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张纪中、赵宝刚、海岩的采访报导

楼主: djdotut (Mockingjay)   2017-12-09 12:33:05
为何电视剧黄金时代总有经典?慢工才能出细活儿
2017年12月08日 11:30 新京报
新京报专访王扶林、任大惠、郑晓龙、赵宝刚、海岩、英达、张纪中、张一白、刘欢、
张凯丽十位电视人。他们都是中国电视剧黄金时代的缔造者,回首当年,他们没有当经
典来拍,唯一可以保证的是用百分百的努力对待创作。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pemf5813833.shtml
(此为段落节录,全文请看网页)
以下选贴张纪中、赵宝刚、海岩、王扶林等人的采访报导
张纪中:很多演员没有艺德 有些明星就会为难剧组
2017年12月08日 15:09 新京报
  对于不少70后、80后来说,武侠剧,尤其是根据金庸作品改编的武侠剧,香港TVB
出品的一系列作品绝对是“心头的朱砂痣”。而内地武侠剧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
就是张纪中。
  不管是必选风景秀美之地的实拍,还是缥缈慢镜头的运用,张纪中以迥异于TVB制
作风格的一系列金庸武侠剧在电视剧江湖立足,甚至深深影响到现今玄幻剧的拍摄手法。
  张纪中与金庸剧的渊源,还要归因于他是个有心人。1998年,金庸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果央视能够(把他的作品)拍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好,他愿意以一元
钱转让其武侠作品的版权。这句话大多数人只是听听罢了,但张纪中却记在了心上。正
是由这句看似玩笑实则认真的话,张纪中担任制片人的央视版《笑傲江湖》之后登陆荧
屏,从此开始了金庸、张纪中两人联手合作的“金庸剧”时代。
  忆当年,张纪中说他对自己所有剧组的唯一要求就是敬业,对于现在的“小鲜肉”
,他说并不是不想合作,而是要找志同道合的人,拍“烂剧”,没有意义。
  李雪健拍26集戏跟组一年
  金庸希望武侠剧能拍得像“三国”“水浒”般大气
  张纪中曾担任央视版《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片。回忆当初,他说:“那时候
人们有一种责任感,想的是我们拍一个戏,怎么超越自己,不是说比著谁,现在还有这
样的吗?扎在横店不管哪儿就拍了,抠抠图像就成了,这倒是种省事的办法,但能拍好
吗?当年我腿断了,还拄著拐棍去看景呢。再比如李雪健,《水浒传》他一共才二十六
集戏,跟了一年多,真的是咬牙坚持。他不愧是一个大演员、大艺术家。”正是凭著这
股劲儿,让央视拍出了经典的“三国”“水浒”。据张纪中说,金庸觉得此前香港拍的
金庸剧质量还是差点意思,毕竟都是棚里拍,条件受限比较多,希望央视能拍出“三国
”“水浒”般大气的武侠剧,所以很快与央视达成了协议。
  张纪中选拍的第一部金庸剧是《笑傲江湖》。因为要是拍《神雕侠侣》对特技的要
求会很高,“比如那个雕就不好弄。”
  ● 许晴吊威亚全都自己演
  那个时候演员非常有职业道德。“许晴拍《笑傲江湖》时,有一个动作,拿着匕首
啪一翻,拍了五十多条。从三十米高的威亚放下来,她都是自己来。当时,剧里所有的
演员都是早早到剧组,练剑。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演莫大的刘仲元,那时候已经八十多岁
了,没有助理,被热得够呛,可还是坚持拍戏。”
  拍戏人工成本控制在30%
  现在占到七八成,有些明星和经纪公司要求太多
  《笑傲江湖》在央视播出后,在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金庸迷们
指摘许晴饰演的任盈盈没有少女感,李亚鹏演的令狐冲不潇洒。这些反应,张纪中没有
料到,但他最在意的还是金庸的意见。张纪中说,当年金庸对央视版《笑傲江湖》的开
头不满意,认为令狐冲和任盈盈出场太早。张纪中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讲给金庸听。“我
说改编的依据,是从人物关系出发。金庸不同意,说诸葛亮出场还晚呢。我说诸葛亮在
三分天下的时候才出现,是因为是个历史阶段,这个不一样。”于是,金庸小小的不满
也被化解掉了。直到金庸看了剧说拍得确实不错,他这才松了口气。
  之后,张纪中又拍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他说:“我们
那时候拍戏人工成本大概控制在30%,拍《笑傲江湖》时,李亚鹏八千块一集,现在我
看有好多戏要占七八成。有些明星和经纪公司除了会谈判钱,就是为难剧组,要求吃的
、住的、出发时间,从来不为剧组着想。”
  ● 黄晓明连拍50个小时戏
  “有多种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小鲜肉’现象。不是说小鲜肉贵,老腊肉就不贵。小
鲜肉不敬业也是‘业余’的经纪公司惯的。就说黄晓明,拍《神雕侠侣》时,他有一次
50多个小时没回酒店,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三个组拍,早班出去接晚班,现场化妆,困了
托著脑袋瞇一会儿,没工夫回去睡。黄晓明一直说:‘没关系,我能坚持。’所以说,
他今天的成功是有道理的。我认为以前是戏捧人,现在反过来变成小鲜肉捧戏,所谓对
艺术的要求,没有。”
  当年拍剧是想做艺术品
  “现在好多演员把艺德放到一边”
  在张纪中已经完成的金庸剧里,由胡军、林志颖、高虎主演的《天龙八部》是口碑
最好的一部。张纪中说,金庸一般不会要求看剧本,自己每拍一个剧的时候都会告诉他
,将会拍成什么样子。比如拍《天龙八部》时,张纪中跟金庸说,这个戏我可能要改一
下,以乔峰为中心,而不是以段誉开场。“《天龙八部》我希望能拍得豪气冲天,把乔
峰的义薄云天、侠骨柔情的气概拍出来。”在金庸的作品里,《碧血剑》是电视剧改编
次数最少的。张纪中看中它是因为《碧血剑》实际上是一部历史正剧,既体现了金庸对
历史的研究和观察,也让张纪中的正剧特长有大发挥的空间。
  作为某种程度上的一位开拓者,张纪中的一系列武侠作品褒贬不一,但正如某些网
友说的:“看了后人拍的令狐冲和东方不败谈恋爱,以及浓艳的配色,才知道张纪中版
的武侠剧有多好。”张纪中直言不讳地说道:“现在好多演员把道德、艺德放到一边,
我们那时候拍剧是觉得大家要做一个艺术品,不是说仅仅为了挣钱……所以现在难出精
品。”
  ● 派纠察队酒馆吼人回剧组
  张纪中回忆说,拍《水浒传》时剧组风气很正,“如果只想着去打牌、喝酒,怎么
能拍出好作品?拍《天龙八部》时剧组有人打架喝酒,后来规定到时间必须归队,专门
派纠察队到酒馆里都把人吼回来。”
  张纪中主要作品
  1989 《百年忧患》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89 《有这样一个民警》
  第1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短篇奖
  1990 《刑警队长》
  1994 《三国演义》
  1998 《水浒传》
  2001 《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
  2001 《笑傲江湖》
  2003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
  《天龙八部》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十佳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2006 《神雕侠侣》
  2007 《碧血剑》
  2009 《倚天屠龙记》
  2011
  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人物”称号
  2017 《侠客行》
(责编:得得)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qvn1513785.shtml
赵宝刚:用新人《深海》险卖不出去 现在造星太难
2017年12月08日 14:45 新京报
  赵宝刚始终与青春有关。从上世纪90年代大红的《过把瘾》,到《奋斗》、《我的
青春谁做主》,直至今年暑期刚播出的《深海利剑》,赵宝刚3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青
春和爱情对他是永恒的话题。
  和其他导演不同,赵宝刚是以演员身份入行。16岁,赵宝刚初中参加工作,当了12
年的工人。这期间,赵宝刚一直是个“文艺积极分子”。1980年,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
院表演系培训班,正赶上林汝为导演拍摄《四世同堂》。他去试镜,并凭借在《四世同
堂》中“老二”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那年,他29岁。
  赵宝刚那个时候很帅,风流倜傥的样子,很有“偶像剧”演员的味道。以至于老搭
档海岩都对赵宝刚在《四世同堂》里的演技也印象深刻,“老二是个招人讨厌的角色,
但是他演得好。我现在还觉得,他要是当时当了演员,成就不一定比现在做导演要低。”
  赵宝刚因《四世同堂》从首钢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从翻砂工当上了剧务,并最
终当上了导演。1994年,他与王朔合作了《过把瘾》,之后执导过《东边日出西边雨》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像雾像雨又像风》、《永不瞑目》等剧,成为一代青春言
情剧之父。
  《过把瘾》树立青春剧招牌
  最初不敢叫“爱情片”,剧本被指“无聊庸俗”
  1992年,赵宝刚第一次独立执导了《皇城根儿》,电视剧播出之后褒贬不一,赵宝
刚对自己的导演生涯迷茫了。“我开始想,是不是自己工人出身文化低?没有能抓住机
会?我怀疑自己,就休息了一年。”
  在这期间,赵宝刚分析了当时的电视剧市场,决定要拍就拍爱情片。“我记得小时
候看过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爱情故事,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妹妹,最后她
死了,看完之后我好几天缓不过来。于是我研究了很多片子,发现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什么时候拍都成,没有爱情人就白活了。”
  但是在90年代初,赵宝刚还不敢拉出“爱情片”这三个字,就改叫“情感片”。他
找到王朔,把《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无人喝彩》三部作品合到一起,准备拍一
部只纯粹讲感情的电视剧《过把瘾》。《过把瘾》的拍摄经历并不算顺利,赵宝刚自己
拉的钱,剧本送到相关部门,却被批评为“无聊庸俗”,不让拍。赵宝刚找到后来人艺
院长张和平,张和平当时任职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总编辑,看了剧本之后,张和平
拍板决定拿下这部剧的版权,“一个字不用改,可以拍。”
  ● 让王志文成了“刘德华”
  1994年《过把瘾》在央视开播,一炮而红。赵宝刚带着主演王志文、江珊全国各个
地方台跑宣传,各地要求演员来演出的邀约不断。王志文在演出中不时向观众挥手,赵
宝刚笑言,“像刘德华一样。”
  和海岩组成黄金搭档
  与冯小刚、姜文争拍《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作为导演,赵宝刚有一位编剧黄金搭档,就是海岩。两人一起合作的《一场风花雪
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电视剧无不火爆荧屏。
  1997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问世,这是赵宝刚和海岩合作的第一部作品。选导
演的时候,郑晓龙帮海岩推荐了赵宝刚和冯小刚。赵宝刚对《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非常
喜欢,他一宿就看完剧本,非常感动,有很多想法往外涌,一大早就去郑晓龙家门口堵
他,说自己想导。那个时候,姜文也想导。大家都喜欢这个故事。而当海岩谈到这部剧
的时候,则开玩笑地说,赵导一定会喜欢这部剧,因为当时我们就觉得剧中那个男主角
长得很像他,而徐静蕾又和他老婆年轻时候几乎一模一样。
  ● 年轻15岁想亲自演《永不瞑目》
  赵宝刚和海岩合作《永不瞑目》让默默无闻的陆毅一举成名,也让海岩剧达到了顶
峰。赵宝刚开始看剧本之后,只说了两句话,至今海岩依然记得,“当时他说,这个剧
要是早15年就好了,我自己来演。”
  只有好剧本才能捧红人
  坦言现在推新人难
  赵宝刚一直是电视剧圈的造星神话,曾经捧出过徐静蕾、陈坤、佟大为、李小冉、
文章、马伊琍一批明星。但他觉得这些都是机缘巧合,并不是他捧红了谁,而是角色捧
红了谁。“最后拼的还是精彩的剧本人物。所以只能说我的电视剧人物角色塑造能力比
较强,演员沾上这个角色时容易被人记住。”
  对于新人的选择,赵宝刚告诉记者,更多是机缘巧合。“首先就是符合人物,造星
都是机缘。我每次开拍前都给演员拍一组大片,然后把每个人的照片贴出来,如果看起
来合适,演员还没有演,这戏就成一半了。”
  相比十几二十年前造星的高峰期,赵宝刚坦言,现在推一个新人确实困难,因为在
卖片的过程中会遭遇非常多的阻力,会给买片方造成很多障碍,也牵扯到拉广告及未来
收视的评估,“所以现在要真想造出一个新人来是难上加难。”
  ● 《深海》用新人险些卖不出去
  赵宝刚的新剧《深海利剑》就遭遇到了“新人危机”。在剧中几位新人主演中,除
高旻睿此前有曝光率之外,其他演员甚至连网络资料都没有。因此,这也为该剧的发行
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差一点这部剧就没卖出去,“当时所有人给你的信息就是,这部剧
没有IP,没有明星,演员的信息在网上都查不到。全剧只有我一个人算IP,和市场背道
而驰。”
  赵宝刚主要作品
  1994 《过把瘾》
  第1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第1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
电视连续剧奖
  1995 《东边日出西边雨》
  1997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1999 《永不瞑目》
  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
  2001 《像雾像雨又像风》
  2002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2007 《奋斗》
  2009 《我的青春谁做主》
  2010 《婚姻保卫战》
  2011 《男人帮》 《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奖
  2013 《老有所依》
  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
  2013 《青年医生》
  2017 《深海利剑》
(责编:得得)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sin9701235.shtml
海岩:以前演员不能只是好看 当今电视剧只讲数据
2017年12月08日 14:52 新京报
  对很多中年人来讲,记忆中荧屏上最早的帅气警察形象就是1987年播出的《便衣警
察》中,胡亚捷饰演的周志明。这也是海岩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此后十几年中,
海岩的作品《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先后被改编成电视
剧并大受欢迎,从而产生了一种以他个人命名又极具品牌效应的剧种——“海岩剧”。
“海岩剧”捧红了徐静蕾、陆毅、孙俪、刘烨、佟大为等一大批演员,海岩本人也被看
做是最具造星能力的中国内地作家。在采访中,谈到曾经电视剧的黄金时代,海岩表示
,上世纪90年代与之前“四人帮”时期以及现在的商业时代相比,还是思想比较活跃的
时期,商业规则没有掌控一切,题材上也比较追求解放,“从艺术上说,(那个时候)
影视行业还是追求文学对社会的干预影响,对人生影响的震撼。现在已经很难做文学艺
术判断了,只做数据判断。”
  “颜值”不是选演员第一标准
  三票造星,海岩、投资方和导演一人一票
  最早海岩剧选演员实行的是“三票制”。海岩、投资方和导演,一人一票,最后决
定演员是谁。和今天“颜值即正义”的当红流量小生不同,海岩剧选角,虽然也都是找
年轻的新人,但凭借的却不仅仅是“好看”。谈到选演员的“秘笈”,海岩说,第一眼
要顺眼,然后就是接触。因为有的演员看上去长得很好看,但是一聊天,说说话,就会
觉得这个人没有魅力。所以,“颜值”并非海岩剧演员的第一标准。比如佟大为扮演的
杨瑞就曾受到过争议,佟大为形象偏憨厚,不太像《玉观音》书中所描绘的杨瑞,一个
风流倜傥的纨绔弟子。但是通过交谈、接触,海岩觉得佟大为合适。同样因为“颜值不
高”受到过争议的还有“岩女郎”徐静蕾。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记者发布会上,
就有人当着徐静蕾的面直接问,为什么书中的女主角那么好看,但是这个女演员并没有
貌似天仙,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嘛。在导演赵宝刚和海岩看来,徐静蕾有她的魅力。
  ● 杀马特周迅错过海岩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选角时,周迅的照片和很多演员的一起贴在墙上,海岩和海
润公司董事长刘燕铭看了都很喜欢,就跟副导演说:“这个小孩好,你马上给叫来。”
周迅匆匆忙忙赶过来,一头黄发,“那个时候染黄头发的人还很少,她的头发还支著,
打扮得很前卫,看上去特别显小。感觉第一眼不太像女警察。”
  演《玉观音》前,孙俪是待业青年
  海岩剧造星成功后,新人才开始签经纪约
  在海岩剧相继捧出徐静蕾、陆毅、佟大为等一批新人之后,海岩剧成了“造星神器
”,同时,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已经意识到,用一个新人演一部戏,红了,等于是在为
他人作嫁衣。所以在《永不瞑目》之后,凡是海岩剧用的新人,都要签经纪约。这也使
得《玉观音》在选角时,由于很多演员都有约在身,从而无法采用,而最后选定的孙俪
就是还没有签过经纪约的。“孙俪当时是一个在家待业的青年。投资方带给我看,从提
出用她到真正用有半年时间,她很刻苦,一直肯钻研角色。而且做了造型之后孙俪很符
合安心的样子,她有清纯、青涩的特殊气质。”
  还有一个经常会被提及的“二选一”的残酷例子,就是《永不瞑目》选角时,海岩
要在陆毅和陈坤之间选出男主角肖童。当时两个人都是候选,不用陆毅就用陈坤。“后
来为什么用陆毅呢?”海岩说,陆毅那个时候有点胖,陈坤比较有都市感。但是因为先
定了的女演员苏瑾个子很高,从男女主角身高上考虑,陆毅更搭配。“而且当时陈坤的
气质有点玩世不恭,陆毅特乖,要是剧中吸毒的话,陆毅‘吸毒’会更让人震惊。”
  ● 陆毅惊讶还给片酬
  海岩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以20多岁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电视剧本来就不多
,而当陆毅得知自己不仅拿到了男一号的角色,还有一集600元的片酬时,很惊讶地说
,“还给我钱啊。”
  评判作品标准不应只有收视率
  涉案剧退出黄金档后转变风格
  电视剧大体上都是根据内容来进行分类,然而“海岩剧”成为一种以个人命名又最
具品牌效应的剧种。那个时候大批明星,特别是年轻的新人想上海岩剧。海岩半开玩笑
地讲起当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个朋友拉他去钱柜,说要重拍《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去见个导演。海岩刚准备走,一个演员来电话说,海岩老师一会儿你去钱柜吧,我们
经纪人要我赶紧去,而且好多经纪人都知道了,今天晚上有海岩老师一个局。海岩被吓
住了,就没去。“那个时候请我吃饭,我以为就两三人呢,结果一桌子男孩女孩。”
  说到当年海岩剧的鼎盛,海岩说,那个时候的观众也还是比较文艺的,在一个文艺
作品中寻求一些情感寄托、对生活的认识。不像现在就是喜欢热闹轻松,就看喜欢的一
张脸。“现在评判一部作品的标准就是,电影看票房,电视剧就是收视率,网络靠点击
量。”
  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将涉案题材
电视剧及相关节目移出了黄金档。由此,海岩开始转变了创作方向,放弃了最擅长的警
匪领域,“涉案剧不能在黄金档播。电视台收购价要低十倍,投资就会小,就不拍了。”
  2011年,三部经典海岩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玉观音》被
翻拍后播出,但播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次翻拍,从剧情改编到定演员,海岩采用了“
放手”的态度,并没有过多过问。开播之后海岩也没有看。
  ● 最后的海岩剧放弃造星
  2014年《独家披露》算是荧屏上播出的最后一部海岩剧,女主角是林心如,因现在
电视剧用新人主演,电视台给的价格会很低,海岩只能放弃了“造星”。
  海岩主要作品
  1987 《便衣警察》
  第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1993 《海马歌舞厅》
  编剧之一
  1997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1999 《永不瞑目》
  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
  2002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2003 《玉观音》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
  2004 《平淡生活》
  2006 《阳光像花一样绽放》
  2007 《五星大饭店》
  2008 《金耳环》《舞者》
  2011
  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人物”称号
  2014 《独家披露》
  与金凌云联合编剧
(责编:得得)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yqi2051554.shtml
中国首部连续剧戏服全靠借 王扶林:我叫王大胆!
2017年12月08日 12:10 新京报
  一曲《枉凝眉》,一部《红楼梦》,每每重温依然是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在那个没
有巨额投资,没有先进特效的年代,成就了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的导演
王扶林——电视剧黄金年代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领军人。
  1980年,在国内刚刚有单本电视剧的时候,王扶林尝试拍摄了开连续剧先河的《敌
营十八年》;1983年,尚未有人敢将名著搬上电视荧屏时,他向央视主动提议并执导了
《红楼梦》,至今未有人“超越”;1989年,又是他“临危受命”执导了《三国演义》
,开创了中国电视剧总导演制,也成为至今敢于执导两部“四大名著”的第一人。
  “我的绰号叫‘王大胆’。那些年电视剧刚兴起,条件也不好,你没有这个胆识,
没有这个眼光,很多事情是根本办不成的。”说这话时,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86岁。
  和王扶林导演的约访,就如同他几经周折完成的经典一般,并不顺利,前前后后持
续了半年有余,每一次几乎都在确定时间的前一两天被委婉地推掉。除了年事已高,今
年恰逢87版《红楼梦》开播30周年,接受了太多媒体的访问,让本就不适应直面镜头的
老人颇有压力。“十分感谢!但不麻烦了。”是王扶林回复最多的一句话。
  直到半个月前,这场历经万难的采访终于成型。在北京的一处四合院内,一见面,
听到的就是这位老导演对他多次推诿的连连致歉。他说,并非自命清高,而是“红楼”
一梦,已过去三十年,谈得太多,他似乎已经没有新的故事可以讲述,“说太多,也怕
别人嫌烦。”或许是得知当天会拍照,一套素雅的黑色中山装,搭配白色衬衫、满头银
丝,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显得异常矍铄,像是对往事的一次告别,简洁而郑重。“这
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了。毕竟都是过去那
么久的事和作品了,现在是新人辈出的时代了。”他环顾著古老的院落,陷入回忆。
  中国首部连续剧戏服全靠借
  《敌营十八年》初期剧组只有五个人,三个月拍9集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周期制作短、经费投入少的电视剧开始代替电影,逐渐深入百
姓的生活。彼时国内电视剧更像是广播剧,制作简单,人物少、场景少、语言多。然而
,美剧《加里森敢死队》的引进却引发了一场“万人空巷”的追剧热潮,故事之间相对
独立,但主要人物又贯穿到底。对比之下,国产剧难免过于粗糙。
  时年,不到50岁的王扶林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这场热潮让他异常
兴奋,“为什么国内不搞这样的连续剧呢?”正值1980年,台里收到《敌营十八年》的
来稿,王扶林向领导提议将其拍成连续剧。
  上世纪80年代的拍摄条件十分拮据,台里并没有专业的制作部门,美工团队只做过
新闻,更不要提什么道具、服装、摄像、灯光等工作人员的缺失。“我们只能自己建班
子”——这支只有五个人的初期班子,包括王扶林、一个美工、一个制片、两个导演,
他们四处招兵买马;没有服装部门,就到处借衣服。
  作为国内首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最终播出时9集,但王扶林却拍了三个
多月,摄制组前后辗转五个省,每天平均拍摄28个镜头。放在当下“三个月拍完60集电
视剧”的市场,估计早就被投资方腰斩了。
  最终《敌营十八年》导演组每个人拿到了48块钱的酬劳,“那时候别的本事没有,
就是有干劲儿,不怕吃苦。”
  ● 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穿
  直到开机前,王扶林才发现很多戏服并不合身。饰演男主角江波的演员张连文是个
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借来的军装太小,裤子也没借到,最后他只能将主角的全身镜头都
改成了半身。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有裤子穿的站在前排,用身体挡住没有裤子穿
的演员。和如今电视剧动辄就几个亿的制作费用相比,“那时的经费简直是捉襟见肘。
而且还要赶在春节播出,别人问我能不能拍,我就说遇到困难就边拍边解决,没有被子
和枕头,就从自己家抱枕头来。”
  找00后演《红楼梦》就是瞎闹
  当年培训演员用了四个月,现在没人这么干
  拍“四大名著”的念头,源于1979年王扶林被派往英国BBC的一次考察。当时莎士
比亚、莫里哀、萧伯纳等中外文学名著早已被英国拍摄为电视连续剧,发行到世界各地
。王扶林也受到了触动,“中国的名著那么多,不比莎士比亚差呀。”
  以当时国内电视剧的发展规模,从时间、拍摄经验到资金成本,根本不具备制作长
篇连续剧的条件。但回国后的王扶林,还是向时任央视副台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
们要先学人家搞名著!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水浒传》武打戏多,《西游记》需要
特技,咱们要拍,那就《红楼梦》呗!都是室内的文戏,好办!”
  “现在一看我这话就是随嘴一说,光胆儿大了。我当时都没研究过《红楼梦》,后
来才知道它的一句话、一个微表情都说明了人性,它才是最难拍的”。
  而87版《红楼梦》精准的选角至今仍难以被超越。那个年代,没有“流量”“明星
”至上的理念,作为导演,王扶林认为选角的唯一标准便是和原著描述相符,不合适的
,坚决不用。“首先是年龄问题。《红楼梦》中的‘十二钗’、贾宝玉都是十一二岁,
如果找年纪大、身材高的演员,‘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段,宝玉跟黛玉在床上打打闹
闹,那不是容易被观众误解了吗。”反之而言,“现在不是在播什么00后小戏骨们主演
的《红楼梦》吗?小孩来演这个是不行的。它更多是好玩了,根本不是‘红楼梦’那么
回事。”
  他向台里请求,在重大省市内进行海选,找娃娃脸、年龄不能超过二十岁、气质纯
真、稚气的人。其中,陈晓旭是写信毛遂自荐而来,虽然她当时是话剧团的,但并未演
过大戏。欧阳奋强有戏曲底子,又是个娃娃脸。而其他很多演员,本职有的是饭店服务
员,有些则是鞋厂工人。“不会演戏没关系,没有人生来就是林黛玉、薛宝钗,都是靠
导演从头培养。”
  在最终分配角色前,王扶林再次向央视提出要求,在圆明园开办学习班,所有演员
闭关。每天一大早起床先吹哨、练功;听顾问专家冯其庸、周汝昌等讲课;下午王扶林
则会一个个审查演员们的小品,“喜欢林黛玉,就去深究林黛玉,然后表演给我们看,
不合适第二天也可以演王熙凤。”
  而办“先选人,后选角”学习班的代价,是王扶林为之耗时了四个月,台里投入10
万元,相当于今日的二三百万,“当时很多人都认我这么选角、培养演员太费劲,现在
的市场更没有人肯这么做了。”
  1984年,《红楼梦》开机,三年后开播。根据中央电视台统计,其播出期间收视率
一度高达75%,当年新华书店的《红楼梦》小说也曾一度脱销。一部电视剧能够同时引
发文学和电视热潮,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但《红楼梦》的播出并未让王扶林感到荣誉加身,他甚至是“心怀忐忑”的。拍摄
的三年间,王扶林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他没有回上海探望过一次。“可以说是身心
疲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拍出来。但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啊,总要有人打肿脸充胖子
地一步步往前走。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用百分百努力对待创作,名利、是否热播,已经
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了。”
  ● 闭关读原著 剧本不能拿来就拍
  当央视立项《红楼梦》并指定王扶林当导演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闭关一年,研
读原著。“戏曲版我看了不少,但突然让我拍,我还没有看过完整的一本书呢。”即便
当时的他对《红楼梦》毫无兴趣,但“也得硬著头皮去看,不读书怎么搞?哪能像现在
一样,随便拿起剧本就拍。”
  于是王扶林找了个招待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读“红楼”。遇到读不懂
的就先往下看,再不懂就搜集资料。刚开始,王扶林分不清贾宝玉的大丫头、小丫头、
粗使丫头,到后来他开始和红学会一起讨论剧本,但他仍不敢多说话,“红学那么复杂
,根本不是一年就能够研究透的,我生怕说错一个细节。”
  各种版本的名著翻拍都不看
  《三国演义》拍摄再苦,也没人轧戏
  《红楼梦》播出后,很多导演开始对“三国”趋之若鹜,“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能
出名”。但《三国演义》人物多、武戏重,拍摄效果难以估计,央视最终还是找到了“
王大胆”。
  此时的王扶林正面临退休,“台里任命我,我要识抬举。”即便当时他需要迈过另
一道险峰,即中国首创的“总导演制”。为加快拍摄速度,台里决定开创分导演制,任
王扶林为总导演,并为他安排五位有作品、有名气、专业强的执行导演。
  真正实施后,有人开始质疑他是“甩手掌柜”,“三个摄录队同时拍,我不可能每
个现场都到。”在不干预创作的情况下,王扶林以“观众的身份”争取亲自到场跟班,
并进行实地考察。为了搞清楚“七擒孟获”中涉及的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三国”遗迹
,王扶林特地奔赴西昌,仅“夷”“彝”“洞”三个简单的词汇究竟释为何意就与专家
探讨多时,“不能犯历史常识性错误,这是最根本的。”
  《三国演义》拍摄时长四年,在云南取景期间,导演和演员只能住在潮溼的帐篷里
,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住的床位费每天只2.5元,但没有一位演员轧戏、喊苦。
  在半年多的后期制作中,王扶林对数万个镜头一个个反复看、反复剪。如今诸多电
视剧为赢得效率、配合排期,或注水或剪辑粗糙,当时若遇到需要修补的镜头,王扶林
会第一时间召集30人的“补拍队”补拍、重拍。即便如此,《三国演义》播出后仍让他
有些许缺憾。“三国人物太多,我们取了精华,但砍得还不够果断。甘露寺、空城计尽
量拍细致了,但还是要抓重点,不能求全。”
  《三国演义》之后,王扶林渐渐淡出了电视界。而关于“红楼”关于“三国”也有
了各式各样的版本,有的声势浩大,有的戏说甚至恶搞……“如何看待后来的翻拍版本
?”对于这个必问环节,“我就是怕有人像你这样问我,所以我从不看翻拍,不好说。”
  如今,王扶林有空会和年轻人们交流,讲一讲当年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是如何“化
腐朽为神奇”的。“不管怎么样,我深入了两部名著。作为导演,尽拍那些现代戏、三
角恋爱,不经过中国古典戏的磨炼,成不了一个好导演。年轻导演还是要想办法认认真
真地拍一部古装戏,研究历史,研究当时的服装道具、环境、为人处世、礼仪、不是糊
弄人而是认认真真拍。”
  ● 总导演不是“指导”是“执导”
  最初实行总导演制时,让“王大胆”有点无奈,“我也没指导过导演啊,根本不知
道总导演如何当。”王扶林当时正在通读《三国演义》,顺手就将开篇的两句话作为了
总导演准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与如今诸多总导演更多只是挂名“指导”,而非亲自上场“执导”不同,所谓合,
即要求所有导演、摄像、美工等,必须和他一起研究剧本、定演员、定服装。84集的剧
本,王扶林和主创每周探讨两集,耗时十个月。而所谓分,即总导演必须尊重每个导演
的创作理念,但也需要负责抽查拍摄素材、剪辑素材。最后所有镜头、音乐、配音等细
节归到他来一一审查。
  王扶林主要作品
  1980 《何日彩云归》
  1981 《敌营十八年》
  1987 《红楼梦》
  第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视连续剧特等奖,第5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1989 《庄妃轶事》
  首届全国优秀录像片优秀导演奖
  1994 《三国演义》
  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
剧奖,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作品
  1996 《男人没烦恼》
  2004 《狗不理传奇》
(责编:得得)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qvn1414802.shtml
相关报导:
“第一制片”任大惠:看不惯如今助理都住单间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yqi2034281.shtml
《渴望》播出犯罪率降低 郑晓龙:文艺要干预现实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yqi2043163.shtml
情景剧不行了?英达:没佳作不代表情景剧没市场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qvn1509904.shtml
张一白:《将爱情进行到底》成功靠的就是反套路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yqi2090773.shtml
刘欢:《电视剧》都跳过片头片尾 说明不重视音乐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nyqi2093849.shtml
张凯丽:没有借《渴望》之名赚钱 拿太多钱害怕
http://ent.sina.com.cn/v/m/2017-12-08/doc-ifyppemf5853385.shtml
楼主: djdotut (Mockingjay)   2017-12-09 12:40:00
https://i.imgur.com/g7zP06h.jpg 喜欢五星大饭店XD
作者: msa8529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2017-12-09 20:26:00
感谢前辈们给了观众许多美好回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