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八卦山的问题应该是这样,从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下列几个过程
叙述:
1.清代八卦山
因为位在城外,除了红毛井与建有太极亭外,很大的部分其实也是乱葬岗
,不过到清代末期,官吏都没有开发的构想,大致是比较保留原样。
2.日治初期
开始彰化市区改正,也把公园概念引进彰化,当时公园在今天的县议会和
县图那边,到后来八卦山温泉和神社落成,车辆由今天的中山路或中华路
〈不是孔门路〉到八卦山,然后走到公园,就有了自然的意象,顺着石阶
而上参观神社。
3.日治末期
日本是非常重视行政机关财政自主的国家,在日治中期彰化市经营的不是
很好,因此开始有把东西往山上丢的习惯,这时候丢上去的包括小学校、
中学校、商业学校。
4.战后
这个阶段开始有八卦山风景区的构想,除了现在看到的大佛,其实还想搞
包括动物园等等的其他东西,不过很多后来都没搞成,但是丢了更多东西
到八卦山上或者山脚下,包括体育场、招待所、大佛都是,山脚下开建县
议会大楼、文化中心、社教馆。像是建社教馆时时也有不少树保团体反对
,不过后来还是建了。另外孔庙也搞了重建,孔门路和卦山路也弄得比较
大条。所以今天动线上,你在山脚下车,视野上被县图、美术馆、市图和
救国团挡住,觉得走上去好像很不自然,没有开阔的感觉。开车上去,卦
山路其实又有点陡,到了上面停车就不是很方便,走来走去又觉得风景支
离破碎。
因此,个人认为破坏八卦山的杀手主要还是在于县议会和县图当年的兴建,
把八卦山入口的意象和气势整个毁掉,现在要重整八卦山,由传统的地标思
考是很难达成,必须另破僵局。〈我没坚持一定要拆县议会,你们要拆我不
反对〉。
彰化发展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问题,例如运涛学院、八卦山医学院、稚晖学院
到后来都没有筹设成功,早年规划的绿园道和公园也都没有建成,包括像现
在中华路和中正路口肯德基对面旧阳明校地附近也应该要有一个公园,现在
也都只能到都市计画书中去回味。
天空步道我觉得并不是全然浪费,他有连结八卦山一些点,让八卦山变得稍
微有趣,不过类比虎头山公园或竹崎公园等等,县府或三山管理区恐怕要有
更多思考。
※ 引述《Desire5566 (滴塞ㄦ)》之铭言:
: 天空步道商机仅昙花一现? 议员批彰化都没进步
: 彰化市多年来都没进步?彰化县议员林世贤与陈蒋秀美、张东正等今天在彰化县议会定期
: 会中疾呼,彰化的发展不是要等铁路高架化后才做,而是从现在就得规划,早期彰化八卦
: 山有赚到观光财,但近期的彰化天空步道一天曾有2万多人观光客,现在根本没观光客,
: 应该要做城市整体规划,才能带动发展,县府应再加把劲。
: 先前大家疯迷天空步道,彰化县在2016年也花了八千六百多万元兴建长一公里多的天空步
: 道,果然吸引一辆辆游览车载来大批游客,但林世贤批评,附近连停车场都不够,多数游
: 客根本没留下来消费,整体游客消费力不到3%。
: 八卦山曾是全国知名景点,林世贤说,以前的确有让彰化人赚到观光财,但天空步道花了
: 那么多钱,真的有赚到钱吗?县府有将八卦山的生态资源和彰化的古蹟文化做整体规划案
: 吗?而且也要有民间配合,再好的计画无人执行还是没用,应要辅导成立北彰观光推动委
: 员会,纳入民间的力量。
: 林世贤说,天空步道游客量最多时一天有2万多人,现在根本没观光客,再4、5年就开始
: 生锈了,若没观光客,如何有经费维修?所以应要创造更多商机,或规划如绳索攀岩战斗
: 游戏,或森林溜滑梯等,要有亮点,才能留住观光客。
: 陈蒋秀美说,小时候看到彰化八卦山的繁荣,到现在根本没改变,现在可能只带来垃圾,
: 而未真正带来商机,她也希望能在八卦山规划像侏㑩记探索公园,再配合古蹟和小吃之旅
: 。
: 张东正说,八卦山可做侏㑩记公园,要让小朋友可以玩、可以吃,但为何至今都未列入,
: 还有八卦山的商店街以往用OT也标不出去,后来才做免租金的文创商店家,但也未好好行
: 销。
: 林世贤说,彰化火车站杂乱不堪,很多矮房子、铁皮屋,很多人回彰化都觉得不光采,大
: 家对铁路高架有很大期待,应邀附近商圈业者来检讨,火车站的再生活化要快开始,不能
: 等铁路高架后才规划,前期交通就应规划,包括停车场等,应配合都更,否则就失去商机
: 。
: 陈蒋秀美说,彰化永乐、小西、大埔三个商业区均很落没,县府即使花数百万元办活动也
: 没作用,因为办桌吃一吃就完了,是小鼻子小眼睛的作法,只是浪费公帑,应该要有更前
: 瞻性的规划。
: 县府城市暨观光发展处处长马英杰表示,八卦山大佛风景区106年度突破250万人次大关,
: 天空步道游客也维持每日约5000人次,县府也已争取到“民族新村”占地约2公顷的亲子
: 特色公园经费与文学步道、银桥飞瀑、厕所等公共空间改善经费。县政府今年也向经济部
: 争取到商业街区创新发展补助600万元,将成立商圈辅导团队,找出商圈的品牌定位及特
: 色,让商圈能永续经营。
: 联合新闻
: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3416331