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偷走芬园社口老街与被分割的茄荖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9-05-01 16:40:55
哈囉!我是地方贼,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reurl.cc/KElWj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连续写了大里、雾峰的文章,这次刚好去了芬园,也顺道偷走它的故事
也是我第一次在彰化版上发文,希望能有一点回应,让贼听听更多芬园的故事
[地方 #社口老街、#宝藏寺、#洪氏洋楼、#炖伦堂] 偷走芬园一老街与茄荖被分割的故事 #芬园 Fenyuan / 彰化 Changhua
芬园乡地理位置满特殊的,是彰化县唯一一个处于八卦山山脉以东的地方,说实在贼觉得芬园应该属于南投才对,感觉以八卦山画南投与彰化之界才对。其实一直没有想到会来芬园,还一直把芬园和芳苑搞混,真是对不起芬园了。
雍正年间,泉州人吴洛为大首垦,以吴伯荣为垦号,率领佃农在芬园地区开垦。雍正年间,大垦户杨志伸修筑“二八圳”,灌溉大肚溪南岸一带土地,进而使乾隆年间在此垦殖的人数变多,不只泉州人,漳州人也来芬园土地上拓垦。
芬园于雍正元年(1723年),彰化制县时称为猫罗社,隶属于半线堡之一部分,后来又分出而隶属于猫罗堡底下的一个庄。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芬园庄与周围数个街庄合并成为芬园区,隶属于新成立的台中厅,这时也是芬园正式成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开始。大正九年(1920年)台湾实施州厅制,芬园区改为芬园庄,故市区有芬园庄役场。战后,则是芬园乡至今。
那为什么叫芬园呢?有一说是认为,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港口封锁,鸦片停止进口,台湾本土开始自种鸦片,而芬园为试种区。台语“薰”与“芬”同音,鸦片“烟(薰)田”“园”于是变成“芬园”。不过也有人认为,清朝就有人在此种植菸草,而那菸草就是鸦片烟。
不管怎样,芬园的名字听起来就是带有香气的感觉,那就跟着贼偷走芬园的一些小故事吧!
因为隔着一座山的距离,从台中雾峰和南投草屯去芬园市区感觉都比从彰化近。芬园市区小小的,就是一个靠山小镇,夜市也许是这小镇最大的消遣。当然,到了一个小镇,贼都会先去寻访它的老街区,芬园市区的老街是“社口老街”。才刚抵达巷口,坐在屋前的阿嬷就很好奇我们怎么在这里拍照,可能很少人会到这条老街,毕竟这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地方啊!
芬园社口老街是一条名为“中正街”的小路,为什么不叫中正老街让贼颇好奇的,而且中正用在路名,通常是中正路,第一次听到中正配街,也还满有趣的。不过社口老街网络上资料少,连去过的游客或部落客都不多。 会名为“社口”,是因为它位于彰化前往平埔族茄荖社的入口处。虽然只是一条算是满窄的街道,社口老街却挺蜿蜒的,无法从老街头看到老街尾。而且还有很多延伸的小巷,而被称为“蜈蚣街”,具有防备外敌的功能。
在中部地区有一句古语:“鹿港担埔社、打米石柒捌”,意指将米或盐从鹿港挑至埔里社的苦力,需要能够挑七、八石的力气。清代开放汉人屯垦和贸易后,内山地区最缺乏的就是盐和米,米和盐就成为与内山原住民交易的商品。当时的民生用品都必须从鹿港,用人力挑担行走古道的方式运送至埔里。而鹿港担埔社指的就是这份挑运的工作。
当时挑夫行走路线是:内山鹿港─草鞋墩─双冬─北山─埔里─鱼池,而社口则成为一小中继站。因此,在社口老街上可以看到客栈、饭店、面店、饼店,后来也逐渐形成聚落,甚至成为一市街。社口发展协会有出一份“社口中正老街再现风华导览图”,在导览图上清楚标明老街上每一栋建筑物的前身,曾经做过什么事业。有药店、诊所、柑仔店、米店、西装店、择日馆,这除了再现老街曾有的繁华,也暗指社口老街过去不只是休息站,而是市街。
“社口”这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上,是彰化县猫罗堡辖下的一个庄,那时社口庄和芬园庄是同一位阶的。社口的位置在过去除了有渡船头之外,还有彰南线轻便车铁道经过,也算是通往内山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可惜在新街道开发和市区移转的发展下,老街也逐渐没落了。社口老街的老房子历经八七水灾、韦恩台风、九二一地震,几乎都已更新改建,老房子寥寥无几。随着人口外移和产业的移转,老街现在就只是住宅区,仅能对比古地图,从蜿蜒的巷道证明这里曾经是繁华的社口老街。社口老街多为平房,可能因为是中继站的关系,没有太多装饰性楼房,但老街头有几间二层楼的红砖老屋,还满值得一观的。
对了,芬园市区还有一栋被列为文化资产的建筑,可惜现在在维修,只能免强从铁皮间看到一些结构,这是昭和十年(1935年)所盖的芬园庄役场厅舍。这应该是芬园少数还留着的日治时期建筑,不但见证了芬园开发的过程,它以绿色为主体,有昭和时期建筑元素,也添加了闽南式建筑特色,可以看到四披落水的屋顶,极具建筑美学价值。因此,于民国一百零三年(2014年)列为文化资产保护。
讲完了芬园的老街区,再来要寻找芬园的信仰中心“宝藏寺”。宝藏寺不像许多老街区一样,位在街头,它反而离芬园市区有点距离,安稳的坐在八卦山脚下。根据碑文所记载,宝藏寺草创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那时还只是一座供奉观音佛祖的小庙。据说雍正元年(1723年),芬园正闹瘟疫,刚好鹿港天后宫妈祖遶境过宝藏寺,解决灾荒,因而增设圣母祠。
宝藏寺要有现在的规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据说乾隆五十七年时(1793年),嘉庆太子来台出巡,曾遭土匪追杀而投靠宝藏寺,进而亲笔御赐“宝山第一”的匾额。此匾额现在挂于正殿,可惜贼这次没有拍到。道光二年(1848年),庙宇因地震而毁坏,又重修了一次。大正二年(1913年)的那次整修,才奠定了现在庙宇的雏形。
清代时,甚至与彰化鹿港龙山寺、南投市碧山岩、社头乡清水岩、花坛乡虎山岩齐名,俗称为“三岩二寺”,有鉴于其在宗教上的代表性,也是芬园地区居民开垦的佐证,早在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就被指定为国家三级古蹟,并再次重修。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因有政府补助而大肆整修,包括寺庙前的外埕和戏台,以及山后的游憩公园。
芬园宝藏寺原为一座三开两进两廊两护龙的庙宇建筑,玉皇大帝加建后,增为三进。寺之格局为三殿双护龙建筑,前殿面宽三间,屋顶木造栋架属粤派手法,前殿为硬山燕尾翘脊屋顶,次间大木及簷口升起非常明显,屋顶脊饰高大,型式与一般庙宇不同。 三川殿在屋顶的造型为断簷升箭口式,明间升高,形式为错开簷口线与次间成高低状,脊饰高而大,堵中摆置精致的泥塑,脊顶上则置双凤及福禄寿三星。
欣赏完宝藏寺精彩的建筑风采后,在庙一旁还有一座“义民祠”。猫罗溪由南至北贯穿芬园乡,进而形成溪东、溪西两边的聚落,前者多为漳州移民,后者则为泉州移民。在移垦的年代,两边常因水源、土地发生争执,咸丰三年(1853年)挡不住的樟泉械斗就此展开。这次械斗中,有蔡靴等四十二人为保卫地方而牺牲,便在宝藏寺立神主牌位供奉。
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大正八年(1919年)芬园区役场的记载,于同治元年(1862年)当地人张金赤率兵卒将匪徒吴头击败在县庄苦苓脚时,包含蔡靴等五十二名勇士不幸而死,合祀而称为义民祠。无论哪种说法,蔡靴等人在当时都被认为是芬园的义民,进而立牌为奉祀。原本牌位是供奉在宝藏寺内,但在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整修时,在宝藏寺旁独立建一座义民祠供奉。
Google地图时,看到还有另外一条老街“下茄荖老街”就顺道过去看看。沿着台14线,从芬园老街出发往草屯方向走,过了茄荖溪转进芬草路一段,这里是“茄荖聚落”。这聚落的历史与草屯洪姓有关,洪姓宗族移垦台湾的时间较晚,彰化平原已有不少汉人聚落。他们便溯猫罗溪和乌溪而上,定居开垦彰化芬园和南投草屯等地区。不过,洪姓宗族因来台时间的差异,开垦地区也不同,而分成几个派别。
第一派是乾隆初期的性植派,入垦下茄荖与石头埔地区,其祖祠为崇兴堂。第二派是和苍派,开基于芬园乡县庄,以番仔田、牛屎崎为聚居地,和苍派祖祠为墩成堂;第三派则为敦朴派,入垦新庄、顶茄荖地区,祖祠为最早建立的炖伦堂。因为每一派各有各的宗祠,但为使洪姓能够团结,而后又设立一座炖煌堂,又名洪氏宗祠,为洪姓共同使用的祠堂。
下茄荖这里的信仰中心是位于猫罗溪畔的“永清宫”,主祀玄天上帝。原本是乡里民众于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共同集资于下埔仔建庙供奉。乾隆三年(1738年),才于下茄荖现址兴建一座新庙,并定名为永清宫。永清宫在过去是草屯与下茄荖地区洪姓的主要信仰中心,虽然现在收丁钱的范围仅局限于下茄荖的二村。贼觉得永清宫旁边稻田视野聊过,更凸显了小聚落的宁静氛围
在下茄荖聚落的某一角落矗立著一栋华丽的洋房,旁边依附着一座宗祠。两者并肩相立,能感受不同的建筑形式与美学。前面有提到下茄荖属于性植派,属于此派的洪躼耳,于日治时期,洪躼耳在下茄荖经营染布场及碾米产,输出不少稻米于日本,奠定了洪家的经济基础。洪躼耳与其子们也热衷于社会事业,茄荖国小前身芬园公学校茄荖分校就是由他所创办,后代也有不少出任政府官员。
下茄荖这两栋可观的建筑,也是由洪躼耳出资所建。右边那座中式祠堂兴建的比较早,于大正二年(1913年)完工,作为性植派专属宗祠。上面的福禄寿十分精巧,可惜在九二一时震断了燕尾,到现在还没有修复,很明显看到缺了一块在尾端。
那时中部不少家族因经商致富而兴起,都会兴建洋楼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品味。昭和三年(1928年),洪躼耳与其子在崇兴堂旁兴建一立面为洗石子的洋楼“玉美堂”,而且这座洋楼还是由洪家自己人所设计的。
远观会觉得二楼连续的拱门与廊柱,非常大气但又典雅。若细观山墙,会发现洋楼作工极为精细,山墙上的“洪”字伴随着凤凰,后还有麒麟相护,插着花的花瓶也颇为可爱。簷墙上还有“双鹿”、“双鹤”的泥塑,动物们齐聚的场景也颇为生动。如果绕到后面可以看见洋楼的红砖构造,可惜贼无缘进去里面,能打开前面小铁门,进到庭院仔细观察就挺开心的。
下茄荖是个挺寂静的小聚落,伫足在洋楼前也很难听到车声,但看到这么气派的洋楼,还满能想像一出时代剧的场景就在此上演,那时繁华的下茄荖啊。九二一的时候,洋楼和祠堂都有些受损,不过两栋建筑都算维持的挺好。应该很少人会特别绕进下茄荖,但除了这两栋可观的建筑外,聚落里还有不少红砖老屋,难怪有人会在Google Map把这里设定为“老街”。
接着往草屯的方向骑去,过了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也代表了跨越县市界线,到了南投,而在这遇到的第一个聚落是洪家敦朴派所在的顶茄荖。这里并不像下茄荖有老街感,但也还是个小聚落,一样的寂静。聚落前方还有家便利商店,感觉是比下家佬热闹一点。在这边贼要拜访的是敦朴派的祠堂“炖伦堂”。
炖伦堂夹在住宅区间,旁边楼房的住户应该都是洪家人。贼去的时候,炖伦堂门楼前的小巷弄在整修,门也是紧闭锁上的,想说在外面看看就好。不过修筑马路的人告诉贼们,你们可以开门进去看看。既然能够赋予同意权,再次增加了旁边就是洪家人的可能性。炖伦堂的门楼并非正对祠堂,而是在祠堂的右下角。门楼柱子的砖是黑色的,此点不同于祠堂砖头的颜色。
炖伦堂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是一座闽南传统两进式四合院建筑。前殿采凹式平面,不另设檐柱,并将前点金柱作为门柱使用,凝聚出紧凑的前置空间。前殿经两侧两开间的厢廊与正殿连接,正殿采敞厅式手法处理。前殿与正殿面为单檐燕尾脊板瓦屋面,屋脊较一般庙宇平直,仅在翼角略为扬起,归带与正脊相接处略向内收,在视觉上有紧箍效果。
可以看到这座祠堂与一般庙宇相比,没有太多的剪黏装饰,呈现一种简单、庄严、朴素的感觉,这其实是很漳州的风格。 虽然是三开,但中间的正门是紧闭的,也让造访者能看到两尊绘制极为精细的门神。炖伦堂相较其他洪姓祠堂,改建较少,因而保存得较为完整,仍维持其古朴风格,早在民国八十二年(1993年)就被内政部列为三级古蹟保存,是南投极有价值的私人宗祠。
作者: LiSrNo   2019-05-01 20:23:00
芬园人推
作者: ink777 (浆糊)   2019-05-01 20:38:00
推社口!介绍的很详细
作者: peanutman (偷~~岛~~林)   2019-05-01 22:16:00
作者: my7357405 (阿宅错了吗)   2019-05-01 22:46:00
很棒的文章 推
作者: tigertank (C'est la vie)   2019-05-01 23:01:00
芬园人推,我常下班后走社口老街到芬园国小运动
作者: Altair ( )   2019-05-01 23:17:00
作者: alicechun06   2019-05-02 00:40:00
看到此文感动啊~ 芬园人 推起来
作者: esontat (吴饭无憾)   2019-05-02 00:46:00
社口人推
作者: chihju (阿儒)   2019-05-02 01:53:00
这系列的都好棒
作者: littleaoc (独领风骚)   2019-05-03 00:5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