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OE0531 (ZOE)》之铭言:
: 最后来谈《瑯琊榜》的结局,梅长苏最终恢复林殊的身分重回战场,并光荣牺牲,对梅长
: 苏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安排,林殊是他雪冤的障碍,他只有先丢掉了自己,才有成功的可
: 能,所以能当回林殊是他从没想过可以实现的愿望。
: 但有一点遗憾的是,在《瑯琊榜》中梅长苏会想重回林殊,并不是因为想找回赤焰血案前
: 那个活泼快活的林殊、找回初心。在多次的谈话中,梅长苏在意的是失去了当年的英勇,
: 多番感慨自己现在只能搅弄舌根、权谋用计,在梅长苏心里是轻蔑谋士的,谋士远不及上
: 战场保卫国家的武将,所以最后这一回归,某部分却是否定了梅长苏的价值。
: 虚弱、搅弄舌根不符合林殊对自己的期许,是不是因为虚弱、搅弄舌根不符合《瑯琊榜》
: 对男子汉的定义 ? 所以梅长苏必须重新成为能上战场的林殊才是完整的林殊?《瑯琊榜
: 》最后崇武贬谋的处理下,实在有些可惜了这整篇绝妙的大好智略。
关于Z大提到作者最后崇武贬谋的处理,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原本于推文中已经简略叙说了,但发现无法完整表达,
所以另行回文说明我个人的浅见。
首先,针对最后安排梅长苏回到林殊的结局,在战场走完人生,
我并不认为这是出自作者的崇武贬谋的价值观,
而是在故事及角色设定之初,就安排好的悲剧性结局,
或者是让主角变为传奇性的结局。
在我的认知里,林殊作为文武全才,以100分为例,
文武各占50分,废了武力只剩文才,对他来说就是从100分掉到50分的悲惨,
就算大家把梅长苏捧上才子榜(原著是公子榜)第一人,
在他看来梅长苏不过就是50分的林殊,再好也及不上过去的一半。
现在有机会可以在人生最终考试考回满分,
除了现实上北境的战场需要重生的林殊主持大局,
个人抉择中,洁癖式追求完美的林殊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
因此,以战场为归宿,关键不在崇武贬谋,不是谋士不符合男子汉的设定,
而是林殊追求“完美/完整”的心态使然。
当然,以林殊的角色设定,
出身武门世家,崇武贬文的确是他的根本概念,
但故事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针对这一点响叮当的打脸。
这连串打脸才是我再再申明的,崇武贬谋并不是作者的价值观。
相反的,作者把谋略放在比武功更高的地位。
首先,才子榜/公子榜上允文允文之人甚多,
作者偏就是要安排一个弱不禁风的文士独领风骚。
这还不打紧,他的身分更是对“武”的彻底颠覆──
在一个以武力取胜的江湖,他一介文弱统领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
他之所以能使天下英雄服膺,借用秦般若的话来说:
“有此成就,靠的不是无双的智计,又是什么呢?”
以文御武,智为体武为用,主次轻重一目了然。
再者,梅长苏初访靖王府,戚猛和飞流对战之时,
戚猛对于梅长苏这个“读书人”的轻贱,对比梅长苏的泰然自若,
只显得空有武力却不懂得瞻前顾后、计较利害关系,
戚猛的目光如豆对比梅长苏的高瞻远瞩,
注定了戚猛之流只能腾搏于沙场之下,梅长苏却能立于台上决胜千里之外。
如果从原著来看,这个桥段的寓意更为明显:
戚猛对于梅长苏的轻视,
其实对比著林殊和萧景琰年少时对军中军师聂真的轻视,
聂真随行赤燄军,乃至最后梅岭之战随行赤羽营,每每因奇谋巧计致胜,
也是让林殊对于所谓的“读书人”、“谋士”有了全新认识的一个人。
还有一个角色,也是充分体现作者心中文人不逊武夫,乃至更甚武夫的代表。
言阙。
从梅长苏首访言府时和言豫津从千古名使蔺相如谈起,
有这么一段形容:
“出使虎狼之国,面无惧色,辩可压群臣,胆可镇暴君,
既能完璧归赵,又不辱君信国威,真是慧心铁胆。”
而梅长苏言语中,当年的言侯丝毫不逊于此:
“当时敌人以五倍的兵力,绵绵军营,直压我境,
那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执王杖栉节,绢衣素冠,只身一人穿营而过,
刀斧胁身而不退,他在敌营王帐之内舌战群臣,心坚如山,舌利如刀,
当时敌人的利益联盟本就松散,被他一番游说,渐成分崩离析之态,
我王师将士一举反击,方解此危。”
千军万马、刀剑如林,竟抵不过一介文士的唇枪舌剑,
全在乎其有胆有谋,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千古风流人物当如是。
在此时此刻梅长苏的眼中,只有崇敬,没有半分轻蔑。
作者在故事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赞扬谋士,
对于武者,却鲜少着墨,连赤燄军帅林燮的种种功绩,
都是为了凸显他对梁帝的恩义而存在。
若大胆一点假设,赤燄军之败起于谋略,重复清明靠的还是谋略,
显示了再精锐的部队,都抵不过智计的翻云覆雨,
不正是对“武”的最大嘲讽?
所以作者乃至梅长苏真正贬抑的,并不是“谋”,而是其所用。
无论是文是武,
用于一己之私,用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君子耻之,
用于民生社稷,用于保家卫国安邦治民,有为者亦若是。
所以问题不在“文”或“武”,而是“公利”和“私欲”的差别。
若真要说,便是林殊的洁癖让他容不得梅长苏不够光明磊落的手段,
虽说党争是他让靖王上位的必要手段,却也是他个人所不齿,
纵然一切是为了大局,但内斗对朝堂的消耗与损伤却也存在,
那对林殊来说,便存在瑕疵而不够完美。
于是他容不得梅长苏留在重复清明朝堂之上、留在赤燄洗冤的史笔之中。
但是,林殊个人对这些不完美不光明的否定,
就能抹去梅长苏在故事中、在所有人心中的价值吗?
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样而显得珍稀。
正如同萧景琰最后对新军的命名:“长林军”
无论是林殊还是梅长苏,都是无可抹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