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心得只单论芈月:)
虽然不觉得有像网络上所说的那么难看,但因叙事冗长,
3240分钟,那么拖、那么长,每一秒怎么熬过来的,我都不敢想!
(那还有心得?? XD)。
这篇只是想讲关于芈月圣母光环、白莲花、绿茶婊(都差不多XD)的部分。
她的成就真的是凭借主角光环和让人嫉妒的幸运吗?
撇开让人厌烦的感情戏,戏里的芈月,其实是精彩的。
芈月的个性养成要从楚宫生活开始说起,
剧中人描述芈月的个性,大都跳不出倔强、桀傲不逊、任性。
她一出生即受霸星之说影响,母女俩人生无安宁。
向氏被陷害赶出宫后,芈月与母亲分开而寄人篱下,
再次见面已是母亲临终前。
幸好莒姬为了斗王后,力保其母子。
但即便是寄养在莒姬宫中,
莒姬见到芈月姊弟,恐怕最常想到的,
不是如何好好栽培,而是怎么利用这两枚小棋子斗倒王后。
试想若是楚国后宫中,莒姬和王后同心同德,岁月静好,
芈月怎么能逃得过王后的威胁?
芈月其实是在莒姬和王后的斗争中,夹缝中求生存罢了。
虽为公主,她没有得到一日公主所应得的荣耀或照拂,
她先天有叛逆的个性,挑战权威却成了她的幸运点。
因她的胆大妄为,显得和其她公主与众不同:
公主们每日读书习字,习歌舞、做女红,
但她爬树、偷糕饼、耍软鞭。
她大呼小叫不理宫规,引来楚威王的注意,
父女之间的相处,也为她将来和秦大王赢驷的后宫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情趣。
试想,如果芈月像她娘亲一样逆来顺受,
她的结局大概也就会像秦宫中的公子通,或是顶多像向氏一样与敌人同归于尽,
最好的状况,可能像芈戎未至秦国一样,待在楚国没没无闻。
可是依她成天惹祸的性子,最有可能的状况说不定还是获罪被杀!
直到威王驾崩前,芈月就是个脾气倔强的小女生而已。
威王死后,原本威后要芈月姊弟陪葬,
幸得莒姬母性喷发(当然也有自知斗不过威后之明),
以己之命换姊弟免于一死。
命运的改变,由此开始。
威后将芈月、葵姑、芈戎三人,
外放到荒山野岭的皇陵处,为先王守灵
我认为这段时间,是芈月一生能屡次化险为夷的关键时期,
她的幸运,来自她认识了影响她一生的老师们,以及自身的聪明与好学:
1.屈子和黄歇:
虽在楚宫中就已师承屈子,但外放后远离楚宫宫规束缚,
芈月更有时间读书和黄歇讨论学问。
黄歇这天子伴读,不但传递屈原的学识给芈月,
也把自己的才学,透过与芈月的讨论让她学习。
芈月的知识素养,已非一般公主水准,而是太子级的待遇了。
这样的学识,让她能在秦王后宫和赢驷谈论天下、协助整理、翻译书简,
还有足够的能力到四方馆与策士辩论,可见芈月之学识不是普通一般。
2.女医挚:
芈月常跟着女医挚上山采药,学会识药草、知药理,
没了这部分,芈月早已领便当。
在宫斗剧中,太医的本领好坏,决定了主角的寿命长短。
但芈月自己就是半个太医
不但能在中毒之时以土茯苓自救,
也因药理知识救了郑袖,间接救了自己。
后来也救了葵姑,芈姝、嬴荡。
3.葵姑:
葵姑对芈月而言,除了不是亲生的外,所有母亲的工作都是葵姑包办。
她更是教会芈月两项重要技能:缝纫和排萧。
前者让芈月至燕国时期得以生活。
若说“甄环传”中余莺儿靠唱曲儿把皇帝的心唱软,
芈月的排萧,则是吹到了芈八子身分和赢稷。
宫斗三大技能:能言善辩(言之有物)、医术、音乐。
没了这段时期的磨练,芈月没有后来的机遇。
楚国的环境,造就了芈月强大的身心、知识基础。
一直到秦国,芈月其实也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
白目、不知进退,自以为聪明的小丫头。
她与魏夫人多次的冲撞,却从得不到甜头,
在秦宫中指认魏夫人的侍女桑儿对王后投毒之事,
被罚扫地还殃及樊少使和王后。
这时的芈月照玳瑁姑姑的形容仍是:
“整日在外招惹是非……一向张狂、自行其是”,
她还保有在楚宫时的特立独行。
但秦国的某些人,对芈月的心绪脾性,起了很大的改变作用
。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当然是秦王,但是我认为张仪,也是功不可没。
张仪是个靠舌头吃饭的纵横家,除了能舌灿莲花,也深谙君王之道,
当芈月被秦王责罚时,
张子让她知该如何借力使力,顺势而为。
当自己被怀疑的时候,不要着急,要静待最后结果。
眼前的状况都不足以作定论。
至此,张仪让芈月理解自己莽撞只能坏事。
除了应对,张仪也教她如何与人运筹帷幄,
当芈月受芈姝之托,要张仪不要支持公子华为太子时,
张仪漫天喊价却让芈月知道,让对方付出的代价越大,
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为对方所托之事的付出和重要性。
后期的芈月谈判技巧,不论是对臣属或是外国使臣,应也师从张子了。
秦王死前,芈月的CEO特质已大致完备,
但真正让她有CEO的雄心者,却是秦王赢驷,
这个女子吃尽苦头得到的功力,
若说她仅只是靠主角光环化险为夷,
其实不太公平。幼年的苦难才是她成就的基石,
正也是呼应了剧里一直强调的:“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至少,我不认为芈月是靠着当“装子”:装无辜,装清纯,装可怜而得到一切。
全剧能让我有心得的就芈月前期生活,
网络上最多骂声,都是在从燕国出逃,二度辜负黄歇后开始。
我认为最可惜也最糟糕的,就是把芈月和义渠王写得太多不得已,
实在是辜负了敢爱敢恨、足智多谋的宣太后。
当时的她,可是敢质疑:为什么男人可以再娶,女人不能再婚的话。
我非常喜欢她夸张的说出:“朕 有喜了”,那种管你尴尬,
堂上喜孜孜,堂下群臣哗然的冲突,
面子和深植在观众心中的儒家观念,本来就不是芈月会关心的事!
这段我看得大笑!却非常不满足。我要更多这样腹黑厚颜的太后。
芈月中蛊,义渠王以命换命,都只为了后期增强芈月戏剧性的情感冲突
我觉得这是编剧自己放不下收视习惯和感情道德观念,
使得芈月传的感情线杂乱而虚假矛盾。
不知道原著在处理这部分是如何? 有空再来看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