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电波”跟“喜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不喜欢悬疑剧,但不会说悬疑剧我吃不到电波,
我觉得电波就是频率,你跟这作品的主创有没有在同一个频率上,
而喜好就更细了,你可以从喜欢一个类型,到只喜欢 HAPPY ENDING(欸)
写文的TAG有多少,喜好就有多少XD
2020年有一部《逃出立法院》的国片,我看完觉得太好看了,太好笑了
但我上网查心得发现大部分观众觉得还好,我才发现我GET到他所有的笑点
连用了摔角WWE的哽我都知道,这个编剧跟我脑电波完全一致阿!
再举个例子就是王家卫的电影,当年《2046》我也去电影院看了
我记得我的理解是很浅的一面,就是男主滚吧,
毕竟年纪轻轻的我不可能跟王家卫的情感观念同频率
再来就是一样年纪轻轻的我看了《斗阵俱乐部》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当然我不可能跟这故事同频率,但我还是看了N遍。
回到庆余年,我觉得他的频率非常普遍(普通的古装权谋),应该不存在不懂
虽然有几个笑点(中国的谐音哽)不在我们的生活范围内,但是也没有影响太多。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在这个故事讲的方式很不同
通常我们看剧时其实都有一个假设架构
初始设定 X 实现目标的过程 X 目标(结局)
先说初设,其实就是仙侠、悬疑、穿越...等等
比较细的还有这个主角有什么特殊能力啦,通常在一开始就会说出来,
有特定喜好的人就容易自行选择来看
后两者也是很多剧一开始就说了。
比如现在大部分的仙侠剧
初设男主女主大部分就是那样 X 谈恋爱+拯救苍生的过程 X 谈恋爱+拯救苍生的结局
(无论BE HE OE)
所有东西都是已知的,编剧就是要在这已知中下功夫,
像美国的情境喜剧就是除了初设以外,其他都未知,你不知道这集会演什么。
如果有编剧背叛了观众的假设,比如恋爱剧不让男女主好好恋爱却一直开别种副本,
那有些观众就会看不下去,因为这跟他心中的已知不同。
很多艺术片大家一开始就看不下去其实就是他初设就没有明明白白讲出来
然后就从头不懂到结尾(中间就睡了)
我觉得庆余年就是有太多未知
初设乍看是穿越(后面跟你说不是)
一开始你以为是揭开母亲的死因并复仇为目的
但是过程上也不是这样
你说主角设定目标是好好活着,但他本来就活得很好(乍看下),
也就是你无法确定这剧到底想干嘛 这过程中又是为了什么目标前进
(虽然有帮藤报仇的短期目标,但不会觉得是最终目标)
我认为庆余年的成功就在这些未知的把控上
让人去猜又不断反转,所以每个配角的行动也不能漏掉,
“原来他当时是这个想法......”
都是看到最后才知道,这也是喜欢的人喜欢的原因吧
我前面推文会用进击的巨人当例子也是因为这样
巨人初设里面有太多未知,为什么会有墙,为什么会有巨人
一开始用战斗来快速推动,让很多人以为目标是打倒全部巨人,过程也是战斗
结果中间一个大段在叙述政治斗争
导致很多人看到这地方没有看下去
即使故事完全没有问题,也合乎剧情发展,却违背观众预想,或是未知太多,
的确会让有些观众无法看下去,但我觉得跟电波无关,
单纯就是个人喜好跟看作品的习惯不同而已,有人能接受这模式,有人不行。
※ 引述《ez910115 (小只黑黑)》之铭言:
: 前阵子我爸一直推我看兰陵王
: 推了很久,都懒得找来看
: 后来拗不过,所幸找来看,
: 前面是不错,中段有点宫斗
: 结果看到一半,变成老婆超爱看
: 一直拉着我一起看完。后面看下去就真的看演技比较多
: 然后老爸又推我看了庆余年
: 看了两集,一直被老婆嫌主角丑配脚丑
: 剧情没高潮又不知道要在演什么的感觉
: (叫我赶快换一部
: 然后我自己看到第四集,是有让我笑的桥段啦
: 请问本剧卖点是什么?
: 穿越+日常+搞笑片吗?
: 要看到第几集才有高潮?
: 然后我觉得范闲演员,有一种翻版周杰伦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