以教民,孔子有谓《孔子家语‧大昏解》‘古之
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
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德政礼法以正民风,孔子有谓《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家
语‧入官》‘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
,则不可得而使也’。
  民风维纪乃为国运恒续基础,《管子‧牧民》有谓‘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
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
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文明纲宗乃为民风维纪本原,天下四纲,仁德道神,
仁于人权以推己及人,德于致得以诚正惠福,道于本由以一贯之中,神于知明以天观人
为。失仁,则文明不成;失德,则文明不守;失道,则文明不存;失神,则文明不立;
失文明,则天下不与而国以咎。《庄子‧在宥》阐述神圣明治纲纪,有谓‘贱而不可不
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陈者,法也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
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
,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
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庄子‧
庚桑楚》而谓‘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明道之治,在于适民情性而顺化民志,非在饰民情性而造作民志,适顺则诚,饰造
乃伪,《老子》故谓‘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庄子‧天地》有谓‘
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上尊无为用民以顺其自由,下累有为利民而宜其礼法,《庄子‧
在宥》有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老子》乃谓‘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顺其自由而化民自然,宜其礼法而亲民致誉,顺宜可信而民不畏侮,《老
子》阐述政信于民,故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民情尚于文化,文化承续以得族群礼俗,《中庸》有谓‘小德川流’。民性崇于文
明,文明进化而得普适道理,《中庸》有谓‘大德敦化’。民志向于道理,自由信仰而
不相冲突,《中庸》有谓‘道并行而不相悖’。民命存于生态,生态平衡而不绝物种,
《中庸》有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之治,如同天地存容万物;文化流传而文明
升化,信仰自由而生态永续,存化民众情性志命而及万物生态,《中庸》譬谓‘此天地
之所以为大也’。道德乃缘神圣而应化易知,礼法乃缘自由而制宜易从;神圣以明道德
之化,自由以明礼法之宜;神圣自由乃道德礼法之宗主,道德礼法乃神圣自由之客迹,
《庄子‧天运》喻谓‘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系辞传》有谓‘知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大道明治之应于《系辞传》‘通其变使
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其于神圣自由以应《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其于道德礼法以应《
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以《庄子‧天道》谓之‘是故古之明大
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
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
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智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
至也。’
  神圣自由而天德之道,《庄子‧天地》有谓‘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
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神圣自由而无为之道,观成以明治,《庄子‧天地》有
谓‘以道观信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
观而万物之应备’[]。神圣自由而道德义治,《庄子‧天地》有谓‘故通于天地者,德
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
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神圣自由而诚正化民,《庄子‧天地》有谓‘故曰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神圣自由而民志谦
定,文明华雅而民风无骄,《彖传》有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
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老子》有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神以人明,圣以人诚,道以人由,德以人得,自由权于人性情理,老子有谓《文子
‧上礼》‘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文子‧上义》‘故事不本于道德
者,不可以为经’。神明圣诚之化人心而明道德,在于中道天性之应民情;道率天性而
化致良知,德善民情而化享福乐,民崇神明而敬道德,民慕圣诚而仰道德,教尚神圣诚
明而不迷灵异,政欣自由自在而不失道德,是以神圣自由乃成道德为治。
  神圣自由之治人间,《文子‧上义》有谓‘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
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仁于推己及人而人权表世,义于制宜正人而人
道范世,报以福善祸恶而人德利世,孔子有谓《礼记‧表记》‘仁者,天下之表也;义
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
惩’。神明淳心之行,以德报怨,而惠人情,孔子有谓《礼记‧表记》‘以德报怨,则
宽身之仁也’;神圣治国之行,以直报怨,而教民情,孔子有谓《孔子家语‧致思》‘
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神化天下之行,以义惩凶,以仁恕敌,施德化怨,而
安诸邦世情,孔子有谓《孔子家语‧致思》‘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论语
‧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老子》有谓‘和大怨
,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神圣法治之仁义于德,《文子‧上义》有谓‘法之生也,以辅义;重
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
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
  神圣自由于人伦之治,义于文化而礼,报于文明而法,礼以导人伦之情,法以约人
伦之行,民履礼法而循政成治,《孔子家语‧礼运》有谓‘圣王脩义之柄、礼之序,以
治人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脩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
播乐以安之。’礼以和顺性情为本,故而制礼必要省察合乎人权仁爱;礼制重点,不在
相同,不在别异,不在丰盈,不在削杀,而在相称人道正义以为适宜;孔子而谓《孔子
家语‧子贡问》‘夫仁者,制礼者也,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
杀,称其义以为之宜’。礼义之诚信民风以和顺世情之业,《礼记‧礼运》有谓‘修礼
以达义,体信以达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礼之行事节范程序
,是以制化中正而顺治世事,孔子有谓《孔子家语‧论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者
,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乃在作为仁义道德之实践形式典范,《礼记
‧曲礼上》故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故而礼为人道正义和协群众之实践,义乃仁
节于责任,仁而顺协以立义,《孔子家语‧礼运》故谓‘故礼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
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协诸艺,讲于仁,得之
者强,失之者丧。仁者,义之本,顺之体,得之者尊。’是以人伦礼义之治于天地世事
,《礼记‧礼运》有谓‘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
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礼
记‧祭义》有谓‘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
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
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民情之治,借由外在五官而制内心,本在诚意正心,《礼记‧乐记》故谓‘著诚去
伪,礼之经也’;而有礼乐之作,《孔子家语‧问玉》有谓‘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
而已’‘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
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夫礼之所以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
众之所以乱也。’民心感于耳目,民志身处氛围,仪式之庄,规范之和,礼乐之化,《
荀子‧乐论》有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脩而行成,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礼教化民,慈爱亲仁,诚信兴
义,敬让和睦,扬善禁恶,《孝经‧三才》有谓‘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
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
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化民以制,先以礼度为教,后以法度用刑,孔子有
谓《孔子家语‧五刑解》‘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不豫塞其
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也。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夫礼度者,所
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道。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
,以申固之。’
.......(未完待写)...
  孔子《中庸》☆《孔子家语‧哀公问政》阐示近悦远来的为政之经,而谓‘凡为天
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
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自知自爱自得,乃可真实知人爱人得人,故谓‘修身,
立道也’;《论语‧子路》有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家语‧贤君》有谓‘故夫不比于数而比于疏,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脩外
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尊重贤能指点,以明前瞻挑战,
故谓‘尊贤,则不惑’;《孔子家语‧辩政》谓之‘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尧、舜听
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孔子家语‧贤君》阐示
贤治所先即在‘尊贤而贱不肖’之用贤化劣。亲诚善待亲近,消弭人际怨患,如谓‘亲
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任大臣用权,而以分工尽责主事,故谓‘敬大臣,则不眩’
。体察臣僚用事,而获官僚群体成就事功,故谓‘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爱民如子
,而受民众拥戴,故谓‘子庶民,则百姓劝’。吸引科技人才,而以提升生产力,故谓
‘来百工,则财用足’。绥柔远方外人,而得普遍外邦人气归附,故谓‘柔远人,则四
方归之’。怀具国际盟谊秩序,而令天下各国敬畏,故谓‘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未完待写)...
  “平天下”是指安平文明世界,相关安平一切人间生态。世界和平之文明基础,并
非在于政经霸权的至上统一,而是在于文明社会的互信统和,而致文明世界之共同幸福
安康。《中庸》所谓天子德业之“议礼、制度、考文”,“议礼”相关道统而对应文明
世界之订定价值典范,“制度”相关政统而对应文明世界之建立体制法度,“考文”相
关文统而对应文明世界之研设文化会通,而以普遍文明共识达致世界太平之美好理想。
  文明共识之和谐人间以至世界太平,乃在理想与现实之协同,即是关于义利之和,
《文言传》有谓‘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大戴礼记‧四代》有谓‘
义,利之本也,委利生孽’。普世文明之明德功业,需要义利协同而兼顾理想与现实,
才能真正获得民意支持。善于正义理想而无现实利益事征,民众没有征验得利,也就难
以信任支持;善于现实利益而无崇高正义理想,民众不会尊崇尚义,也是难以信仰支持
;《中庸》故谓‘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从。’安平天下之文明德业,乃以善应时变而通达吉利,《系辞传》
故谓‘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
之,吉无不利。’
.......(未完待写)...
  八目所论之内圣外王,并非只是个人修持之道,而是在于个体心性到群体文明的逐
步至善转化。格致诚正的内圣之道,由慧观格物,而智见致知,而真情诚意,而清净正
心之正念禅修道行;乃是人类生命修行至善,基于禅修慧观,而觉知观智,而诚证意念
,而端正心灵的正念修行工夫。修齐治平的外王之道,由个人修持,而家族和齐,而国
邦治理,而天下太平之普世文明德业;乃是人类社会德化至善,基于生命个体,而至生
命群体,而至政治组织,而至普世文明世界的人文历程阶段。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ε}
   ──────────────────────────
  太学教化之道,相关儒家政治理想之实践,并非唯致士人,而也惠施民众。政治乃
是众人之事,然而八目之“格致诚正”只是个体心性修为,虽可作为教化实施,但却无
法作为政治规范实践。“格致诚正”的心性修持,只能作为教育感化心灵,绝对不可作
为政治道德规范;因为个人心性在于自知,并非他人一般能知,若以心性修持作为规范
标榜,容易造就士人清谈狂禅伪善做作之风[j],《文言传》有谓‘君子以成德为行,
日可见之行也’。是以《大学》之谓“在明明德”,并非在于昭发自心光明之德,而是
在于昭显体行文明之德。
  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强调在政治伦理实践上应以
个人修身为本,也就相关当代政治秩序所谓的公民道德实践。缺乏德行素质的民众群体
,也就难有可能建构良善家国天下之良好公民社会基础,故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民众群体之政治规范,若是只有外界法律禁
制,而无自身德操持守,也就不能建立良善民风自律,因此真正文明安平必有道德教化
于民,孔子《论语》故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八目之“修齐治平”虽是个体至于群体之规范理想,然而“齐治平”之群体德业,
并非个体独能成就,尚需群体因缘与时代局势之变通相应。诚正修身之个人德操,乃《
孟子》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之事;齐治安平之
文明德业,乃《孟子》所谓‘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之
事。诸葛亮作为儒者贤人,胸怀安平天下术略,东汉末世献计隆中对策,出即三分天下
之势,然则先遭主上刘备未依其计,后遇下属马谡自作主张,终而未能兴复天下。文中
子作为儒者哲人,隋初献策不为见用,退居在野讲学河汾,教育群杰英才而致身后兴唐
事功。孔子作为儒家圣人,却是出妻,离鲁去国,周游天下列国而未得志,有谓《孔子
家语‧在厄》‘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
矣。何独丘哉!’,终喟《中庸》‘道其不行矣夫’;然其文教流传千古而见重后世,
传承指引中国文明理想。《孟子》即是有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自得民本胸怀。
  修身推己及人之德化家国天下,乃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在‘己之所欲,
以施于人’[z];因为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