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合音字发音的问题

楼主: wylin (搭不溜歪欸楼哎嗯)   2016-01-27 21:16:08
※ 引述《elix0526ir (Alex)》之铭言:
: 我在书上看到
: 一个字的发音为(河威)的合音
: 另一个字发音为(河宜)的合音
: 请问这两个字该如何发音
: 我实在不太懂两个字合起来该如何发音
: 可否用注音符号帮我注解一下
: 感谢各位大大帮忙
本来已在原文底下推文,发问者来信表示仍有些疑问,所以干脆回文完整说明。
首先,什么是“合音字”?
简单来说,就是合两字之音为一字之音,就其演变来看,可分为两种层次。第一层次是音
义皆合,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
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古人撰写文章时偶然发现:文句中某些
常用的相邻两字在快速连读之下,语音近似另一个字。久之,经众人约定俗成,为省时省
力而将那些特定的两字改换成语音近似的字。这不仅是结合两字的读音而与他字读音相同
,同时也是包括两字的意思,可在文章中作读音与意思的置换。如引文之例:
“何不为盍”-《论语》:“盍各言尔志?”等于“何不言尔志?”
“而已为耳”-《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等于“夫子之道,忠恕耳。”
“之乎为诸”-成语:“放诸四海而准”等于“放之乎四海而准”
特别说明“之乎为诸”:“之”是代名词,代替文章中要代称的事物;“乎”是介词,等
于现代国语中的“......在/于”,“之乎”又等于“之于”,两组都可以合音成“诸”
,因为乎、于两字古同韵。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合其义”不是六书造字的“会意”,两
者不可混淆。现代方言中亦有合音字,如北京话“不用”为“甭”。
这种合音字的使用在先秦萌芽,两汉时因为经学大盛,注解经传的内容一多,合音字就发
挥效用。直到魏晋南北朝音韵学说兴起,合音字也迈向第二层次:拼音文字。魏晋时,早
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中国的佛教开始兴盛,为了翻译梵文佛典而使用汉字对译。当时文人
透过梵文这种拼音文字发现,汉字的读音似乎可以细分其结构。汉字是单音节文字,一字
一音节,尚可再剖分成两段:音节的前段是“声母”,音节的后段称是“韵母”。这个大
发现再加上合音的使用,古人逐渐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标音方式。将两字快速而反复连读,
第一个字的前段是开头,第二个字的后段是收尾,语音特色都明显;相对的,中间的语音
则不明显。于是,新的标音法“切语”产生了,又称“反切”。合音字发展至此,不再合
其义,纯粹合其音。反切的设计概念是这样的:被切字(被注音的字)与反切上字同声母
,即为“双声”;与反切下字同韵母、声调,即为“叠韵”。
现在来看发问者提问的两组合音。首先,没有提供相关资料,无法确定是合音或是反切,
亦即无法判断它的时代性,非反切时代的用语当然不可用反切的语音资料去解读。不过,
既然是问现代国语的读音,姑且将它视为反切,因为中古的反切是汉语音韵演变的必经之
路。
河威-
查《广韵》得知“河”是平声歌韵,胡歌切,“威”是平声微韵,三等合口,于非切。根
据双声、叠韵的原理,可以视作读音为胡非切。那么现代国音怎么读呢?从中古到现代发
生语音变化,音韵学者观察并归纳出规律来,演变如下:
反切上字是胡,中古声母为“匣”母。若搭配的韵母是细音(三、四等),经语变成现代
国音的ㄒ。
反切下字是非,三等合口,微韵止摄。若搭配的声母是见系(喉音,匣母在其中),经语
变成现代国音的ㄨㄟ。声调部份,平声因声母清、浊而分阴平、阳平,匣母为浊擦音,变
成现代国音第二声(阳平)。
故“河威”读为ㄒㄨㄟˊ,现代国音无法发出来,因为舌面音ㄐ、ㄑ、ㄒ不搭配带有ㄨ介
音的韵母。
河宜-
查《广韵》得知“河”是平声歌韵,胡歌切,“宜”是平声支韵,三等开口,鱼羁切,可
视作读音为胡羁切,演变如下:
反切上字是胡,中古声母为“匣”母。搭配的韵母是细音(三、四等),经语变成现代国
音的ㄒ。
反切下字是羁,三等开口,支韵止摄。搭配的声母是见系,经语变成现代国音的ㄧ。声调
部份,匣母为浊擦音,变成现代国音第二声(阳平)。
故“河宜”读为ㄒㄧˊ。不过,经查阅国语字典发现:读音为ㄒㄧˊ的国字大多为入声字
,由现代反推回中古则不合理,故推测“河宜”应是错误的标音。
结论:河威、河宜若是合音,则表示两汉魏晋之间的语音,由于年代久远,审音不够精细
,只能得到反复连读的模糊语音。若是反切用语,经语变后得到的现代国音都有不合理之
处,应是错误的反切,未经过审音与仔细挑选反切用字所致。
作者: shiuanhung (左岸饮酒)   2016-01-28 19:53:00
有条不紊的推论,读来赏心悦目,推一个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