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研究综述
吴险峰
崔海正先生于1997年初发表的《近十年姜夔词研究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2月)对1987年至1996年近十年的姜词研究作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本文对1997年
至1999年世纪末三年的姜词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近三年关于姜夔的研究论文多达30篇。相比1987年至1996年这十年的20余篇,可谓多
矣!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对姜词题序的研究
姜词现存约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题序。其中长序31篇,短序包括词题50篇。20
世纪末期的几年时间里,关于姜词题序的研究论文达4篇之多,约占总数的1/9。其中论
述新颖的是陈洁的《论姜夔词与题序之关系》(《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陈文
指出姜夔词的题序创作之所以典型,不仅在它数量多,更因为词人对这一文体所倾注的浓
厚兴趣和真挚的感情。特别指出81篇题序只有一些词题和短序在作词之前完成,而长序则
多作在词作完成之后,甚或是后来补作而成。作者还运用统计的方法,发现在姜词中,长
序与慢词、自制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即慢词、自制曲多用长序,令
词多用短序。姜夔制作题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记录创作经过、缘起的藩篱,而把自我
情感的酝酿过程置于重要地位。题序与词的关系,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感情上的关联。
陈文接着指出作者对制词的缘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调的铺垫,使题序成为一条深入理
解词作相对可靠的捷径。其同时也指出了词序的弊端,认为两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
时有少数词的情调与题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后作者认为,当读者跟着序文的线索读完全词
之后,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状态中探求未知数的成就感。词的多义性和隐喻
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当词与题序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回到原文。姚大勇的《
姜夔词小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认为姜词小序内容不拘一格,文笔
轻灵活泼,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领域,是对传统小序概念的突破,体现了词人
新的词学观。并认为姜对词小序创作的重视,实是当时推尊词体思潮的一种反映。
二、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
姜夔对音乐具有相当的造诣,其词作无形之中会受影响。这四年来,从音乐角度研究
姜词的论文也有4篇。其中以赵曼初《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中国韵文学刊》
1998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赵曼初首先认为姜夔词调可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声辞配合
观念;其词调正处于宋词格律由平仄规律演化为四声规律的重要转折阶段;认为姜词调具
有长期的典范意义,在词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后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姜夔《白石道人
歌曲》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从音阶、音高、音长、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
了姜词语音四声与乐音的联系形式,探求了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规律,认为词的格律形式
已由平仄规律发展为四声规律,并且是宏观守平仄规律、局部守四声规律,其中体现了宋
词格律的基本原则和完美标准。该文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与方法,有助于揭示汉语歌曲声辞
配合的一般规律,并可为词谱学研究开辟一个联系实际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词调的声辞配
合方式,代表着宋词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继周邦彦词之后本色当行的一代典范,其
引商刻羽的协律技巧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开了先河。
三、对单一词作的解读
近三年对姜夔单一词作进行新的解读的论文共4篇,其中三篇解读《扬州慢》,一篇
解读《疏影》。王昌伟《姜白石〈疏影〉词意臆说》(《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高恒文《姜夔〈扬州慢〉的现代阐释》(《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二文颇有新
意。对于《疏影》一词的词意历来众说纷纭。作者从文中所用的典故着手,推断出该词确
有包含国家兴亡之寄托。王文指出词中借用了赵师雄遇梅神以及寿阳公主的故事。赵师雄
遇梅神的男主角姓赵,而寿阳公主之梅花妆的故事发生在刘宋。则二故事合之便寓赵宋。
认为该词包含规劝赵宋王朝珍惜现有一切的深意。但作者最后指出,在缺乏材料的情况下
,任何结论都只能是推测。高文则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种
新的阐释。指出《扬州慢》一词频繁引用前人的诗句,说明姜夔在对扬州进行“阅读”时
,历史上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和理解
。但其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作者
把这首词与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周词只是巧妙地袭用了刘禹
锡的诗句,而姜则成功地实现了与杜牧的对话,认为姜词在艺术上高周词一筹。
四、继续深掘姜词的精神底蕴和美学魅力
对于姜词精神底蕴和美学魅力的开掘是近年来姜词研究中的重点,但能推陈出新的论
文不多。杨海明先生的《无枝可依:姜夔的飘零之感和恋家之情》(《齐鲁学刊》1999年
第4期)指出,作为一名“江湖词人”,姜夔虽以其出众的文才而广受当时达官贵人的赏
爱,但终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仍是一位没有独立政治地位、旅食于豪门的清客文
人。这样的“角色定位”便决定了其词作中始终潜隐著一个“无枝可依”的寒士所特有的
身世飘零之感。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和男女情爱的眷恋与缅怀,又使其词中透出一股热切
和带有艳情气息的恋家之情。二者相反相成地共同构成了白石词作为一名“江湖词人”之
词的重要人生意蕴。
李康化的《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
1997年第6期),为我们勾画了从苏轼到姜夔之间的词学演进轨迹,抽绎出二者之间相关
联的美学意旨。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并非稼轩承苏轼遗风,实姜夔承东坡衣钵。长期以来
,论词者认定辛弃疾是东坡的最佳继承者,作者并不否认词史中“苏辛”并称的理由。认
为在对词的观念和功能的看法以及题材的扩大和深化上,特别是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进而
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长短句格律诗,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他们
之间的相似点仅限于这些文本形式外在方面。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尤其是在具体的人生态
度、审美趣味等深层精神风蕴方面,则罕有相同点。作者指出,从深层次的词学审美心理
和人格精神建构的维度看,白石较之稼轩更得东坡词学审美理想的神髓。因为他们之间的
精神品格惊人地相似,对词的抒情功能的认识亦相同。因此与东坡精神相似的白石在词学
审美理想上自然会呈现趋同苏轼的迹象,在柳永、辛弃疾之外别树一帜。苏、辛、姜三人
都有气格,但辛只有气格,只能属豪放。苏、姜二人在有气格的前提下,出之以高淡,调
遣清疏的文藻。但东坡表现为“清旷”、姜夔表现为“清空”,这体现在“清空”较之“
清旷”更多来自运笔的讲究与语辞的雕饰。东坡乃天然标格,白石注重字句锤炼。
孙维城先生的《“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
(《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指出姜夔钦羡晋宋风韵,希望自我价值被发现被肯定,能
得到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但由于社会的现实,对自由生活与独立精
神的追求往往是幻想,造成了姜夔狷洁简傲的性格特点。而姜词把对山水的深诣与对爱情
的执著融为一体,在宋词中更是绝无仅有的。再加上狷洁的个性与瘦硬清冷的章法语言,
使我们透过他的词作,能够聆听到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表达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
艺术态度。姜词的意义已经溢出了词学领域,而体现出士大夫构建理想文化人格的愿望。
杨柳的《论姜夔艺术化人生的悲剧性》(《陕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则认
为“理想执著追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理想失落而
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远的怀念和执著,也会产生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一经产生,其人
生无疑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作者指出白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都透露出,他所追求
的理想人生,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艺术化人生。但他所设计的理想自我与真实的自
我,存在一个永远的距离。因此给他的艺术化人生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作者最后指出,
白石的生命价值也正是在这种困惑与超越的不懈追求当中。其艺术化人生别具一种悲剧美
。
纵观世纪末几年姜词研究,我们发现,对姜词进行总体研究因为很难出新,已不多见
,对姜夔词史地位进行评价的专门文章也未出现。因为没有新资料,对姜夔生平的考订也
没有进展。而对单一作品的解读,从新角度对姜词进行研究则已形成一种趋势。姜夔乃才
子,除词外,对诗、文、音乐无所不通。因此展望21世纪,对姜夔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词,
对其诗、文、乐等也应进行同步研究。或许,当我们在对姜夔诗、文、乐的研究有所进步
时,蓦然回首,姜词的研究可能早已另上层楼了。
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1999
收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