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Gossiping 看板 #1OInWxn5 ]
作者: takase (............)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问卦] 为什么要叫一带一路?
时间: Sat Dec 10 04:46:48 2016
※ 引述《PrinceBamboo (竹取驸马)》之铭言:
: 中国大陆提出的"一带一路"
: 全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 一带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一路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个蛮混杂,模糊不清的概念
此一概念底下,其实是两种互相矛盾、彼此竞争的思考
一是战略意义上的突破封锁,一则是经济意义上的区域整合
方向上也有所冲突,一是走陆路,往内新月带延伸;一则是走海路,往外新月带扩张
某方面而言,也可以视为中共式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辩证思考下的产物
要追溯最原始的根源,可能可以追溯到 毛泽东 对 三个世界的划分
毛本人是有点战略上的天才,也画分国家层次时,画到第三世界时
其实也很巧合的 与 地政学意义上的 内外新月带 重复了
即 介于 海权 与 陆权 两方向霸权 中间的两个缓冲带,外新月带即东南亚诸国
到印度 波斯湾 这一圈,也就是"一路"的范畴
内新月带则是从中国西北 中亚 伊朗、┼耳其这样一路延伸下来的 危机之弧
不稳定之弧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外交手段 就是 第一次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也可以说,从此时也种下了 中华民国联合国代表权易手的远因
时间点拉到1996年代中期,这时期 中国 又重拾 外交手段
趁俄罗斯势弱的空档,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以偏重军事/政治交流为主
2001年初,紧锣密鼓筹备加入WTO时,又在海南创立博鳌论坛,以经贸交流为主
这里大抵可以看出 中国 在外交,在政略上 如同鸭子划水一样的静悄悄的伸张影响力
2009年,全球受金融风暴,经济谷底的时候,中国苦于产能过剩,于是重新打起了
建立中亚经贸网络,输出产能的主意
最后算算成本 不太划算,不了了之
当时薄熙来在重庆主政,也意图对接此一新丝路,或欧亚第三大陆桥,不过他
后来的下场大家很清楚了
可能是个好主意,然而纯以经贸角度而言,风险太高
大概在2010年左右,中国保守主义/复辟风潮正盛,连带的红二代与鹰派少壮军人
也连成一气
其中一位代表 戴旭,就提出了所谓C型包围的主张,他大力提倡所谓大国海权
主张 中国需要突破欧美/西方霸权所布置的 所谓 "新月型包围网",才能真正掌握世界
行笔至此,让人不免有啼笑皆非之感,虽然戴旭本人学识不高
也没有石原莞尔那样的天才,却意外提出了 差不多性质的争取生存空间、扩张的论点
2013年,即薄熙来被斗倒,习近平上台后的隔年,习近平先后提出所谓
"丝绸之路经济带" "海上丝绸之路"的 "倡议"
从"倡议"这词,就能窥知 当时内部意见分歧的情况,最后以淡化战略意义
淡化军事政治意义的派系占上风──这一派我们可以称之为谨慎开明的一派
相对的,激进保守的一派也并未完全被压制,在关于一带一路这概念的阐释上
仍留下许多不一致的痕迹,或者透过官方体系边缘、民间学者之类的角度来发声
不管怎么说,最后结论恐怕是以 相当 顾盼满志的"持剑经商"为代表
也就是一带一路不再只是需要顾虑成本或效益,单纯输出过剩产能的经贸构想
而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巩固边陲优势的重要战略
占新闻版面角落的 海外驻军 军港建设等等是其经
"中国人借钱给你,还帮你盖铁路公路"是其纬
虽然我很讨厌中国人,但必须说他们还是作出了不少努力,甚至过分的努力
努力去实现一个先天失调的战略构想
这个战略构想最大的缺陷有下面几个
1.一带层面轻忽了俄罗斯的存在,一路层面轻忽了印度的存在
往后容易流于投鼠忌器,进退两难的困境
2.没有意识到陆权与海权的本质差异,以海路迁就陆路,丧失了海权灵活权变的特性
而中国也不知不觉陷入了传统陆权强国 往 海洋方向发展时,面临的典型困境
代表者有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 与 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