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康熙走了:一个娱乐帝国的崩解年代

楼主: addisababa (Addis Ababa)   2015-10-19 12:01:42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4408
台湾媒体人 黄哲斌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康熙走了:一个娱乐帝国的崩解年代
2015年10月19日 07:07 AM
一个电视节目,能令人爱憎强烈,评价两极,本身就反映一种时代断面;尤其当它曲终人
散、人走茶凉,仍能激发一众在电视频道、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纷纷议论,仍让人愿意回
头一顾,重看那些掌声、讪笑与衰微,背后,或许浓缩一个社会的文化痕迹。
享寿十二年,台湾刚宣布停播的“康熙来了”,无疑可归于此类。
“康熙来了”的崛起,本身就有多重时代迭影。先说内部气候,2002年,野心勃勃的台湾
《中国时报》集团少东余建新,一意跨出纸媒版图,购并台湾“中天电视”,开始重整旗
下几个频道。2004年,原有“中天资讯台”改制为“中天综合台”,“康熙来了”就是综
合台转型后的第一记响炮,自此成为镇台之宝。
再看外部气候,“康熙”之前,台湾综艺节目仍由无线电视台称霸,高成本、大卡司集中
轰炸周末黄金时段。周间带状综艺节目以娱乐新闻、星座命理、模仿秀为主;至于晚间九
点到十一点的精华时段,当时主旋律是政论谈话节目,尤以电视台TVBS、三立、民视多空
交锋。
在此竞争格局下,中天电视祭出奇兵,挪借政论节目的形貌,套入娱乐八卦访谈的血肉,
由“康熙”杀入晚间十点的兵家必争之地。此前,台湾的综艺谈话性节目,大多是主持人
与来宾,一人一只沙发分坐两头,一问一答,娓娓道来,像是节奏缓慢的业余网球赛,蔡
康永先前主持的节目“真情指数”就是一例。
“康熙来了”以知性作家与搞怪少女的反差组合,一冷一热,一刹车一油门,意外开创娱
乐谈话节目的新型格;而且,代入政论节目的节奏与形式后,两位主持人对垒多名来宾,
机关枪式的节奏,主题在全场来回狂奔,岔话、跑题、高空拦截、互抢篮板,像极一场打
满四十分钟的斗牛篮球,唯一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唯一禁忌就是百无禁忌。
如此新鲜出格,在强弩之末的政论节目时段里,不仅刮起收视旋风,也奠定节目毁誉参半
的主调。无论爱恨好恶,都不能不承认,小S才是节目成败的控球员,她直率、无厘头、
膝盖反射式的谈话风格,尤其博得年轻观众的支持;蔡康永反而更像配角,一个睿智稳重
的大叔,守在边线旁,慢条斯理接下一球,再回传给小S,或轻轻拨进篮筐。
正因小S爱抢话、打断受访者,且尖酸嘲弄、几近羞辱来宾的个人特质,让“康熙”不只
是一个对话空间,而是一个展示小聪明与轻佻语言的急智节目,然而,这正是观众爱憎分
明的主因,也是它被形容为“网络世代电视节目”的意义。
若更早五年,“康熙来了”或许不会获致如此旋风式成功。然而2004年,互联网在海峡
两岸大致普及,每天节目结束后,台湾的年轻网友会在BBS上摘要、讨论当集的来宾与笑
点,中国的学生观众则透过非授权上传管道,在网络上延迟收看。相较于当时中国令人昏
昏欲睡的电视节目,“康熙来了”的热辣口味迅速攫获海量的中国粉丝,成为两岸年轻世
代之间,巨大共鸣共振的台湾娱乐节目。
讽刺的是,“康熙来了”一方面标志台湾娱乐节目的浪潮荣光,另一方面也佐证台湾电视
产业的日落衰微。
历经纳斯达克股灾,一度被看衰的互联网,接触率(reach)快速窜升;相形之下,光
辉灿烂的“媒体之王”——电视,在台湾开始显露老态。以“康熙”诞生的2004年为例,
台湾的国民生产毛额(GDP)成长率为6.25%,总广告量则成长了10.03%,然而,无线电视
广告量却急缩26.2%,有线电视也下跌14.1%;隔年,无线与有线广告量继续滑落了23.5%
与8.3%,意味着台湾电视产业进入“低成长”或“负成长”的时代。
一位电视圈友人自嘲,近十年来,电视台的决策高层其实不是总经理,不是节目部经理,
而是收视调查公司,以及广告主的CPRP(收视点成本,Cost Per Rating Point)。
在此生态结构下,经营主管无不绞尽脑汁开源节流。以往,周末的招牌综艺节目每集两小
时,制作成本动辄台币三百万元以上,“康熙来了”则开创一种低成本的节目型态,固定
的棚内景、主持人加上几名来宾,插科打诨就能撑满一集,外景或动画后制趋近于零,而
且一天连录五集,开棚梳化的成本也压到最低。
所以,类似节目席卷深夜天空,“康熙来了”每集五十万台币的制作费已称豪华,其他同
类型节目大多三十万台币之谱,有些甚至下杀不及二十万台币,品质可想而知。若要维持
较高制作成本,电视台为追求获利,就必须另辟财源,例如,台湾三立都会台由大牌谐星
吴宗宪主持的“综艺大热门”,就卖给另一频道东森综合台重播;其他戏剧或综艺节目,
也常采取“自家首播、卖给无线台重播”的分摊模式。
“康熙”在台湾造成的产业后座力,在它的模仿者身上尤其清晰,乘以市场萎缩的重力加
速度,电视台越来越不愿投资自制节目,宁可向外购买版权,或一再压低制作成本。对于
自制率与重播率,主管机关几乎只能道德呼吁或口头警告。影响所及,近年除了猪哥亮与
吴宗宪两大“本土天王”,台湾综艺圈几无足够分量的新面孔及新节目。
此外,“康熙来了”及其仿效者,创造出娱乐圈的种种特异现象,例如,制作单位根据收
视调查公司的每分钟收视率,筛选出“节目效果较好”的来宾,不断重复邀上节目,养出
一批所谓“通告艺人〞,有些甚至因此爆红,自立门户,综艺节目“国光帮帮忙”庹宗康
、“王牌大贱谍”梁赫群等人就是一例。
此外,诸如“大嫂团”(艺人的圈外妻子)自爆婚姻秘辛、“上电视卸妆素颜”满足观众
窥视欲望,都是“康熙”以降的综艺谈话节目,自成一派的台湾电视次文化。
招式总有用老时,走完一轮十二生肖的“康熙”,早已疲态尽露,加上网络阅听习惯的冲
击,近年收视率逐渐走软,尤以小S请假生产期间灾情最惨。虽因与中国腾讯合作,根据
业界资料以每集三万人民币卖断,加上台内广告搭售,仍能稳坐金鸡母宝座,甚至带动下
一时段的“大学生了没”。然而,十年只换三次棚景的“康熙”,显然也只能勉强活着而
已。
因此,今年靠着旧爱黄子佼上节目,与小S“大和解”而拉抬人气的“康熙”,选择此际
风光谢幕,也算不失颜面,还能留点怀念。
康熙来了,这个拼贴主持人名字、谐拟中国帝王年号为名的台湾节目,见证电视产业日不
落帝国的崩解,中天电视所属的媒体集团,也已易主卖给食品公司老板。如今,台湾电视
的首要竞争者是YouTube,是脸书,“康熙来了”迎合网络世代的喜好脾性而生,也因网
络世代集体脱走而终老。
当年收看“康熙”首播的高中生,如今可能已身为父母,他们与这节目一起成长、一起遗
忘,如今,他们也是历史的旁观者,见证当康熙走了,台湾的综艺节目进入一个王朝末年

(黄哲斌,台湾媒体工作者,曾任报纸及杂志记者编辑、新闻网站副总编辑,目前为《天
下杂志》专栏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silva.shih@ft.com)
作者: g84h21e4 (没有绰号)   2015-10-19 12:14:00
写得其实蛮好的 分析得有理
作者: Shxt (Shxt)   2015-10-19 12:17:00
不胜唏嘘
作者: misterkarin (euphoria)   2015-10-19 12:53:00
余建新,不是余建新。
作者: docodoco (都可)   2015-10-19 13:04:00
哇 12年也够了
作者: hong888 (赖神劝童)   2015-10-19 16:18:00
内容中肯
作者: Afre (未知)   2015-10-19 16:43:00
一天连录5集好像是近期的事
作者: davidmo520 (上面甩尾)   2015-10-19 19:43:00
作者: lovelva00   2015-10-19 22:01:00
也太悲观....
作者: hihilove (人以群分)   2015-10-20 19:46:00
这篇看完想到 在我有生之年电视会不会变成类似古董的存在 就像现在的家用电话
作者: rettam (给我钱)   2015-10-22 12:57:00
还是希望改周末播呀....Q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