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出处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2340303
==================================
最近,一部关于房地产中介的热播剧《安家》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部电视剧发生在中国
最“特别”的城市,上海。 为什么要说上海最特别? 相信许多外地朋友对上海的印象
很复杂:她经济发达、现代化、时尚,一面保留着老上海“十里洋场”的腔调,另一面是
吴侬软语隔绝了大部分语境之外的过客。 但我看了二十集《安家》,最终还是无法忍受
这种违和感,关掉了电视。 因为,作为一个曾经在上海打拼过的人,我不想在上海剧里
听到所有人都夹着北京腔调。 在《安家》里,上海变成了一张空荡荡的背景板,每
日能经过的东方明珠仅仅是空虚的一纸张贴画。
一部丢失了方言和地域特色的电视剧,到底把家安在了哪里?
《安家》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上海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故事。 这家中介公司不仅是卖房这
么简单,它还是街坊邻里的联络站,也是社会百态的显微镜。走进“安家天下”买房的
人们,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
《安家》本应是一出“羣像”大于“主角”的都市剧,但是如这些年来的职场悬浮剧,又
一次地让观众失望了。 除了目不暇接的上海街景,不断闪现的虹口区徐汇区路牌,我们
几乎难以在这部属于上海的电视剧中找到上海的味道。
孙俪接手的头一单客户,是卖包子的夫妻俩,在上海打拼了十几年,是市井羣体的最佳代
言人。 老戏骨韩童生操著一口流利的京味普通话,有一种北京的哥南下上海开包子铺的
错位感。 亲切倒是很亲切,但是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在上海底层摸爬滚打的小店老板。
孙俪的邻居,一位喜欢到处打听房子的大姐,这个角色是上海中年妇女的最大公约数。
但是,我们看到闫学晶老师讲著东北话出场了。 不可避免这是一位迁居上海的老铁岭
人。但你凭良心说,有没有串台到隔壁《刘老根》的感觉?
生个大儿子,扭段大秧歌 还有孙俪接待的老年夫妇,老太太流利高亢的北京话,仿佛他
们正在看的房子不是老洋房,而是四合院。 演员对刻板印象中上海人的“挑剔高傲”拿
捏得面面俱到,但却唯独讲不出几句地道的上海话。 孙俪也是巧了,她负责的这块片区
住的都是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啊?
来隔壁中介公司维权的大爷大妈们,为了替同伴讨回十万块服务费,能在店门口支起麻将
桌,跳起广场舞。 情节的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羣演们的表现也相当不俗,但是总让人感
觉差点意思。 差的就是耳边没有响起我回忆中的上海口音,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节奏,大
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吵起架来外人根本插不上嘴,这才是市井生活最鲜活的一面。
再看卖房的这些中介。 安家天下的“老谢”,是一位驰骋中介市场的老业务员,年轻员
工们也要称他一声“爷叔”,是个上海本地的老油条,人情世故门儿清。
可惜的是,他也是几位中介里唯一一位会努力蹦几句上海话的演员。其他几位就没那么专
业了。 比如我们看到了来自北京南城的王自健,饰演了一位靠富婆师奶们冲刺业绩的“
中介王子”。 王自健的“京味贫嘴”的确逗笑了观众,但是很明显,他演的是北京中介
小王,而不是上海中介凯文。
和安家天下打擂台的,是隔壁的两家“野鸡中介”小红帽与阿拉丁。 如果说安家天下是
全国连锁的“链家”“贝壳”,那么野鸡中介就是当地的三线品牌,靠的是嘴皮子和野路
子。 这样一来,当地小中介不说上海话就更没理由了吧?毕竟你得接近羣众才能夺回市
场啊。
弄堂里的爷叔阿姨,变成了胡同口的大爷大妈。北京演员们拿着腔,试图表演出他们想像
中的“上海人”的尖酸刻薄——
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明白,这并不是真实的上海。 值得玩味的是,最终竟然是由孙俪这
个地道上海人扮演了一个外地来沪打拼的姑娘。 说到底,这就像孙俪在剧中发飙时说
的那句话: 你们人在上海,说什么京片子啊?
弄堂里的爷叔阿姨,变成了胡同口的大爷大妈。北京演员们拿着腔,试图表演出他们想像
中的“上海人”的尖酸刻薄——
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明白,这并不是真实的上海。 值得玩味的是,最终竟然是由孙俪这
个地道上海人扮演了一个外地来沪打拼的姑娘。 说到底,这就像孙俪在剧中发飙时说
的那句话: 你们人在上海,说什么京片子啊?
要知道,《安家》并不是个例,甚至还算表现得不错。 早在孙红雷和关晓彤主演的电视
剧《好先生》里,我们就看到了这位所谓“从小留美生活,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彭佳
禾,一出场就用一嘴流利的京片子让观众吓了一跳。
说不定还能打段快板。
您在哪留学来着? 在上海弄堂里等待儿子和孙女回家的老奶奶,一家团圆的时候想到的
是什么? 包顿大馅儿饺子,还得是肉多的。
看到这儿,估计不少上海观众要拍案而起:伐好意思,阿拉不吃饺子。 那么多上海美食
,不够电视剧挑一个拍吗?为啥非得是北方人一顿不能落的饺子啊。
连上海老人对孙辈的爱称“孙囡”,也变成了我的大孙女(儿话音重读)。
还有前段时间风风火火的《都挺好》,讲的是苏州的普通人家故事。 倪大红老师的演技
无出其右,但是这老两口子,真是一点儿苏南味道都没有。
我们的都市剧有了越来越精致的街道布景和室内布局,我们把故事架构在烟雨朦胧的江南
、雾气弥漫的四川、精致时尚的上海,但却抛弃了一个最有力的道具:演员的口音。
其实,中国电视剧史上,曾经也有许多“大杂烩式”的好作品。
儿时的电视剧里,我们能听到天南海北的方言,普通话反而变成了少见的腔调。 拿大家
都爱看的《武林外传》来说,除了五位主角的陕西话、东北话、福建话,更可贵的是能
在众多配角身上听到全中国的方言。 比如邢捕头和小六,山东话和天津话的组合让人想
憋笑都难,说句123都让人笑到打滚。
比如看到赛貂蝉和她的跟班小翠,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河南话:居然是零耶!
看到杜十娘,就会想起她带着南京口音的那句:收拾东西,回扬州!
同福客栈就像一口大锅,里面烹煮著各地的人情,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乡音。
除了《武林外传》,还有一部情景剧只要你打开了就不会换台,那就是《炊事班的故事》
。 在空军基层连队的一个炊事班里,有讲著广东普通话的洪班长,有扯著东北话的大周
、小姜、帅胡,还有说著河南话的机灵小毛,山东大汉老高。
胖洪和说著天津话的班长斗起嘴来,仿佛现场说相声。如此具有地域碰撞的对话,只有方
言才能达到效果。 胖洪:是! 连长:是嘛是?胖洪:不是! 连长:嘛不是?胖洪:嘛
都不是!连长:贫嘛贫? 情景喜剧不是咯吱观众,而是用真实的生活让观众会心一笑,
这就少不了方言的调味。
方言不仅可以为情景喜剧制造笑料,在严肃的正剧里面,方言还是体现家国情怀的注脚
。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散兵游勇,有讲著北京话的贫嘴小太爷孟烦了,说著陕西话
的郝兽医,血性的东北佬迷龙,文弱的上海人阿译,湖南人不辣,川军团的要麻,河北人
豆饼,还有北方人永远听不明白的广东佬蛇屁股。 团长龙文章带领的炮灰团操著各地方
的方言,而虞啸卿的精锐部队却说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像是流水线上打造的精致武器
。 炮灰团的每个人,他们都是带着故土的根的野草,跟着没有根的团长,最终达到“反
英雄”的戏剧高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句方言里都藏着这个人生活过的土地、吃过的食物、交往的人
。 “我去过的那些地方,我们没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干丝烧卖。
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上海的润饼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
广州艇仔粥和肠粉,旅顺口的咸鱼饼子和炮台,东北地三鲜、狗肉汤、酸菜白肉炖
粉条,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宫殿的鸭血汤,还有臭豆腐和已经打成粉了的长沙城。
”
——《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才是体现中国之“大”的羣像。
如今的影视市场,华北官话以外的地区被消音了。 也许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曾经有沪
语剧《孽债》,有川话剧《山城棒棒军》,有粤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些极具生
活底蕴的电视剧并不会因为方言隔绝全国各地的观众。 而近些年的都市剧《欢乐颂》虽
然发生在上海,但看完了你会发现故事发生在北京也很合理。 城市变作一具空壳,
容纳著不吃五谷杂粮的端正腔调。 我们看不到这些来沪打拼的角色,他的故乡到底在哪
里。
文化影视资源不断向北京倾斜,形成了不对等的语言环境,南方口音的话语权步步退让
。 被誉为上海《教父》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有种说法是导演程耳为了让观众直观感
受到权力,所以让葛优说北京话。 所以极其微妙的一幕出现了,杜月笙一开口是流利的
京腔。
相反,讲述北京的都市剧,旅顺的佟大为,上海的朱雨辰和马伊琍,想录镜的前提条件是
学会一口正宗京腔。 他们努力抹掉原生身份,演好了一羣“北京当地人”。
十几年前的《奋斗》 现在的演员拍戏省事儿多了,只需要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就能顺利
过关。 似乎只有老一辈演员,还愿意在口音上较劲了。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
君妈妈,一个典型的上海阿姨,是由北京演员许娣老师塑造的。
《红色》中的金爷讲一口流利的苏北话,老演员李天柱竟然克服了台湾腔。
如今你想听地道的方言,只能去文艺片里寻找了。
在《江湖儿女》里听山西话
在《南方车站的聚会》里听湖北话 许多演员不拿方言口音当回事儿,他们可能不知道,
当年梁朝伟演台湾电影《悲情城市》时, 因为不会闽南语,侯孝贤把主角林文清改成
了哑巴。
方言是传播地域文化的最基础的介质,这里面承载着高原的苍茫、黄土地的粗犷、水乡的
软糯、山城的泼辣,是风土也是人情。 如果我们让方言消失在时代的风中,才是中国影
视最可悲的进化。
怀念那不同口音的大杂烩!
=== end of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2340303 ========
清明长假在家用知乎刷陆剧相关八卦时看到这篇文
以前看到中国网友嫌弃台湾演员的口音时,心里总觉得有点怀疑:
1.他们日常生活里听不到南腔北调?
2.他们的南方人都不会不爽电视上一面倒的北方音?
沿着这篇知乎又推了几篇'方言'相关的文章, 证实了我的怀疑是合理的,只不过可能多少
被压制下来.
在这之中我还看到伍佰相关的文, 有文趁著伍佰最近的热度讨论了方言流行乐的可能性
然后又想起看'战长沙'时的不适感:除了主角太中二之外, 老奶奶满口的字正腔圆也挺怪
的, 虽然我不知道长沙口音是什么样, 但, 应该不是那位老奶奶的感觉.
目前的陆剧现代剧, 人人都字正腔圆实在太脱离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