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早就用网络在投票——康熙来了, 快要走了?
学与业研究型作家 谢宇程 2014/04/30 发表于 ‧ 生活
似乎,《康熙来了》制作群,没有看见各种警示讯号:它犯了电视节目不该犯的错误。这
个错误,不是低级的内容,不是置入的痕迹,而是:不好看。
使《康熙来了》广受喜爱的精髓,一丝一丝蒸散挥发了,它的观众,一个一个起身离场了
,这个节目,恐怕再过不了多久,要打包下架了。
先让数字说说话。
我手上没有尼尔森等收视率调查,况且,那也不见得有整体代表性。我收看《康熙来了》
,不是从电视上,而是从网络上的视频清单收看。许多在海外的、用电脑取代电视的年轻
人,会固定点阅——我就是其中之一。而清单上的点阅次数统计,某程度上,可以当作康
熙受欢迎度变化的指标。
2014年4月3日的节目〈明星上通告到底要几点到〉,是这个主题用第三次,梗已用老;即
使该集有沈玉琳和张克帆这样的铁咖,该集第一段点阅数只有五万三千,到了第三段,点
击数更仅有六千多,表示八成五的网友,看这一集的时候没兴趣看超过一半。2014年各集
的数字,有些起伏,大致如此。
随手点三支2012年《康熙来了》的影片,点击数分别是十万、九万九千,十五万。虽然有
高有低,大致上,是2014年各集点击数的两倍到三倍,和有趣程度逐年下降,太有关系。
近年来,每次点开康熙的视频,看到乏善可陈的内容,都怀念几年前的节目内容。
举例来说,2009年10月那一集〈无缘情侣再续前缘〉,张克帆和欢欢,二十几年前的少年
情侣,中年重逢再诉衷情,多少人都看得哭了。那一集,至今四十二万人点击第一段,三
十四万人点击第三段——超过七成五。观众不是没有耐心看到完,只要你给我们好节目。
观众,早就用摇控器在投票。
我对康熙有些特别的感情。当我离开比较纯朴的家庭、学校环境之后,是看康熙让我了解
许多都会年轻人的生活观点,原来和当时内向的我有那么大的不同,甚至教我如何跌跌撞
撞地适应社会与人群。
康熙对于台湾演艺、文化、影视圈更有一层特殊意义。它可以算是台湾人才、创作,在整
个华人圈可以被看到的展示窗,甚至是一个火箭发射器。有才华的人、好的作品,借由康
熙在华人圈子的收视度,可以很快地受到瞩目,得到机会。
到最底,康与熙两位主持人,默契、机智、风趣在电视圈内少见。有这样功力的主持人,
台湾不到五个;要说组合,更没有另一对了。
但是现在,《康熙来了》奄奄一息。毫无特色、表演粗糙的少男少女、一心想红但未成气
候的艺人,被拱上康熙的舞台展露缺陷。置入宣传电影、电视、书籍、餐厅,我们 勉强
还能假装没发现。但是安排无话想说,说话味如白蜡的明星,在节目上讲些言不由衷的空
谈,就让人难忍了。更有甚者,毫不吸引人的节目主题一再重复,只好靠来宾放大情绪来
撑场面。
每当蔡康永先生勉力大笑着说“天哪快笑死我了”,每当徐熙娣刻意用麻辣的词语,掩盖
节目内容本身的平淡,我都感到好凄凉。曾经,《康熙来了》的舞台上,因为呈现独特的
经历、不凡的想法,就可以不矫揉造作地吸引人。他们忘了《康熙来了》受到欢迎,是因
为它如镜地反射都会男女、年轻群体的爱恨好恶。
在台湾,一个十年的节目不容易,它几乎算是活化石,联系著一群人的认同与感情。在台
湾,一个有华人圈能见度的节目很少有,是台湾整个演艺产业一根重要梁柱。《康熙来了
》若是善加经营,是制作团队的聚宝盆,是台湾演艺界的名人堂——十年累积声誉与能见
度,如果只因疏懒于规划设计,或是因公关、投机因素,被挥霍贱卖。真的、真的不值得
。
(本文已由在醒报专栏刊载,并授权其他学与业小栈合作之网络媒体引用转录)
转贴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