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有图安静好读: http://goo.gl/7rVNXu
北京第三天,白天R在学校上课,自己一个人到市中心的景点逛逛。
每次工作时在外站(我们以此名词称呼每个因飞行驻足的异国)匆促逗留,对于与一个地方的短暂邂逅已驾轻就熟,拿着高德地图(中国的地图app)按图索骥在景点间独自游走,这样的孤独竟意外成为这次北京行中最安心的一段。
从北大坐地铁往南锣鼓巷,费时大概四五十分钟,期间还要导一次地铁(这里的人称转车为“导”,地铁四号线导十号线、公交导地铁,有趣)。南锣鼓巷是一处胡同,建立于元朝,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直直一条大街八百多公尺,游客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各式店舖林立,有台湾鸡排盐酥鸡、手摇饮料、热狗可丽饼等一切方便拎着走的小吃,也不乏几家刻意营造复古风味的气氛餐厅或咖啡店。吃了一个人民币15元的文字奶酪,店面没有座椅,老老实实的站在店门口把一盒奶酪嗑完,有别于台湾习惯把奶酪做的又浓又香,文字奶酪水水淡淡的,口感格外新鲜喜欢。
走过最热闹的一段后,人群渐渐稀少了,坐在路旁或闲聊或静默的居民,取代了让人眼花撩乱的观光客。这里的人不论或老或少,或壮硕或残弱,臂上几乎都别了一圈红色的臂章,上面写着“维护治安志愿者”,看着别这臂章的人们围在角落叼著烟打牌喧嚣,颇有种中共口号式执政的具现感。
走出鼓巷,往钟鼓楼大街走。 稍早下了一场大雨,北京的天空像是相机般整个换了一个镜头,清澈透亮的蓝天,仿佛前两天的灰濛只是一场技术性的误会。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用来报时的报时工具,暮鼓晨钟。
攀著有些陡峭的木梯向上,来到鼓楼制高点。楼间摆了许多鼓,但除了唯一一座鼓面残破已不堪使用的之外,其他都不是古时的鼓了。幸运遇到每两小时一次的击鼓表演,一群师傅七人,拿着鼓棒一字排开,鼓声轰隆,想像著几百年前, 依这阵壮阔生息的老祖先(不要战我QQ),仿佛听见了前人的智慧。
钟鼓楼相对而建,去完鼓楼再去钟楼,钟楼比鼓楼高度稍低一些,虽然没能听到一声钟响,但光看着大钟沉稳厚实的模样,心中也不自觉拥有一阵平静。佩服古人的睿智,用有形的钟鼓,制造无形却明朗的声音规范,圈住虚无的时间,一种文人版的功能转换。
欣赏完钟鼓楼的壮丽,前往预定的最后一站什刹海,从烟袋斜街往水边去。烟袋斜街走着不输南锣鼓巷的观光商业气息,大概可以比拟为台湾的观光老街吧。人们口中的老北京和今天究竟有多么不同、遗失了什么珍贵,碍于从未涉略这方面,因此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身为一个初来乍到的观光客,却也多少能从整齐划一的水泥街道、刻意复古的街坊,嗅出一丝事与愿违。最后,在水边拍了张照,回到地铁站与R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