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黄庭坚诗分期评议

楼主: GodTaipei (上帝)   2014-03-11 14:19:44
黄庭坚诗分期评议
.
(2005-11-28) .张承凤
南宋以来传世的黄庭坚诗集三家注均是蜀中学者完成的:任渊的《山谷内集诗注》
20卷,史容的《山谷外集诗注》17卷和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2卷,它们被誉为名注本
。清代学者谢启昆补辑山谷诗,完成了《山谷诗外集补》4卷和《山谷诗别集补》1卷。这
使山谷诗成为完帙。以上五种诗集共收诗作近1800首。纵观黄庭坚的全部诗作,考察其诗
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则可见到其创作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诗人艺术本
质和风格形成与变化的过程在创作中的体现,而其发展变化又必然受到时代文学思潮和社
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对于作家创作的分期,可以表明我们对其创作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的
认识,由此可以历史地全面地探讨一位作家思想与艺术的成就。
黄氏本是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黄瞻在五代时期仕南唐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江
西修水)。黄庭坚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出生于分宁,为此支黄氏之第六世孙。其父
黄庶为诗歌革新运动的追随者,他支持苏舜钦、梅尧臣和欧阳修反对西昆体,促进诗风的
转变以形成宋诗的特色。黄庭坚之成为著名诗人有其家学渊源的影响。黄庭坚五岁时已读
儒家经典《五经》,其父黄庶“喜其警悟,欲令习神童科举。庭坚窃闻之,乃笑曰:‘是
甚做处!’庶尤重之。”黄庭坚不以神童自居,选择了自己独立而正常的人生发展道路。
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卷上称黄庭坚7岁作的《牧童》诗一首和8岁(或说是11岁)作的
《送人赴举》一首,皆是七言绝句,表现出对功利的淡漠并以谪仙自负。此两诗见于宋人
笔记小说,属于传闻,不足为信,若其为黄庭坚之作,亦只能是少年的习作而已,并不表
示作者已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黄庭坚17岁才开始诗歌创作,至61岁绝笔,其创作活动
历时45年。这个时期是北宋政治生活最活跃的时期:在庆历新政失败后,王安石变法得到
宋神宗皇帝的支持,而为司马光和苏轼等所反对,于是朝廷内变法的新派和守旧派形成了
对立的政治营垒,展开了长期的反复的斗争;北宋后期变法派再度得势,对苏轼集团进行
了残酷的报复与迫害。这个时期亦是北宋文化生活最活跃的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义理思
辨见长的宋学,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宋诗的艺术特色出现,宋词作为时代文学的基
础奠定;这一文化高潮在北宋后期渐渐退却。黄庭坚的创作活动是在北宋这样的社会政治
文化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从黄庭坚诗歌发展道路所呈现的特点试将其创作活动分为四个时
期,即创作探索时期、风格形成时期、范式建立时期和艺术变化时期,试作述评。
一、创作探索时期
北宋嘉祐六年至熙宁十年,共16年,是黄庭坚17岁至33岁的青年时期。此期诗作313首。
在黄庭坚学诗的过程中,舅父李常(公择)和岳父孙觉(莘老)给予了启迪和帮助。李常
和孙觉都参与了诗歌革新运动,诗风清新刚健而趋于险怪。黄庭坚说:“庭坚年十七从舅
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劝奖,使知向道之方者,孙公为多。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23岁,在京都(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以进士及第,调
汝州叶县(河南叶县)尉。熙宁元年九月到叶县任。熙宁五年,黄庭坚参加学官考试后调
任北京(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熙宁三年其妻孙氏(兰溪县君)去世。熙宁六年谢景初
(师厚)以女儿(介休县君)与之为继室。黄庭坚自述说:“庭坚失兰溪数年,谢方为介
休择对,见庭坚之诗,曰:‘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卒从谢公得
句法。”谢景初是学杜诗的,这对黄庭坚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与谢景初唱和之诗有
三十余首。他说:“谢师厚七言绝类老杜,但人少知之耳。如‘倒着衣裳迎户外,尽呼儿
女拜灯前’,编之杜集无愧也。”其后来奇崛的句法即来自谢景初的启示。
《溪上吟》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起点,他17岁时在小桃源寻春,诗序有云:“茶鼎酒
瓢,渊明诗编,虽不命戒,未尝不取诸左右。临沧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
吹衣,好鸟为我劝饮。当其漻然无所拘系,而依依规矩准绳之间,自有佳处。乃知白莲社
中人,不达渊明诗意者多矣。”他于是模仿陶诗风格和句法作了一篇五言古体诗。此诗由
枯燥浅薄的议论进而写景抒情,表现“短生无长期,聊假日婆娑”、“本自无廊庙,政尔
乐涧阿”的人生虚无与消极厌世思想。虽然黄庭坚后来诗歌自成一体,但陶渊明的审美理
想则是其毕生所追求的。黄庭坚22岁作的《崖下放言五首》是形式很自由的古体诗,由自
然景物而引发对宇宙人生的种种认识,表现了道家思想,已显示了以议论为诗的倾向。这
16年中初仕于叶县的四年是其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诗175首。它们最能体现本期创作的
特点。
熙宁元年四月,神宗皇帝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次年二月以他为参知政事。他
得到神宗的支持,锐意改革,实施变法,继之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考试法、保甲法、免
疫法、差役法等在全国强制推行。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弊
端,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黄庭坚在叶县的四年正值新法实施初期,社会现实在其诗
中有所反映。熙宁二年正月,河北发生重大灾荒,大量流民涌入河南襄阳与叶县一带。黄
庭坚目睹了悲惨的现状,作了七言古体《流民叹》,叙述了流民的苦难,盼望政府及时拯
救。熙宁四年冬,他奉命考察本县马鞍山一带农村情况,作了五言古诗《按田》,在长长
的诗序中详述了农田水利法之害,尖锐地指出:“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
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诗所描绘的农村荒凉破败景象,令人触目惊
心。他首次在创作中表现出对民瘼的关心,应是他对杜甫的学习和继承。他在《戏答公益
春思》里说:“我为折腰吏,王役政敦薄。文移乱似麻,期会急如雹。赋敛及逋逃,十九
被木索。公思当此时,清兴何由作?”表述了他在叶县从政的苦涩心情。
在诗艺方面,黄庭坚作了认真的探索。《初至叶县》、《戏咏江南土风》、《清明》
、《哀逝》等诗,意脉流畅,声韵谐美,形象生动,采用白描或直叙的方式,少用或不用
事典,颇有晚唐或宋初的诗风。同时,他在古体诗方面着意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五言古体
如《薛乐道自南阳来入都留宿会饮作诗饯行》二十五仄韵、《次韵时进叔》二十六仄韵等
长篇以押窄韵而因难见巧,句法有险怪现象,如“此岂不足欤,叹岁不我与”、“时邀五
柳陶,共过三径诩”(《次韵时进叔》)。七言古体长篇《次韵任公渐感梅花十五韵》、
《新寨饯南归客》、《观崇德墨竹歌》、《送陈萧县》、《次韵坦夫见惠长句》,还有效
柏梁体的《答阎求仁》等,皆气势奔放,笔锋恣肆。这些古体诗里,已有学杜诗结构的痕
迹,但却散漫冗沓,未出现佳作。
在七律的创作方面,这一时期的佳作较多,而且在艺术上已具有新的特色,这以熙宁
四年的创作最为突出。《弈棋二首呈任公渐》的颈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史季温说:“评诗者谓山谷此二句,则苦思忘形,较胜负于一著,与王荆公措意异矣
。荆公诗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
’”表现出立意的翻新;《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中的腹联“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
难得九方皋”是巧妙的绝对,而且句法新奇。题注引《潜夫诗话》载:“山谷教人云‘此
可为律诗之法。’”这两联虽是山谷诗名句,但有句无篇,即从全篇看并不完美。《题双
凫观》发怀古之幽情,颈联“满地悲风盘翠竹,半丛寒日破石榴”使景物与主观感受融合
,生新尖巧。《去贤斋》以议论为诗,但多用形象比喻,间接批评世俗社会对贤者认定标
准的失衡。首联“争名朝市鱼千里,观道诗书豹一斑”起笔矫健,变化莫测,亦是山谷诗
名句。《次韵奉和仲谋夜话唐史》是很有历史批判深度的,如腹联“哲妇乘时倾嫡后,大
阍当国定储皇”即总结了唐代的历史教训。以上三篇作品皆在艺术上优雅生新,结构完美
,展示了诗人的天才。
黄庭坚此期在北京任教时,诗作不多,但其中出现了《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
文潞公作》。“吴体”即拗体,是破坏律诗声韵格律的一种新体,创自杜甫。此诗颈联“
谁与至尊分旰食,北门卧镇司徒公”,其中“旰”字和“司”应是仄声字而用平声,读起
来颇为拗口。后来黄庭坚发展了此体。熙宁四年四月苏轼知徐州(江苏徐州),这与北京
(河北大名)较近。此时苏轼已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为黄庭坚仰慕已久。他们这
时尚未谋面,庭坚作了《次韵子瞻春菜》七言古体诗。清人王文诰认为苏诗:“具数蜀中
春菜,意谓江北苦寒,春时菜不可食,若如蜀中冬蔬,则至春且如此也。但诗不装头,突
然而至,读者往往不喻其故。”此诗用入声仄韵,想像丰富,体物精细,结构完美,是苏
诗名篇。庭坚的和诗则由此引发对江南故乡春菜的描述,结尾云:“万钱自是宰相事,一
饭且从吾党说。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青衫诚可脱。”这比原作的思想更为深刻,在艺术
上甚见苦心与功力。黄庭坚有意赓和苏诗,是其创作道路的重大转折。
二、风格形成时期
从元丰元年至元丰八年,新法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由蔡确、章惇和王珪等继续施行,在
对西夏的战争中宋军连续遭到惨败,国势大大削弱。这七年间是黄庭坚34岁至41岁的壮年
时期。他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满之后,于元丰三年入京改官,授知太和县(江西泰和),
秋季回江南。元丰六年十二月由太和移镇德平(山东德州)。元丰八年三月哲宗即位,四
月以黄庭坚为秘书省校书郎,六月到京都任职。这一时期黄庭坚任地方官,接触了社会现
实,作诗650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是其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丰元年黄庭坚由北京上书给苏轼并附呈诗二首。他于书中说:
庭坚天幸,早岁闻于父兄师友,已立乎二累之外,然固未尝得望履幕下,以齿少且贱
,又不肖,自知学以来,又为禄仕所縻,闻阁下之风,乐承教而未得也。今日窃食于魏(
河北大名),会闻阁下开幕府于彭门(江苏徐州),传音相闻。阁下又不以未尝及门,过
誉斗筲,使有黄钟大吕之重。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

这表示了深切的景仰之情。在《古诗二首上苏子瞻》里,作者采用比兴手法,借物言
志。第一首以“梅”喻苏轼,惜其孤芳自香,不为朝廷所重用,以保持“本根”劝勉。第
二首以高大的乔松喻苏轼,以松下之“茯苓”喻苏门贤士,而以“菟丝”相附自喻。这两
首诗的隐含之意在于恭维与自谦之间,表现方法甚为陈旧。然而苏轼曾于友人李常和孙觉
处读过黄庭坚的诗文,所以在《答黄鲁直书》里仍称许云:“托物引类,直得古人之风”
,而且认为作者“必轻外物而自重者”,这是苏黄建交之始。继之黄庭坚作有五首和韵之
诗,其中《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旧韵寄彭门三首》乃是精
心谨严之作。三首皆用粲字韵,每首十四韵,表现钦敬之情外,作者还论及人生的价值与
现实的处境,肯定了苏轼“只令文字垂,万世星斗粲”的历史地位。这反复的次韵亦是不
为所困而愈见崛奇。他还在《次韵答尧民》里比较苏诗说:“君问苏公诗,疾读思过半。
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我诗岂其朋,组丽等俳玩。”自与苏轼建立友谊,黄庭坚即成
为苏轼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不仅在诗艺上受到启发与促进,在文坛上相互标榜而产生社
会影响,并在政治上有着共同命运,成为北宋文化中一个光辉的星群。
在北京的最后两年里,黄庭坚作了一篇议论政治的七十二韵的五言长诗《次韵奉送公
定》。公定是其岳父谢景初之子。诗里批评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一些趋炎附势的新进人物
的骄横,揭露新派内部王安石和吕惠卿的互相倾轧,同情正直的朝臣遭到打击与迫害,抒
写了对现实险恶的感叹。此时黄庭坚与谢景初唱和频繁,刻意学习句法,例如《次韵谢师
厚病间》组诗五律十首,其中“封侯谢骨相,使鬼无金钱”,“藏山夜半失,乌合归星散
”,“身病心轻安,道肥体?瘦”等句皆学习谢景初险怪风格。《次韵谢外舅食驴肠》诗
题冷僻琐细,而作者通过对驴被杀烹食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托了士人不遇的感叹。诗中
妙于使事用典,融化无迹,议论与抒情结合,意象奇特,结尾“忽思麒麟楦,突兀使人惊
”,将诗意发展到奥隐而深刻。这些皆有师从谢景初的痕迹。
元丰三年黄庭坚入京改官,在开封作的《汴岸置酒赠黄十七》是拗体名篇。在赴太和
任途中经汴河、长丘等地作的近二十篇诗,以纪实方式描述了奇伟的自然景观及人在江湖
的感受,突出表现了作者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在经江西庐山作的拗体名篇《题落星
寺》,以神奇的想像、夸张的描写、奇崛的句法、显示了一种独创的风格。太和三年是这
一时期创作的高潮,作诗221首,涌现了大量传世名篇。
继《流民叹》和《次韵奉送公定》之后,黄庭坚在太和作有一组批判社会现实的政治
诗。《上大蒙笼》、《牢坑入前城》、《丙辰仍宿清泉寺》、《己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
书寄山蓣白酒长韵寄答》、《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余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这些诗
皆作于元丰五年春,是诗人因公事到山区万岁乡征盐赋并搜查匿赋之家而作的,反映了新
法实施以来食盐由官府专卖的弊病,吏曹扰民及所见山区穷困荒凉的景象。“穷乡有米无
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遂令五百里,化为豺豕墟”
,皆是现实的写照。诗人是同情贫苦山民的,常常“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以自己
为朝廷官员而感到愧疚,表示“我不忍敌民,教养如儿甥”;“身欲免官去,驽马恋豆糠
”。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受到考验,诗人的内心矛盾而痛苦。黄庭坚在这些诗里以白
描的方式,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的历史画卷,具有诗史的意义。此时苏轼正以政治诗
酿成的“乌台诗案”而在黄州谪所,或许这对黄庭坚产生了消极影响,不敢再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故政治批判不如苏诗尖锐。自此以后,他的政治诗绝笔了,对诗歌的社会功能
予以了重新思考。
黄庭坚本是“轻外物而自重”的,在太和的三年间,黄庭坚更致力于对内心世界的探
寻和对诗艺的执著追求。他在《和七兄山蓣汤》里写出了空前的新意;《食笋十韵》连续
次韵三篇,力图超越前人;《观王主簿家酴醾》的“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咏花而以美丈夫为比,颇为新创。在这琐细的题材里,诗人刻意追求艺术表现的精细与
优雅,体现了富于个性的审美趣味。《读方言》和《演雅》是两篇奇作。《方言》是汉代
学者扬雄的学术专著,搜集了各地方言异字,黄庭坚在诗中叙述了阅读此著的心理过程。
《尔雅》是古代字义训诂的专著,黄庭坚在诗中对动物,主要是鸟类和昆虫的性能作了描
写,最终突出主体对自由闲适的向往。它们突破了学术与诗的界限,开拓了新的题材,虽
然遭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之讥。
我们在黄庭坚此时的诗里可以见到不少名句,例如“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
天”(《次元明韵寄子由》)的属对工巧;“虿尾银钩写珠玉,剡籐蜀茧照松烟”(《再
次韵奉答子由》)的意象生新;“谁言游刃有余地,自信无功可补天”(《次韵寄上七兄
》)的自成句法:凡此皆可表明其艺术的精进。他初任太和作的《题槐安阁》取义于唐代
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发挥荣华富贵归于虚无的观念,使它更具哲理的诗意
,强调槐安之游应在功成事遂之后,深化了主题,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精纯境地。黄庭坚的
《登快阁》是这一时期诗艺的高峰。诗人自拟“痴儿”,故困于尘俗事务,由此表现入世
与出世的矛盾心理,在开阔远大与澄明空旷的自然境界中感到自我的孤独。全诗将写景、
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诗意饱满,和谐优美,对诗人内心世界发掘很深。此两诗的成功,
标志着黄庭坚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瘦硬生新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
元丰七年春,黄庭坚40岁,继室谢氏亡故已三年多了,这时他赴德平任经过泗州(江
苏泗洪),产生了皈依佛法的意念,在佛祖神像前虔诚地发愿皈依。这是黄庭坚人到中年
思想的重大变化,滋长了消极因素,加强了人生的虚无观念。次年作的《寄黄几复》和《
神宗皇帝挽词》亦是力作,为本期创作的终结。宋人陈鹄说:“黄庭坚少有诗名,未入馆
时,在叶县、大名、吉州、太和、德平,诗已卓绝。”所以黄庭坚到京都任职之前,诗歌
的艺术特征显著,风格形成,已是诗坛颇为知名的诗人了。
三、范式建立时期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皇帝亡故,朝政由高太后主持,政局变化,旧党重臣纷纷还朝。四月黄
庭坚以秘书省校书郎入京,十月苏轼以礼部郎中诏还朝。元祐元年闰二月以司马光为尚书
左仆打门下侍郎,吕公著为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尚书右丞,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九月苏
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十一月毕仲游、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试学士院,苏轼并擢四人入
馆职。由苏轼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在朝廷形成一个文人政治集
团,被称为蜀党。黄庭坚此年42岁,在这个文人团体中交往唱酬,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从
元祐元年至元祐四年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的三年多是黄庭坚这一时期的创作高
峰。他后来回忆说:“往在元祐初,与秦少游、张文潜论诗,二公初不得然。久之,东坡
先生以为一代之诗当推鲁直。”自苏轼离朝后,黄庭坚的创作突然下降。元祐六年二月,
苏轼奉召还朝,但六月黄庭坚丁母忧返回故乡居丧,至元祐八年九月除服入京,因哲宗亲
政而政局又发生重大变化。本期黄庭坚作诗413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元祐最初三年间作的

元祐之初黄庭坚与苏轼唱和之作约四十余首,这使他们互相切磋诗艺,互相推重,在
诗坛上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他们的作品分别体现了元祐时期
诗歌的高度成就,最能代表宋诗的艺术特色,遂一时以苏黄并称。史学家王偁说:“始庭
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皆游苏轼之门,号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特长于诗,独江西君子
以庭坚配苏轼,谓之苏黄。”黄庭坚次韵苏诗,大多沿袭原作思路与意象,发挥想像,造
景造情,内容很空泛。元祐元年苏轼与邓温伯偶话
西山旧事,作《武昌西山》七言古体诗,和者三十余人,其中以黄庭坚《次韵子瞻武
昌西山》最为特出。此诗虽然在艺术上无可挑剔,但毕竟是为文造情,缺乏真实的内容。
黄庭坚的名篇《双井茶送子瞻》效唐人崔颢《黄鹤楼》单行入律,不用对仗,气势奔放,
趣味雅致,结尾忽然重提贬谪黄州之事,希望苏轼急流勇退以求江湖之自由。苏轼有和诗
,而黄庭坚反复六次用韵,一再和答,不为所困,展示了高超的技巧与才华。苏轼敏锐地
发现山谷诗已建立范式,形成了独特的诗体。他在《送杨孟容》诗自注“效黄鲁直体”,
诗为五言古体十韵,用仄声韵,无对偶,线型叙事,句法奇崛,以窄韵见长,如“降”、
“撞”、“扛”、“庞”、“缸”皆是冷僻的韵字,属于险韵,故全诗有生新险怪的特点
。黄庭坚当时在诗坛的地位远不如苏轼,故对此甚感惊惶,作《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
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有云:“我诗如曹郐
,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表示谦逊。苏诗汪洋浩瀚,无辙可寻,故无
人效其体。山谷诗虽然新奇,但谨严而有法度,易于学习。苏轼“效黄鲁直体”是对黄庭
坚诗最大的赞扬,大大提高了山谷诗在宋诗史上的地位。
宋人喜好于诗中言理,苏诗亦以理趣见长。黄庭坚在早年诗作中也有言理倾向,但却
枯燥而乏味。本期的创作中如《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以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
、《柳闳展如苏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字作诗赠之》、《
晁张和答秦觏五言予亦次韵》、《岁寒知松柏》、《颐轩诗六首》,这些诗里都有大量的
议论,其中偶以比喻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主要表现虚无的道家观念,形成以议论为诗的特
点。
黄庭坚多年来刻意讲求句法,本期诗作中有许多句子是后来江西派诗人们所称许的,
例如 “可怜远度帻沟娄,适堪今时褦襶子”(《次韵钱穆父赠松扇》)以俗为雅;“飞
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的构思尖巧;“千金市骨
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苏子由韵》)属于点铁成金;“门
合门井不落第二,竟陵公帘定误书”(《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有意破坏句子音节;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寺斋睡起二首》)的意象新奇;“前身邺下刘
公干,今日江南庾子山”(《以梅馈晁深道戏赠二首》)的句势流走爽健;“马龁枯萁喧
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的奇怪构思。在《题竹石牧牛》里,诗
意围绕竹、石、牛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构思巧妙有趣,尤以瘦硬生新的风格见称。这些
都具有山谷诗的艺术特色。
在意境的发掘方面,黄庭坚这一时期诗作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和答钱穆父咏猩
猩笔》以关于猩猩笔的制作的传说为线索借题发挥,暗喻儒者的人生价值并称赞其济世胸
怀。“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巧妙地藉以为儒者写照,诗意极为隐晦,而用心尤其深
刻。《戏呈孔毅父》诗的上段以议论入诗,首联对偶,甚为突兀;下段抒情叙事,表示对
自由闲适的追求。全诗结构奇特,句法拗折,而寄意深微。元祐元年三月司马光向朝廷建
议:“校书郎黄庭坚好学有文,即日在本省别无职事,欲特差与范祖禹及男康,同校定《
资治通鉴》。”〔12〕朝廷同意此建议。不久司马光下世,黄庭坚作了《司马文正公挽词
四首》对这位朝廷重臣作了客观的历史评价,表现了作者对政治局势的深刻见解。在《次
韵答曹子方杂言》里诗人以奔放的笔势,流畅的思绪,和谐而响亮的音节,风雅的情趣,
表达了深沉的人世沧桑之感,江湖自由的向往。在这些代表作品里,我们可见到诗人在舍
弃外物之后对艺术与个人内心世界的认真探索,体现了怡心养性、思致超远的高逸品格。
元祐时期苏黄并称,元祐之后宗山谷诗者蔚然成风,发展为一个庞大的诗派。他们崇尚山
谷诗即以其元祐诗为范式的。
四、艺术变化时期
绍圣元年变法派再度得势,开始对元祐党人进行政治迫害。四月苏轼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
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七月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贬苏辙为秘书监。十一月黄庭坚被责
授涪陵别驾黔州安置。此年黄庭坚50岁,次年四月到黔州(重庆彭水)谪所;元符元年(
1098年)春移戎州(四川宜宾)安置。元符三年正月哲宗病亡,政局略有变化,十月黄庭
坚复奉议郎签书定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黄庭坚复奉议郎权
知舒州,离蜀;七月苏轼卒于常州。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黄庭坚领太平州(安徽当涂
)事,九日而罢。次年三月送宜州羁管。崇宁四年九月十三日黄庭坚61岁于谪所宜州(广
西宜山)下世。宋人蔡绦说:“黄鲁直自黔南归,诗变前体,且云:‘要须唐律中作活计
,乃可言诗。如少陵渊蓄云萃,变态百出,虽数十百韵,格律益严。盖操制诗家法度如此
。’”这11年间作诗422首,是其晚年艺术变化时期。崇宁三年十一月黄庭坚在谪所最艰
难的岁月里,也是他人生旅程将至终点之时留下一段文字:“余谪处宜州半载矣,官司谓
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四月甲戍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旁风,无有盖
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桑,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
不堪其忧耶?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黄庭坚在创作里避免表现迁
谪的苦难生活,坚持将诗歌与政治分离,仅仅作为抒写个人情性、以追求“诗之美”的工
具。宋季诗学家方回对此特别赞赏,他说:“盖流离跋涉八年矣,未尝有一诗及于迁谪,
真无人也。……学老杜诗,当学山谷诗,又当知山谷所以处迁谪而浩然于去来者,非但学
诗而已。”这实际上并非山谷诗的优点,而是一种局限,可见到诗人常以侧面的深隐的方
式表现思想与生活的真实。诗人晚年在谪所冷静地总结诗歌创作经验,发表了许多诗论,
皆强化了元祐时期所建立的范式,而在创作实践中因为诗人直面社会人生,亲临险恶环境
,或者因得江山之助,艺术风格有所变化,使山谷体的内涵愈益丰富。
黄庭坚《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的“荣枯转时机,生死付交态”,任渊解释说
:“谓视穷达若物之荣枯,各随时盛衰,任天机自运耳。……处死生之变,我初无心,从
彼世情自作异见。”《再用前韵咏子舟所作竹》的“虚心听造物,颠沛风云会”,任渊解
释说:“诗意谓竹君无心,但听命于造物,虽风雨之变,颠沛偃仆,亦任其自然尔。”作
者咏竹以寄托对待不幸命运的随缘而倔强的态度,诗句精炼老健。《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
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尾联“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使深蕴的情绪转化为
潇洒的意象。《次韵高子勉十首》是工稳的五律,语句明净,少用事典,对偶工致,寄寓
了对现实的感慨。《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诗意自然而流畅,尾联“朝市山林俱有累
,不居京洛不江湖”发挥主题,翻出新意。《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两国士不可复见开卷
绝叹》句意平淡,对亡友苏轼和秦观的怀念,寄托人世悲凉之感。《赠惠洪》于精整中见
构思的奇崛。这些诗作虽非名篇,但在艺术上是完美的,笔势稳健,平淡而精炼,避免了
故为拗折与险怪的作风。
本期作品中七言绝句约占半数,其中许多是不用事典、平易清新的。《雨中登岳阳楼
望君山二首》淡淡地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于写景之中赋予浓重的主观色彩,意
象清新优美,完全忘记了迁谪的愁绪。《次韵丝雨云鹤二首》清新绮丽,如“园客茧丝抽
万绪,蛛蝥网面罩群飞”,“安知陇鸟樊笼密,便觉南鹏羽翼低”,在精美的意象中含蕴
著困于尘网的苦涩情绪。《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清禅师》形象生
动,不言禅理,抒写见到故人时“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颇有人生空幻之
感。元祐时期黄庭坚曾作《题竹石牧牛》句法奇特,却无深意。他晚年的《题李亮功戴嵩
牛图》五言古体八句,前四句平铺直叙,后四句“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乞我一牧童
,林间听横笛”,诗人以老牛为喻,渴求生命将尽之时得到一点闲适,深刻地表现了特殊
环境下的心情。这些诗作皆以自然清新之笔微妙地寄寓遥深之思。
在黄庭坚晚年创作中还出现一种曲折变幻、神奇莫测的作品,表现了极其复杂的内心
世界与精巧的艺术构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谈论禅理,怀念亡友,评论时局,追忆
近事,往往以白描的方式叙写事实,其情绪与寓意隐于其中。《寄贺方回》作于秦观死于
迁途之后,其沉痛悼念之情却隐于“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之中。《题莲华
寺》所叙之事神奇,意象怪异,虽有任渊之注释,但仍然难解其意。《湖口人李正臣蓄异
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自海外归湖口,石已为好事者所取
,乃和前篇以为笑。时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十六日。明年当崇宁之元年,五月二十日,庭坚
系舟湖口,李正臣持此诗来。石既不可复见,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由
诗题可知作者感慨之沉重,而诗意空灵神奇,摆脱事实,似闲淡随意地抒写物非人非的感
受,结构极为完美巧妙。《梦中和觞字韵》有序云:“崇宁二年正月己丑,梦东坡先生于
寒溪西山之间,予诵《寄元明觞字韵诗》数篇。东坡笑曰:‘公诗更进于曩时。’因和予
一篇,语意清奇。予击节赏叹,东坡亦自喜。于九曲岭道中,连诵数过,遂得之。”这实
为梦感亡友苏轼而作。诗的结构散乱,意脉断续,但颈联的“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
心清凉”表现政治局势的反复,得失随缘而已。尾联的“一丘一壑可曳尾,三沐三熏取刳
肠”则有感于自由的神龟亦逃不脱世网的悲剧,含蓄暗示人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自由。黄
庭坚晚年作品若与以前比较,已在思想方面深刻多了,在艺术上精湛而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江西诗派诗人和后世诗人们学习山谷诗皆以元祐诗为法式,仅得皮毛。山谷晚年艺术精
进之作,超然绳墨之外,无法度可寻,实不易学。虽然如此,但黄庭坚因晚年艺术的变化
,才无愧于宋代最杰出的诗人。
张承凤,重庆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编辑:宋扬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