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兰庭昆剧团《玉簪记》讲座心得 @台大

楼主: linmiou (小蝶)   2013-11-29 15:29:21
聆听这场讲座,让我获得不少老戏新编的创作思维,更感受到兰庭昆剧团推广艺术的
用心。
王志萍团长提到,她很认真地带着两位主要演员拜访琴、棋、书、画各门专家,让演
员直接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上台发挥,我觉得这确实是相当好的训练。自从学古
琴开始,看戏曲与古装剧变得格外痛苦,古代文人有不少弹琴的画面,但大部分制作只愿
意让演员做做样子,甚至搬出古筝来胡乱拨弄,看在我的眼里,不管弹琴的画面有多么唯
美,都无异于煮鹤焚琴。曾见戏曲演员顺着剧中角色需要,在台上当场挥毫写大字与画山
水,立即博得满堂喝采;那时我就想,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演员在台上弹起古琴来,即使只
是假弹,只要指法对了,我也会感动到痛哭流涕吧。如今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不由得
雀跃欣喜。
此训练让演员亲身体会琴棋书画之美,绝不仅仅是方便上台演出而已,更扩展了演员的文
化视野,对他们将来的演出必定也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戏曲演员诠释的大多是古代文人
,让他们体会古代文人的文艺氛围,对整体的戏曲诠释必有相当正面的帮助。欣见兰庭昆
剧团的眼光与胆识,为演员着想,不只培养他们的当下,更将眼界放远,培养他们的未来

为了让古典戏曲适应现代舞台演出之需要,将过去的老剧本整编为一晚的戏,变得极其必
要。曾观赏李惠绵老师整编、同为兰庭制作之《长生殿》,让我这十足的《长生殿》迷大
开眼界。李老师对整体戏剧气氛之掌握、剧情调度之拿捏,皆相当娴熟,不仅深潜古典文
本,更拥有现代观众美学之敏锐度,大手笔将古典与现代重新调和。信手拈来,连一出〈
观浴〉的插科打诨,都直探深宫黄门之内心欲想世界;大笔一挥,让杨贵妃死前作足哭怨
,与对唐明皇的感恩与怀念,补足了〈埋玉〉的悲剧性,当然也让观众如我,陪她一起哭
到死去活来。
听李老师与王团长小小“争论”,戏文中张于湖向陈妙常求扇题词,该用高濂原作或
整编改作?其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诠释问题。张于湖初会陈妙常,眼里看到的,到底是陈的
“色”,还是“艺”?我想原作的意思应只有“色”无疑,即便如今,男男女女谁相见不
凭著第一印象?应该是说,因为只是初相见,当然只能看到“色”啊。但如今女性意识抬
头,整编与团长皆为时代新女性,自然不甘张于湖只是基于“色”就看上陈妙常,并以此
为情感基础,发展为〈手谈〉一折。我认为是否修改,还是要看整体戏剧之需要;或可诠
释为陈妙常因看破张于湖以“色相”相求而选择潘必正,较有铺排层次;或诠释为张于湖
共同赏爱“色”、“艺”而更加怅惘,较有人物深度。另也得考虑观众喜爱程度;或使观
众理解张于湖的爱并不浅薄,呈现较有深度的爱;或干脆将张于湖刻划得更浅薄更“色相
”,来个“薄”进而“脆”,我想扳破脸面的那声脆(“啐”?),必然也是动听的。
总之,改编旧剧目不只是浓缩的问题而已,也牵涉更多古今观众视野的差异。该如何
拿捏,至今当然仍没一个准,但我想借由这次的整编,戏曲界必能获得不少珍贵的思辨经
验。
最后谈谈温宇航老师与邢金沙老师的现场示范演出。曾读过中国昆曲演员张军的访谈
稿,谈他怎样不怕死地走进大学校园推广昆曲,起初根本没几个人,但他不放弃,即使只
有一个人,也照样卖力讲卖力唱;直至十年后的今天,上海的昆曲界终于逐渐养出年轻观
众群。我想台湾也差不多在同样时间,经历了这样的转折,同样有一群傻傻的人,默默地
做,不停地走进校园推广戏曲之美,连我自己,也是在类似的情境下开始接触戏曲的。
见到越来越多剧团愿意进入校园与中学生、大学生接触,推广古典戏曲,当然感到相当欣
慰。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上一代断裂,也就是工业化经济极度蓬勃发展下的那一
代,美日现代文明的影响与转化甚剧,几乎使得他们丢失了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观感;或者
是说,他们仍有许多文化基底,但不知道、甚至不愿意交给我们下一代年轻人。
年轻人无法由父执辈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包含古典戏曲在内的许多传统技能与专业,皆
面临时代淘汰的压力。此时最快的作法,就是直接走进校园,借用教育殿堂的权威性与正
当性,重新包装与宣传传统文化。当然这样做可能产生后遗症,如权威性加速传统文化进
入“博物馆殿堂”的可能,因而失去了戏曲本身的草根平民气息。不过目前还很难说,因
为推广得根本还不够多,但很明显地,这是现在最可行也最快速的方法。
也曾参加过台湾豫剧团朱侯赛因老师的演讲,现场观赏豫剧演员现场展工夫,我发现“
直接将东西摆在你面前”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方法。戏曲艺术对现代人来说,绝对有足够的
陌生度与稀奇度,不管是唱唸作打,只要现场展演出来,立刻可以让观众目瞪口呆,连看
过不少戏如我,都感受得到现场近距离的演出的震慑,甚至产生难以言说的感动。我相信
台湾的戏曲实力绝对没有问题,只要认真听认真看一定会喜欢,但未必听一次就有感觉,
那就让观众听更多次,总有一天他们受到感动,这张铁票就跑不掉了。
讲座的最后,是温老师与邢老师的现场示范,两人深情对唱〈秋江〉的重点曲目。时间似
乎凝结了,他们的缱绻对唱传遍整间大教室,不需要用麦克风,声音虽不大,穿透力却非
常强,但入耳也不会不舒服,反觉入耳通体舒畅。这是昆曲唱腔最美的地方,经年累月训
练才得以驾驭的幽微美感。
我的心随着悠扬歌声飘呀荡的,就像与他们同处一艘小舟,为他们的处境心焦难过,但又
无可奈何。如果我是潘必正,会如何抉择呢?我想只会更痛苦吧!这就是戏曲的魅力所在
,总能吸引观众为之哭为之笑,如同身在剧中,他们的抉择,也直接映射了我内心的想望
。而最后他们做出的决定,或者命运给他们的安排,总是那么地出人意表,却又能直中心
扉,让人窝心让人掉泪,我想这就是戏曲最吸引我的地方吧!
最后,当然还是要推荐一下兰庭昆剧团的《玉簪记》啊,我完全信任整剧李惠绵老师,一
定会将这出戏最精华的部分展现出来,温宇航老师的演技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大家要多支
持哦!
台湾狂噪之声
http://linmiou.blogspot.tw/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