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网志图文版网址: https://reurl.cc/AqQbep
=========================================
很意外栽进了《鹤唳华亭》的大坑,这大概是《瑯琊榜》之后跌坑跌得最彻底的一次...
与《瑯琊榜》很像,《鹤唳华亭》也是在架空背景下集结中国历代史实,而这一次《鹤唳
华亭》所集结的是中国历代有名的废太子,以萧定权的身世背景,很容易想到汉武帝的戾
太子刘据,同为嫡长,同样外戚坐拥兵权,舅舅与表兄弟皆是名将,但刘据还是幸运一点
的,至少汉武帝对卫家始终没有太多忌惮;而皇帝偏心兄弟相残,则可以想到隋文帝的废
太子杨勇,隋炀帝杨广处心积虑投父母所好,最后在父亲临终前矫诏赐死哥哥杨勇;至于
萧睿鉴对皇子们力行权力制衡最终导致太子悲剧,很难让人忽略干过同样事情的康熙及其
二立二废的皇太子胤礽。
这三位都是嫡长子,都是冲龄建储,也都下场悽惨,萧定权之惨,可说齐集古往今来废太
子的冤屈,也就难怪剧情几乎从头到尾都撕心裂肺...
父子相疑,兄弟相残的皇室戏码并不稀奇,但《鹤唳华亭》很特别的部分是将萧定权塑造
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比起《瑯琊榜》乃至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都有些将主
角人格过份理想化 ,《鹤唳华亭》的萧定权充满了人味,他有他的怯懦,他也有他的勇
敢,导演说定权是个“小怯而大勇”之人,说得十分贴切;而同时他也有他的狼狈与凶狠
,有他的无情与偏私,他对所爱之人怯懦,他也为所爱之人而勇敢,他甚至曾几次因为想
保住所爱而罔顾道义,但幸也不幸的是,人生的道路上,当他坚持过某些事时,他身边也
聚集了一帮人,在他快要守不住时拉他一把,在开篇,老师卢世瑜重写试题为他脱罪拉回
了他;在结尾,文昔重写手书敲醒了他,最终的深意却也还是为他脱罪......两次几乎跌
倒,却都被所爱之人拉回,于是在最后的抉择里,他终于可以明白什么是君子有所为,有
所不为。
演员罗晋说,萧定权的人生是大圆满,圆满是因为他最终守住了君子之道,他或许不幸,
却也幸甚;他或许挣扎难堪过,但最后却求仁得仁。君子之道艰难,定权在开篇就声泪俱
下地向老师控诉过,但在最后,他能坚定放下舅舅递出的鞋子,这个太子最终鲜血淋漓地
站稳在君子之道上,一片赤诚。
于是开篇时老师将私印交给文昔的那番话,到终局又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 萧定权遗失在
老师处的珍宝,是私印,是文昔,也是“民成”的君子之道。文昔所保管的,为萧定权所
找回的,是曾经遗失在挣扎求存里的珍宝,在最艰难的时刻,保住他最后的赤子之心。
萧定权之所以可以不完美,可以这么真实有人味,在于剧本非常深刻细腻地刻划了他的处
境之惨,让观众根本也难以苛责他后来的崩溃偏离
从开篇的冠礼案与科场案,我们就看到一个充满孺慕,渴求父爱,却始终求而不得的儿子
,萧睿鉴每每将种种折磨美其名曰砥砺太子,然而实际上,他所谓的期许都既缥缈又飘忽
,儿子没能力处理好,他以父对子的立场失望;儿子太有能力处理好,他以君对臣的态度
戒备,萧定权之罪,罪在顾家;萧定权之过,始自出生,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让父亲满意
,但他这一辈子都在希望让父亲满意
孩子在成人之前,是真的很难自己去分辨哪些是自己的错,哪些是父母的错...他们会很
自然地以父母之是为是,以父母之非为非,他们不会对父母的是非提出太多的质疑或反驳
,而当自己做不到时,错的自然是自己。有人说罗晋演得太用力,但我非常喜欢罗晋在诠
释这个角色时的细节,他哭着跪着爬著抖著,他撕心裂肺地哀求着爹爹不要说那个字。那
都是做儿女的,在被父母情绪凌迟时,很自然的反应。我不记得有多少次,自己也是在这
种哭号里抽搐著倒地,那一变再变的标准,那永远走不到目的的黑暗,那不断被往后挪移
调整方向的终点线,那些完全不堪回首的情绪深渊.....很多旁观者都会说,那你就不要
在意就好了。怎么可能不在意? 那是父亲!
萧定权最惨的,是在儒家的君臣父子框架里,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这片黑暗,也一辈子
都无法质疑父亲的是与非。当君是天,臣是地,当父是天,子是地,天地之间,人又在哪
里
作者很巧妙地在这个剧本里,透过萧定权的悲剧质疑了儒家的君臣父子,却又透过萧定权
的圆满肯定了儒家的家国天下。《鹤唳华亭》讲的是“人”的故事,人性与儒家伦理纲常
的激烈对撞,人性与儒家家国大义的升华相映,人性在这样的世道中求得圆满的艰难与精
彩。
其实从最开篇的冠礼案,就已经总结了整出戏的核心:
馋岂有端 罪实无名
全君臣义 成父子亲
家国永安 天下太平
君子今日 百罹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