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琅琊榜》首播的时候,我正在忙期末论文,只看了一些片段就没空再追下去。趁
这段时间毕业即失业,我就从头到尾补看一遍。
之前在板上爬过文,发现好多大大都写过《琅琊榜》的心得,篇篇精辟,而且情感细腻,
我看了完全五体投地。至于我自己,身为一个没血没泪的人,写不出那样的文,只好说点
简单杂乱的想法。
一、 开场。
如果说,有哪位演员教我学会追剧前先上网查分集剧情,那肯定就是胡歌了。他之前演的
《仙剑》系列、《神话》,都是前面喜剧风格,后面急转直下变成悲剧,让人措手不及。
所以想当然我在追《琅琊榜》之前,也先看爆雷,确定剧情走向再追。
不过我看了第一集之后,就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琅琊榜》一开场,它就已经
暗示了后面的剧情和结局,不会让人误以为是喜剧。开场画面梅长苏梦回梅岭,一片炼狱
景象,然后他从梦中惊醒,紧握赤焰军手环,看见门外青山隐隐。我认为梅岭那段梦境跟
他握著的手环,就传达出梅长苏一直背负著赤焰冤案这个重担;而门外明亮秀丽却远不可
及的青山,象征他追求的清明朝局,还有日后沉冤得雪。同时梅长苏披头散发,形容憔悴
,暗示他病情不乐观,前途艰险,也奠定本剧悲凉的基调。我刚看这段时还一度把他跟蔺
晨搞混,因为蔺晨是少数经常披头散发的角色,后来才靠剧情以及眼睛、鼻子的形状认出
那是梅长苏。
二、 定位。
《琅琊榜》这名称来自琅琊阁每年制作的排行榜,有什么公子榜、高手榜、富豪榜,听说
原著里还有美人榜。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设定,就觉得琅琊阁好像古代版的《富比士》杂志
社,他们做的排行榜还天下皆知,想必琅琊阁也经常发行排名杂志,读者遍及各国,连北
燕皇子都会看。
再往下看还会发现,琅琊阁不只是做排行榜,他们其实靠回答问题赚钱,帮麒麟才子打广
告,阁主还可以替人看病,琅琊阁在这里的定位,好像是集排行榜杂志社、民间智库、广
告公司、医院四种性质于一身,我该说它是万能公司吗?
另外,第一集就提到,梅长苏帮助在北燕最无背景的六皇子被册立为太子,这一段据说是
电视剧加的,原著没有。有人认为梅长苏除了大梁,还管北燕的事,未免太忙,而且他不
可能像在金陵事奉靖王一样,跑去事奉北燕六皇子。但我认为他应该是靠写信给北燕六皇
子来提供建议,他在去金陵之前应该跑不了多远;而且这一段可以铺陈梅长苏的本事,为
后面太子和誉王竞相争取他效力增加可信度,不然仅凭一张纸写着“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太子和誉王就相信了,理由未免薄弱。不然你看《三国演
义》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个都得了,也没安天下啊?宣传词要搭配
实证,才能让人信服。只是这么一来,也更容易让靖王怀疑梅长苏的用心和忠诚。
三、 剧情。
我感觉《琅琊榜》的剧情结构似乎是分成三大段,每一段搞定一个反派,第一段扳倒谢玉
,第二段扳倒夏江,第三段说服梁帝重审赤焰案。上一段剧情牵出下一段,每次剧情高潮
前都会有伏笔、推展、情绪堆叠,像是海潮式结构,布局严谨。另一方面,它的风格偏向
含蓄内敛,有话慢慢说,也满合我的口味,毕竟一直看演员像马景涛上身一样大哭大吼,
或是讲话像机关枪一样快得让人追不上,很容易就会审美疲乏。
另外,有人称《琅琊榜》为“中国版《基度山伯爵》(又译《基度山恩仇记》)”,我仔
细看了一下,这两个故事前面的确有满多情节相似,不过《琅琊榜》和《基度山恩仇记》
有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基度山伯爵的复仇行动主要是为了自己,但梅长苏在复仇之外还有
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他是为了替七万赤焰军平反、为了看见朝局清明而活,很少顾虑
到自己,而剧中许多如沈追、蔡荃这样的纯臣也是这样富于理想。海宴似乎很喜欢曹植的
〈蝉赋〉:“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这几
句话就代表全剧的主旨,那只玉蝉也象征剧中众多贞节志士。我上一次看到有这种精神的
陆剧是《止杀令》(该片同样由山影出品),但那是宗教故事。
四、 收尾。
《琅琊榜》最后一集是赤焰一案沉冤得雪,四周国家同时来袭,梅长苏死也要去指挥战况
,收尾就在登基后的靖王题下“长林军”三字纪念梅长苏/林殊。有人说这是为结局而结
局,不过我看了却心想:编剧终于听到我的心声了!记得我以前看其他宫斗剧时总会想:
你们整天内斗,不会搞到亡国吗?我要是敌国,就趁你们内斗时打过来。果然《琅琊榜》
编剧就写了内斗之后的外患,这里的敌国想法完全跟我一样。
至于梅长苏,他求仁得仁,这样结局倒也没什么遗憾,只是苦了众多爱他的人。他最后服
用那个可以激发体力却是致命毒药的冰续丹,我听了总会联想到甲基安非他命(俗称“冰
毒”),临床上曾当作兴奋剂使用,德国、日本也曾在二战时期给士兵服用,来提升战斗
力。
最后一集在主角三人安排各前线主帅那段,我有两个疑问。其一是霓凰安排聂锋、夏冬夫
妇二人同行去打北燕,因为只有夏冬听得懂聂锋说的话,我在想夏冬不是回去坐牢了吗?
她是何时出来的,难道我漏掉了什么没看?其二是由梅长苏亲自对付的“大渝”,我想国
名前加“大”应该是对自己本国的美称,对于敌国,直呼“渝国”或就其地理位置称为“
北渝”就好,何必言大?我之前看《精忠岳飞》也有同样的问题,宋人称敌国为“金国”
即可,何必喊“大金”?敌国之间没用脏话互相问候,就算很客气了。
五、 主角。
关于演技,我认为演员背好台词、做出剧本要求的动作是基本功,能做出符合角色当下情
绪的脸部表情(如果是现场收音或演员亲自配音,还有声音的表情)是进阶能力,最高段
的演员应该能掌握一闪即逝的微表情,以及出于本能的肢体动作。
梅长苏这个角色,特别难演,因为他首先是个病患,其次性格隐忍,另外他又是昔年飞扬
跳脱的少帅,整体来说外弱内强。这表示演员必须演出病恹恹的样子,说话举止要含蓄有
礼,眼神还要自信满满,偶尔锋锐如刀,身体和眼神所表现的情态完全不一致,可说是演
技大考验。
听起来很难,但我认为胡歌做到了,他在剧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出于自然,让人只觉得他
就是梅长苏,不会感觉到他是在演戏。之前有人分析过他在因病驼背跟抬头挺胸之间的转
换,还有他对眼神的掌握,而我注意到的是他的微表情跟脚步。
在微表情的部分,我以为做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第一集梅长苏初来宁国侯府见到谢玉,
他低头作揖时眨了一下眼睛,然后回想起谢玉在梅岭攻击赤焰军。这个眨眼不是眼睛瞪酸
了才眨,那是符合人类心理运作的表现。人在看到厌恶的人事物时,会下意识地瞇起眼睛
,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这时为了礼节需要,会再重新睁大。胡歌这一眨眼,可以说非
常精确地演出梅长苏痛恨谢玉却又马上注意掩饰、极力克制的心理状况。
在脚步的部分,人体中最依本能行动、最难刻意控制动作的部位就是脚,但是最优秀的演
员可以控制。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香港电影《桃姐》,影后叶德娴饰演的桃姐中
风之后,她的脚步就变得蹒跚沉重,跟我外公过世前的步姿一样。而在《琅琊榜》里胡歌
的所有演出中,最能展现他对脚步的控制,是在第三十九集,梅长苏被搀扶著走出悬镜司
地牢那一段,那时他脚步摇晃不稳,看起来就是一副快要倒下去的样子,完全符合梅长苏
在悬镜司受尽折磨后的身体状况。
另外,听说《琅琊榜》在拍冬天烤火取暖的时间,其实是在夏天,大家都热得要命,而胡
歌在大热天还要裹着毛领斗篷演出怕冷发抖的样子,只能说这部戏不只考验演技,连演员
的温度感受都一起考验进去了。
至于之前被人讨论到烂掉的火寒毒与乌金丸,这真的是剧情上的一大漏洞,我来尝试硬拗
一下,看看能不能圆得过去:梅长苏所中火寒毒或许太深,即使剉骨削皮也无法彻底清除
,体内仍存有属性极为寒凉的火寒毒,而悬镜司的乌金丸可能类似魏晋的五石散,药性燥
热,服下后遇到原有的火寒毒,在体内互相冲撞一阵,就被抵消殆尽。这样……大概……
说得过去吧?
六、 人际。
在主角的人际关系这一部分,我主要想谈霓凰跟靖王。
关于霓凰,我注意的是她与主角的CP感。我观察演员有没有CP感,不是看两位演员的相貌
是否登对、有没有很多亲热戏、有没有讲很多甜死人不偿命的台词,而是看演员的举止像
不像情侣的互动。这里我要举一个反例,就是《仙剑奇侠传三》的霍建华和唐嫣。他们在
剧中饰演相恋三生的徐长卿和紫萱,一度还有谣言说他们假戏真做,但我当时光看剧就知
道他们并不是真的恋人,因为他们在剧中拥抱的时候,只有上半身接近,下半身却有距离
,显得两人有些生疏,顶多只是朋友,后来他们各自结婚,证实了我的观察。
那么,胡歌的梅长苏和刘涛的霓凰郡主,有没有演出像情侣的互动呢?我看起来是有。在
第十二集长亭相认及第十九集苏宅道别的桥段,梅长苏和霓凰相拥时是全身贴近,正是情
侣该有的表现,即使他们在剧中没有太多亲热剧情,但他们有演出这对未婚夫妻似淡实浓
的情愫。
关于靖王,这个角色考验演技的地方就是他认出林殊的前后对比,认出前要有主从感,认
出后要像兄弟情。我选择第二十四集开头跟第五十二集开头做比较,两段都是梅长苏和靖
王在谈赤焰案,但是在前面靖王还只当梅长苏是个谋士,在后面靖王已知梅长苏即是故友
林殊。第二十四集,王凯的靖王讲话时很少正眼看梅长苏,而且全身挺直紧绷,明显抱持
著防备心,梅长苏则单方面对他毕恭毕敬,一看就知道是主从关系;而到了第五十二集,
靖王和梅长苏并肩而坐,靖王无论是姿态或面部表情都放松许多,讲话时会把脸转向梅长
苏,上半身也会稍微弯向他,两人的动作有点像是镜像般彼此对称,的确就是好友之间的
互动。
其实整体来说,《琅琊榜》并不是只有主演胡歌、刘涛、王凯三人演得好,而是所有演员
的表现都在水准以上。一个人演得好是演员本身的功劳,但所有人都演得好就是导演的功
劳了。这里要感谢爱演又会导的导演群,让大家有一部好戏可看。
不过说到人际关系,剧中有个地方让我满讶异,就是认出林殊的人大多有所依凭,比如蒙
挚靠事先通信,霓凰听言语破绽,静妃看《翔地记》避讳,但第二集太皇太后虽然失智,
却能在没有提示的状况下,一眼就认出林殊,她到底是怎么认出来的,我至今百思不得其
解。
七、 配乐。
我刚开始看《琅琊榜》是直接看,影片声音散逸在空气中,乍听之下还以为它大部分只有
对话,安安静静,扣除插曲外没有什么音效和配乐,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感觉就像听了一
幅白描山水小景。直到有一次外面下大雨,连对话的声音都完全掩盖掉,我戴上耳机来听
,这才发现它原来是一幅浓墨重彩的青绿山水长卷,情绪丰富得很。它的片头曲、插曲都
恰如其分,片尾主题曲〈风起时〉旋律简单,我听没几遍就会唱,却又意境深沉,有种“
大曲必易”的架势。
而在剧中配乐方面,无论是第一集梅长苏乘自行船吹着笛子登场,那种清雅悠远的笛音,
还是最后一集靖王登基后为新军赐名写下“长林军”三字,那种昂扬壮阔的交响乐,都表
现得可圈可点,后者更是我为《琅琊榜》写下这篇心得并为它填一首长调词的主因,通常
我都很懒,看剧不写心得,这次是少有的例外。此外,第四十二集梅长苏和穆青一起喝茶
的配乐,因为我有在听茶禅一类的音乐,所以听到那种古筝缓慢摇指的手法,就联想到古
筝佛曲〈大雄宝殿〉,除了倍感亲切,还瞬间觉得画面上那两人就算突然换成光头也没有
什么违和感。
在此附上我为《琅琊榜》填的长调词:
咏《琅琊榜》,调寄〈沁园春〉,用韵第十三部
天水沧茫,漫漫扁舟,袅袅笛音。是白衣卿相,霜操素志;彤弓飞将,碧血丹心。重谒金
陵,时瞻魏阙,举目纲维皆陆沉。奇谋定,令山河变色,荡却邪阴。 前尘往事难寻。岭
表劫余,仍保赤忱。纵江湖日远,孤忠未易;红丝虽断,眷恋犹深。鼓震边关,突围北境
,万里冰凝霑满襟。悲殇国,但名留军镇,风起长林。
“彤弓”是专有名词,见于《左传》,指朱红色的弓,这里指林殊用过、靖王收藏的那把
弓,不过主题曲都管它叫“朱弓”。词我自知填得不大好,还请各位多多包涵,将就著看
。
感谢大家看完这篇冷硬又囉嗦的心得,最后请靖王唱首歌来缓和一下情绪。
靖王:我是男生,爱哭的男生~
配上剧情毫无违和感,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