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时,喜欢看大场面,磅礡壮阔,气势惊人;也喜欢看小细节,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尤其是一些小物,颇具代表性,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瑯琊榜》里的梅宗主,入冬后易犯寒疾,总是火盆、暖炉、毛裘不离身,害我忍不住要
来句顺口溜:“宗主有三宝:火盆、暖炉、毛领袄。”这三项中最贴身的是毛领披风,不
只实用,还兼具造型功能,衬得宗主温润清雅,玉立长身,好看极了。至于火盆,有几幕
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靖王府,靖王中了夏江的离间计,不再信任梅长苏,梅长苏只好冒
著大雪到靖王府苦侯,半个多时辰就站在四面透风的长廊里,连个火盆都没有,真是虐心
又虐身。另一幕虽不虐身,却更虐心。那是在梅长苏与靖王谈话时,谈到算计人心,宗主
伸出手,对着火盆取暖,说道:“殿下尽可以用任何的手段来试探我、考验我,我都无所
谓,因为我知道自己心里忠于的是什么,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背叛。”这时镜头给了火盆
一个特写,炭盆里满是烧灼木炭,灰白色炭灰下有隐隐火光。看到这一幕,我知道小殊想
起了什么:炭盆里的一切不就像梅岭的漫天火光、无尽雪花?那场腥风血雨、惨绝人寰的
杀戮,不只埋葬赤焰军,也改变了他光明顺遂的一生。赤焰军从未想过谋反,效忠的对象
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皇帝),可是皇帝却偏偏不信任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谁能给他一个
合理的说法?
自梅岭浴火归来,林殊换了身份,成了江湖上第一大帮派江左盟的宗主,同时是瑯琊榜上
才子之首,有“麒麟才子”之称。现在的他不再挽大弓、降烈马,而是居于皇子身后,为
他们出谋划策,搅弄风云。每每在议论朝局之时,他将三省六部名称书于木牌之上,以颜
色作区隔,一红一黑,以便一目了然是太子抑或誉王势力。当他随意摆弄木牌,思忖该由
何处下手,那画面颇有几分战场上行军布阵味道。或者他将某一块木牌丢入炭盆焚烧,代
表这一爪牙已经拔除,更让人遥想他昔年运筹帷幄,谈笑歼敌风采。
谈到行军布阵,我不免想起那惊心动魄的九安山一役。攻城战场面浩大,让人屏气凝神,
忘了眨眼。在这个大场面中,也有吸人眼球的小物,那是──兵符,由梁帝授予靖王,供
其往纪城讨救兵。授予及归还兵符两幕,剧中都有特写,但我当时未察觉有何特别之处,
还觉得很正常,兵符用完了就该归还嘛!直到回京前夕,梁帝召纪王爷到殿中商谈,提到
靖王在归还兵符时未有任何要求或暗示,这点让梁帝很惊讶。我这才惊觉,我的脑袋果然
太简单了,兵符这么重要的东西,是可以有极大作用的,可以趁机要点好处,甚至是挟天
子以令诸侯,或者请皇帝让位,我太小觑“兵符”的用处了。
以靖王的心性,绝不可能用兵符做出权谋之事,况且九安山一役后,太子大位明显是他的
,也没必要急于一时。说到景琰的心性,“长情”这一特质非常动人,贯串全剧的,是他
从未忘却大哥景禹,以及好朋友林殊。比如说林殊生前所用的长弓,他一直悬挂在自己书
房,以便时时凭吊,且不许他人碰触,因为小殊生前最不爱陌生人碰他的东西。再来是珍
珠,那是十几年前他们分开时林殊的玩笑语,要景琰去东海练兵时,顺道帮他带颗鸽子蛋
大的珍珠。景琰信守承诺带回了珍珠,珍而重之密存于匣内,直至十三年后才有机会亲手
赠予林殊。
林殊还是梅长苏时,与靖王是主君与谋士的关系,为了掩人耳目还辟了条密道于地下相会
,密道中设有铜铃,只需拉动铜铃便可召唤对方。“景琰斩铃”是令颇多剧迷心碎的一刻
,当时靖王中了夏江的离间计,铁了心要切断与梅长苏的连系,从此各行其是,全无相干
。后来靖王从母亲处得知是自己误会了梅长苏,决定去向梅长苏道歉,到了地道发现被自
己无情丢弃的铜铃依旧躺在冰冷的地上,忍不住回想起之前自己无情的言语,简直肠子都
要悔青了。
连系景琰与林殊的小物,还有“红巾”。在赤焰案昭雪后,林殊回到宗祠祭拜已故亲人,
景琰事先拿了块红巾盖住林殊的牌位。林殊明明还活着,让他看到自己的牌位实在不适宜
,也太不祥了。不久之后,林殊服下冰续草,上了战场,而红巾,却由景琰揭下,传达了
林殊再也不可能回来的讯息。看到这一幕的观众,应该有不少人像我一样红了眼眶吧!虽
然伤痛,却不由得觉得这个表现方式实在很好,不明言死,只借由红巾表达,既含蓄又动
人。
林殊的死,让人连带想起他让人带给霓凰的绝笔信。信封上写着:吾妹霓凰亲启。“吾妹
”这一用词,自然是应对霓凰称苏哲为“兄长”。但古人夫妻之间,也有互称为兄妹的,
林殊称霓凰为妹,或也有视之如妻的意思。再说信封上的书体是楷体,与之前霓凰怀疑梅
长苏身份时,用来比对的书信字体相同,而非书写“京西灵隐寺周玄清”几个字时所使用
的隶书,这代表写这绝笔信的,是霓凰心心念念的林殊哥哥,而非麒麟才子梅长苏。回头
说霓凰当初用来比对的那封书信,信封上写的是:穆大帅转霓凰郡主启,看来小林殊很懂
规矩啊,要写给人家闺女当然得先拜岳父码头。光是一封书信就有这么多面向可探讨,实
在很细腻,也很有意思。
说到书信,必须提及《翔地记》。若非这本书,静妃无法认出林殊身份,也会少去许多有
意义的片段。比如说蒙挚为了要回这本书,窘态百出,增添不少笑料。众人的态度也弄得
景琰生疑,认真研究及抄录书中批注,虽然最后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静妃自从确认了林
殊身份,再送食盒必是双份,且不再放榛子酥,可惜景琰不够敏锐,否则或能从中猜出些
端倪。再来是静妃在九安山与林殊相认的片段,这是继同辈的霓凰之后,第一次有父执辈
认出林殊身份(太皇太后就不算了),并为之心疼落泪。那画面颇让人感伤,但也感动。
毛裘、火盆、木牌、兵符、长弓、珍珠、铃铛、红巾、书信等小物,虽然不起眼,但运用
得当,其效果不输大场面,堪称小兵立大功。感谢作者健笔,于这约十万字的小说中,提
炼了这么些有意思的小物,并赋予其温度,让没有生命的小物活跃起来。对观众来说,睹
物可以思人,提及这些小物,便连带回味起那些很有温度的画面,愈发沉浸其中,难以自
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