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沉溺于琅琊榜的时候,刚好去耕莘讲了宫斗与言情小说,其实主要就是
在讲中国原创小说中的这类以各种“斗”为主题的小说,像是宫斗、宅斗与
朝斗等。为了逃避自己沈溺的事实,因此我将琅琊榜直接当成举例的例子跟
上课用的素材,最近有空,就先把他打成笔记,分享一下,可以跟大家讨论
看看。
也是想说这样打一下心得,会不会比较容易出坑,都刷几遍了(哭)
好读网志版:http://hypocriticalrhetoric.blogspot.tw/2015/12/blog-post.html
文章转贴如下: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琅琊榜的“家内斗争”
我个人觉得琅琊榜的剧本厉害,就在于他的剧本非常平衡,对照组甚多,里
面提到的一句话,常常可以描述许多组角色,像是在景睿离开时,宗主那句
“世间有多少好朋友,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可
谁会料到旦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涯路远...”这句除
了描述景睿与豫津之外,很明显就是在说林殊跟萧景琰,但在更往后推,这
不也描述了林燮、言阙跟梁皇三人的故事,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景睿与豫津带
出了小殊与景琰昔日的情谊,小殊/梅常苏跟景琰又对称梁皇、言阙跟林
燮,景琰的不变就与梁皇的变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对比,这个在这边只是举
例,若有机会之后再细谈。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而这当中我认为最能够概括描述整部戏的一句话,那就是祁王萧景禹死前的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这句话几乎囊括了这部戏中所有父子,剧情中,
这句话描述的是祁王跟梁皇,父若知子,就知道祁王一定不会叛变,祁王若
知父亲,就会早知父亲猜疑自己,也不会最后还认为父亲没有杀己之心,甚
至若早点知道父亲之意,或祁王也会懂得韬光养晦。而剧情进一步带到梁皇
也不懂景琰,不懂他不会被帝王之位改变本心,但梁皇不懂的又何止如此,
许多人说琅琊榜像基督山恩仇传,但在梁皇上,我觉得更像《李尔王》,父
亲作为君王,将亲情与君主的权位连结在一起,对父亲的爱与获得统治权力
相互连结,父亲同时希望“被臣下服从”与“被子女所爱”,在故事中李尔
王不理解自己女儿的话语而造成悲剧。梁皇也是,他认为会跟他明著对冲可
能夺权的祁王并未谋反,但他从未防备过,甚至一直都较疼爱的誉王,却十
分轻易的就被策动谋反;他认为不讨喜、不懂得讨好他的靖王,却是保他性
命的儿子。他确实想要让太子继位,即使在太子被禁足东宫时,仍然对太子
有父子之情,但太子却是怨怼他的,认为他早就想以誉王取代自己;从他跟
高湛的对话当中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因滑族血脉而断绝誉王继位的可能,但誉
王却认为父亲只是将自己当成与人抗衡用的棋子。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这句话成为梁皇与他所有儿子之间关系的结论。
但又何止是梁皇,何止是皇室。宁国侯府不也如此?景睿、谢弼又何尝理解
过谢玉?谢玉又可曾愿意去理解他这两个儿子(即使有一个并非他亲生),
景睿认知中的两个父亲是朝廷柱石、侠义风骨,从他看到谢玉的护卫刺杀梅
长苏,到发现父亲使唤爹与兄长去刺杀良官,他的心情不也是“父不知子,
子不知父”?更别提,被鼓励去誉王阵营却发现自己只是障眼法的谢弼,他
最终冲出来替卓家说话时,心里必然也是震撼于这个从未认识过的父亲。
但这两相不知的状况,并不是死局。言阙跟言豫津便是最好的例子,言阙长
期忽略自己的儿子,任其自由发展,甚至在谋划刺杀皇帝这件事的时候,都
未曾想过儿子的处境,直到梅长苏提醒,才开始把儿子放进心里去跟儿子讲
述自己的内心话(怎么这边宗主有点家访社工的感觉XD);而豫津在除夕拜
访宗主时的一句话“而我身为人子,不能体察他的苦楚,只怕也谈不上一个
孝字。”确实在宗主告知豫津言侯的丰功伟业之前,豫津对于自己父亲也是
完全不理解的,若言侯未被规劝下真的犯下引爆摩天大楼祭坛一案后,怕豫
津也是无法理解父亲为何如此,却仍然要受此连累,这确实也是父不知子,
子不知父,可却在最后,父子之间交心,而成为这句中大概仅少数仍彼此互
相扶持的父子档,这点言阙是比梁皇幸运。
谁跟谁不是骨肉呢?
提出“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用意是什么?
我当时在演讲的时候提出的论点就是,无论是宅斗、宫斗、夺嫡等这些斗争
发生的场域都在“家”内,我自己用个词叫作“家内斗争”。这些互相斗争
之人,几乎都是妻妾、姊妹、兄弟、夫妻等在传统汉人家庭中被视为是一家
人的人。当纪王说“谁跟谁不是骨肉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说庭生与纪王与
靖王的关系,细观梅长苏的复仇之路,陷害他们家的是自己的姨父,因忌惮
猜疑而杀他全家是自己的舅舅,他既是为了家族洗雪,却又是在对自己的家
族复仇,因他的谋略而亡的谢绮、而伤心的景睿、在祁王覆灭时加踩好几脚
的太子誉王都是他的表兄弟姊妹啊!这句骨肉,不也戳中了林殊心中最深的
痛,对谢玉,在景睿生日宴中,谢玉叫强弩兵无差别攻击阁中之人时,豫津
说自己白教他那么多年谢伯伯,梅长苏则回“白叫的不只你一个”,不只豫
津一个,那还有谁也白叫了,不就是林殊自己嘛,不也是白叫了谢玉多年的
姨父?对皇帝,那原本也只是疼爱他的舅舅,最后却对谁都隔着血海深仇。
但,这样的悲剧,或许是无可避免的。
在男性血脉传承,由单一男性来得到管理家族的权力时,政治、经济的权力
基本上与亲属的关系连结在一起(一般我们称为家父长,但我想讲的白话一
点)也就是宫廷或皇室只是把这个状态推到极致,父亲所掌握的权力同时也
是君权,是更不可反抗却更吸引人的权力,但其实在传统汉人社会中,哪一
个家庭不是如此?不是父亲掌握权力,主导整个家庭,直到死去或让与儿子
/被儿子夺走?在这当中,这个家族的所有人都在夺权,儿子们抢夺能够成
为现在父亲所在位置之权力;妻妾抢夺能够生下继承人或养育出继承人的全
力;女儿必须要有足够资源才能够嫁的好,有娘家可靠...。而在这当中,
作为大家长的父亲,身兼了父亲与拥有权力者两个位置,他看似能得到全部
的人的爱,却又不免进而去质疑爱的真假,是否只是为了得到权力而展现
的。
所以无论是梁皇还是《甄嬛传》当中的皇上,都在寻求一段“真感情”,是
真的因为自己是父亲而钦慕自己,是真的因为自己是夫君而爱自己,可悲的
是,两者都没有得到。更可悲的是,萧景琰还算对自己的父亲有钦慕之心的
时候,梁皇先是杀了他的兄长与好友后冷落他,等景琰也开始使计表演出这
份钦慕的时候,梁皇才有感觉;甄嬛传亦然,甄嬛生完小孩后,皇帝说要严
惩之前碎嘴甄嬛之子非皇帝亲生的人时,甄嬛所说“至亲至疏夫妻”,看起
来意思是,只要皇帝信她,她们就是至亲夫妻,可这段话在原典的意思就是
指夫妻是至亲也是至疏之人,就剧情观之,甄嬛确实应该也是隐喻这个意
思,在整出戏中,甄嬛认为与皇帝为至亲夫妻之时,皇帝并未信任他,反而
甄嬛使计而不再将其当成所爱之人之时,皇帝却开始信任她了。
梁皇与《甄嬛传》中皇上(实在不想称呼他是雍正)的猜忌都是两部戏剧推
动的主轴,梁皇对于儿子的猜忌,根源来自于自己称帝的过程;《甄嬛传》
中皇上对嫔妃的猜疑,来自于他母亲的出轨。
为什么最后我选择拿这两部作品相比,因为看了好几篇琅琊榜的评论,其实
有点替甄嬛传抱不平,相较于琅琊榜明显比较正气凛然的价值观,甄嬛传的
相互陷害、勾心斗角备受批评,这点我是觉得有点抱屈的,因为同样处于封
建时期,女性所握有的资源远少于男性,能自保就已属难事。更重要的是,
《甄嬛传》与《琅琊榜》共享的其实是对于传统家父长制度的批判,前者是
从女性身不由己的悲剧出发,阐述了在如此制度下夫妻关系的虚假,批判了
传统父权对于女性的压迫,并提供了另一种解放(可详见我的旧文,虽然那
篇是在讲小说);后者从男人的悲剧出手,描述了当家族的亲密与权力合流
时,亲情的不勘一击,进而批判家父长制度推演到极致的家天下,批判在如
此的政治结构,作为父亲的君王面临儿子的挑战下,往往以皇权的持续作为
施政的标准,而非天下人之利害。
当然琅琊榜还有很多可以说的地方,这只是我想到的一点,等小说来我应该
也会写一篇跟《情爱不可恃》一样长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